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监测区土壤盐分含量、地下水埋深及自流暗管排水效果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全监测区耕地表层土壤含盐量趋于下降,不同层段土壤含盐量呈现上重下轻的趋势;监测区耕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耕地地下水矿化度趋于升高;自流暗管排水区与对照区相比,自流暗管排水区的降盐效果较明显,说明暗管排水对改良中低产田是十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灵武市红新村暗管排水运行3年定点监测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暗管排水土壤p H年季影响效果一般在1%左右;0~20 cm土壤耕层排盐数率每年在4%左右;0~100 cm剖面土层年排盐数率在4%~5%,符合暗管排盐的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盐渍化改良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对土壤剖面盐分和0~80 cm耕层脱盐效果,为实现重度盐渍化土壤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重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改良方案(T1:农业改良措施、T2:根区隔离土壤盐分+农业改良措施、T3:暗管排水处理+农业改良措施),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分析0~80 cm土壤剖面盐分分布与盐分含量变化。【结果】不同改良措施地下水埋深随着生育期的灌溉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暗管排水措施对地下水埋深具有较好的调节效果;根区隔离、暗管排水措施与农业改良措施相结合均能够快速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根区隔离措施底层(40~80 cm)土壤脱盐效果较强,盐分含量降低了8.92 g/kg,暗管排水措施在表层(0~40 cm)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了6.30 g/kg,具有较强的脱盐效果,农业改良措施在耕层(40~80 cm)土壤整体盐分含量降幅相对较低;结合3年的脱盐率变化来看,2016年脱盐率较低, 2017年研究区脱盐率大幅度提升,根区隔离措施、暗管排水措施耕层(0~80 cm)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63.30 %、52.47 %,明显高于农业改良措施脱盐率30.67%,2018年农业改良措施、根区隔离措施以及暗管排水措施在0~80 cm土层脱盐率分别为5.28 %、20.00 %、3.89 %。【结论】根区隔离、暗管排水工程措施结合农业改良措施,能够快速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善重度盐渍化土壤。  相似文献   

4.
大安市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地下水位与水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安市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地下水位、pH、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得出了大安市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地下水位与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11—2012年,大安市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的地下水位在3.05~3.95m间波动;2012年地下水位平均值比2011年下降0.16 m,且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2)2011年地下水pH和电导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45和1.39 ms/cm,2012年地下水pH和电导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01和1.05 ms/cm,分别比2011年降低了0.44和0.34 ms/cm。地下水pH和电导率总体上随时间推进呈现降低趋势。(3)地下水的盐分离子中,HCO3-和Na+是主要阴、阳离子,且