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4份不同粒形宁夏水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粒形与发芽期耐盐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圆粒品种群体的耐盐性略低于偏长粒群体的耐盐性,但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圆粒品种宁粳3号、偏长粒品种宁粳43号和宁粳50号表现出了较强的发芽期耐盐性。  相似文献   

2.
以102份宁夏水稻(Oryza sativa L.)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子粒糙米中的锌含量,分析了子粒锌含量的差异性及其与粒形性状、铁含量的相关性。同时以宁大62与宁粳40号杂交组合的F2群体为材料,对子粒锌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2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子粒锌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2.75~36.00 mg/kg,平均为19.51 mg/kg,变异系数为19.07%,并筛选出富锌水稻品种杨和白皮稻、大粒稻、常规稻-5等;宁夏水稻本地品种与外引品种子粒锌含量无显著差异;子粒锌含量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千粒重呈正相关,与粒厚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子粒锌、铁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宁大62/宁粳40号杂交组合的214个F2单株子粒锌含量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子粒锌含量整体分布趋于单峰正态分布,说明水稻子粒中的锌含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3.
对29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后,宁夏水稻品种的粒形(长宽比)有增加趋势,而水稻籽粒随长宽比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米粒长宽比2.0为临界值进行t测验,参试材料长宽比<2.0的平均单株产量显著高于长宽比≥2.0的,表明粒形对宁夏水稻产量影响较大。ANOVA分析表明,稻米长宽比大于2.4后,产量显著降低,说明在试验条件下,宁夏稻米长宽比对水稻产量具显著降低的阈值为2.4。  相似文献   

4.
针对宁夏粳稻粒形逐渐变长的趋势,本研究以75份宁夏不同粒形的粳稻种质为材料,利用31对SSR标记研究不同粒形材料的粳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为拓宽宁夏水稻遗传基础,培育优新品种提供依据。宁夏水稻粒形有阔卵形(1.80~2.20)、椭圆形(2.20~3.00)、中长形(3.00~3.30)和细长形(3.30以上)4种类型,虽然大多数为椭圆形(61份),占参试材料的81.3%,但粒形表现多样化。按籽粒长宽比把参试材料分为6个组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Nei’s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表现为籽粒长宽比2.20~3.20之间的4个群体较高,均在0.5481~0.5768之间;籽粒长宽比2.20以下和3.20以上群体的He较小,且与其它4个群体呈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的宁夏水稻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籽粒长宽比2.20~3.20的椭圆形和中长形之间。聚类分析表明,籽粒长宽比在3.20以上群体单独聚为1类,籽粒长宽比2.80~3.20群体也单独聚为1类,其余4个群体聚为1类,表明粒形性状的多样化对拓宽宁夏稻种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测定102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23份宁夏本地品种和79份外引品种)籽粒铁的质量分数,分析不同品种籽粒铁的质量分数间的差异及其与粒形性状的相关性,并对水稻籽粒铁的质量分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籽粒铁的质量分数为7.75~80.93mg/kg,平均值为15.25mg/kg,标准差为8.34,变异系数为54.69%。鉴定筛选出矮血糯、宁农黑粳和长粒5号3个富铁水稻种质资源;水稻籽粒铁的质量分数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厚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粒宽和千粒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对宁农黑粳/京香1号杂交组合的292个F2单株籽粒铁的质量分数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其籽粒铁的质量分数整体分布呈趋于单峰的偏正态分布,说明水稻籽粒铁的质量分数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6.
耐低温发芽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种子在低温条件下的萌发活力决定了其田间出苗能力,与直播技术密切相关,并最终决定水稻的产量。本研究以114份水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以14℃低温条件下17天的发芽率为评价指标,将种质资源耐低温发芽能力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筛选到鲁粳1号、辐香1号、旱稻白芒、早桂选、87-45、IR36、津辐1号、60-7共8份耐低温发芽能力强的种质材料,为培育低温发芽能力强、适宜直播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
水稻粒形遗传及QTLs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粒形性状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不仅影响水稻产量的高低,还影响着稻米品质的优劣,因此有关水稻粒形的遗传、粒形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粒形性状的QTLs定位等研究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至今已有许多研究报道,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但至今所报道的研究中大多数采用籼稻与籼稻或籼稻与粳稻的杂交后代为材料,而利用粳稻与粳稻杂交后代为材料开展粳稻粒形性状遗传研究报道较少,且研究主要集中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而对粒厚的研究报道甚少。今后应加强对粳稻粒形的遗传及分子机理、水稻粒厚的遗传、粒形性状与稻米功能性成分的相关性等研究。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籽粒发芽法和大田穗发芽法,综合评价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33份)和选育品系(19份)及对照(2份)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特性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红粒小麦抗穗发芽能力极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大部分红粒小麦休眠期长,较耐穗发芽;白粒小麦总体上休眠期短,不抗穗发芽。材料储存时间对小麦穗发芽有显著影响,随材料储存时间增加,小麦休眠期渐渐解除。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长江中下游麦区54份小麦材料分为4类,第1类抗穗发芽能力强,包括扬麦11、CD-11、扬11-04、华麦5号、扬麦20、镇麦5号共13份材料,全部为红粒小麦;第4类不抗穗发芽,包括扬麦13、扬麦14、镇麦8号、鄂麦18、襄麦25、漯6010、CD-4共17份材料,其中郑麦9023也属于此类,几乎无休眠期,极易发芽。  相似文献   

9.
水稻萌发期和幼苗期耐低温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水稻品种间耐低温性鉴定方法,以8个水稻品种和3个自育品系为材料,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的相对值作为耐低温性评价指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对11个水稻品种进行耐低温性综合评价,16个鉴定指标中筛选出5个主成分,其中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株高、根干重、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可作为水稻品种耐低温性的鉴定指标。加权隶属函数法评价出11个水稻材料耐低温性强弱顺序,聚类分析结果将11个水稻材料耐低温性聚为3类,第Ⅰ类耐低温性较强,第Ⅱ类耐低温性中等,第Ⅲ类耐低温性最弱。结果为水稻材料耐低温性评价方法和这11个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不同甘蓝型油菜种质的低温发芽特性,选用78份甘蓝型油菜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在5个温度梯度[适温(20℃)和低温(15℃、10℃、8℃和6℃)]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供试油菜种质种子的相对发芽率之间差异显著;随着温度降低,各油菜种质的种子平均发芽时间明显延长,发芽种子数减少。当温度低于10℃时,油菜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当温度降至8℃时,供试油菜种质间的种子发芽率变异幅度较大。在8℃条件下共筛选到耐低温发芽油菜种质9份,其中7份在6℃下的相对发芽率高达90%,这些油菜种质为耐低温油菜新品种选育和基因挖掘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27份番茄种质资源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7份不同番茄资源为供试材料,测定常温(25℃)和低温(15℃)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受损率等指标,探讨低温对不同番茄资源种子萌发期的影响,以期为鉴定和培育耐低温番茄品种提供参考。根据隶属函数值的大小可得出不同番茄材料的耐低温性,4个耐低温性强的番茄资源为樱桃番茄85号、109号、88-2号、大番茄60号。  相似文献   

12.
高粱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材料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鉴定耐低温高粱材料及挖掘耐低温基因能极大地促进高粱耐低温品种的培育。本研究利用全球收集的631份高粱材料经过8、6、4和2℃逐步低温处理的方法筛选鉴定,同时统计了高粱粒色与耐低温、染菌率的关系。最终筛选到7份耐低温较强的高粱材料,其中1份来自中国的帚用高粱在2℃低温处理14 d后仍有较高的相对萌发率和相对出苗率。高粱种子萌发期,白粒高粱最易染菌,黄粒高粱次之,红粒高粱染菌率最低。耐低温级别高的材料不同粒色都有分布。表明6℃或更低温度对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随着高粱粒色的逐渐加深,染菌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黄瓜不同品种耐低温性早期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自不同地区的123个黄瓜品种为试材,测定了低温(13℃)条件下各品种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等指标,采用极点排序法对黄瓜不同品种的耐低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瓜不同品种低温下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达差异显著水平(p<0.05),采用极点排序法计算得到各品种的综合评价得分,依得分大小将123个黄瓜品种分为耐低温品种,中度耐低温品种和低温敏感品种.5个相对指标与综合评价得分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且相对活力指数与综合评价得分的相关性最高(r=0.964 17).说明通过测定13℃条件下黄瓜品种萌发期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等指标,并采用极点排序法可以对黄瓜品种的耐低温性进行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以珍汕97B为对照,测定江西后期选育的3个保持系99B、新露B和146B粒长、粒宽、千粒重和粒重/粒长性状.结果显示,后期选育的3个保持系粒长较对照珍汕97B显著提高,而千粒重、粒宽和粒重/粒长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江西在后期保持系选育中较重视水稻粒形的选择,细长型稻米是选择的重点,而粒重与对照珍汕97B存在差距.相关性分析显示粒重/粒长与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的负相关关系均不显著,这表明粒重的提高和粒形的改良是相关性状综合改良的结果,粒宽在粒形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为水稻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方法]对具有极端粒形差异的两份水稻材料K1561和G1025进行杂交、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通过软件Map-maker/Exp 3.0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软件QTLNetwork-2.0对2011年F2群体、2012年F2∶3家系群体的粒形相关性状数据进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两个亲本的粒形性状指标差异明显,以千粒重相差最大;F2、F2∶3两个群体的相关粒形指标基本上呈连续分布状态且分布频率范围广.与F2单株相比,F2∶3家系的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的平均值更偏向于大粒亲本K1561.构建了含161对SSR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18个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分别分布于第1、2、3、7、9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QTL分别有7、5、5和1个,除qGL/GW12外,其他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K1561.两个群体均能检测到的QTL有8个,分别为qTGW3、qTGW7、qTGW9.2、qTGW12、qG L1、qGL9、qGW12和qGL/GW12,其平均加性遗传力为6.04%、12.59%、6.29%、22.08%、4.86%、15.39%、22.12%和10.83%.[结论]定位获得3个效应值较大的新QTL位点qTGW12、qGL9和qGW12,为进一步定位并克隆这些粒形相关基因、阐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控制机理提供了较好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籽粒性状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反映籽粒形状的指标主要有粒长、粒宽、粒厚及长宽比,而尤以粒长最能反映籽粒形状,籽粒大小则多以千粒重计量。其中水稻粒长遗传复杂,研究结果因材料选择的不同而不同,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大的特殊材料进行研究,结论多趋向于质量性状控制,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小的材料进行研究,结论趋向于数量性状控制。关于粒宽的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粒宽由多基因所控制,也有研究认为,个别品种的粒宽受单基因或主效基因所控制,显性方向因组合而不同,且存在细胞质效应。长宽比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众多研究表明,谷粒长宽比在F1中基本上表现为正态分布。长宽比性状中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都很显著,以加性效应为主。关于粒厚遗传的研究结论相差不大,多数研究表明粒厚受多基因控制。大部分研究认为,粒重在F2代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是由多基因加性效应所控制的数量性状。也有研究认为,粒重的遗传受许多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存在细胞质效应。在遗传环境中,一般认为粒重是受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所控制。笔者认为,粒重的遗传不能简单的看作数量性状遗传,粒重的遗传研究结果与研究过程中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有些特殊材料的粒重遗传就表现为质量性状。随着水稻粒形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粒形各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多数研究认为,粒长与长宽比、千粒重以及粒宽与粒厚、千粒重均呈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负相关,与粒厚呈正相关;粒厚与千粒重呈正相关。经过多年的遗传研究探索,水稻粒形遗传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加强。在水稻粒形遗传中,需拓宽粒形研究面、加强粒形遗传机制研究和对特色资源粒形遗传及潜在价值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水稻籽粒性状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反映籽粒形状的指标主要有粒长、粒宽、粒厚及长宽比,而尤以粒长最能反映籽粒形状,籽粒大小则多以千粒重计量。其中水稻粒长遗传复杂,研究结果因材料选择的不同而不同,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大的特殊材料进行研究,结论多趋向于质量性状控制,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小的材料进行研究,结论趋向于数量性状控制。关于粒宽的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粒宽由多基因所控制,也有研究认为,个别品种的粒宽受单基因或主效基因所控制,显性方向因组合而不同,且存在细胞质效应。长宽比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众多研究表明,谷粒长宽比在F2中基本上表现为正态分布。长宽比性状中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都很显著,以加性效应为主。关于粒厚遗传的研究结论相差不大,多数研究表明粒厚受多基因控制。大部分研究认为,粒重在F2代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是由多基因加性效应所控制的数量性状。也有研究认为,粒重的遗传受许多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存在细胞质效应。在遗传环境中,一般认为粒重是受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所控制。笔者认为,粒重的遗传不能简单的看作数量性状遗传,粒重的遗传研究结果与研究过程中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有些特殊材料的粒重遗传就表现为质量性状。随着水稻粒形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粒形各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多数研究认为,粒长与长宽比、千粒重以及粒宽与粒厚、千粒重均呈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负相关,与粒厚呈正相关;粒厚与千粒重呈正相关。经过多年的遗传研究探索,水稻粒形遗传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加强。在水稻粒形遗传中,需拓宽粒形研究面、加强粒形遗传机制研究和对特色资源粒形遗传及潜在价值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辣椒不同生育期耐低温性鉴定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研究10个辣椒品种的产量形成耐低温指数基础上,又从发芽指数、幼苗冷害指数和营养生长耐低温指数等方面评价了不同生育期辣椒品种的耐低温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10个辣椒品种的耐低温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苏长红的耐低温性最差,苏椒5号的耐低温性最强,二者适合作为辣椒耐低温性研究的试验材料;相关分析显示,产量形成耐低温性与其他评价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4℃实验室条件下的4叶1心期幼苗冷害指数和15℃条件下的发芽指数可以作为辣椒品种耐低温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选取耐低温性不同的6份材料给予低温弱光逆境,白天温度设定为12℃,晚上设定为8℃,光照时间为8 h,强度为30μmol·m-2·s-1,共处理14 d。调查其耐低温性及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比表面积、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比表面积、可溶性糖含量在常温下差异不显著,低温处理以后各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根系活力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耐低温性与根系总吸收面积、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转入耐旱基因PC2300 AF1水稻的T1代和T2代材料进行干旱胁迫试验,验证寒地转基因水稻是否具有耐旱节水功能.结果表明:供试52份材料耐早性不同,水稻有效穗、穗粒数、千粒质量均表现不同,与对照相比,有3份材料未结实,有20份材料产量高于对照,29份材料产量下降,不同材料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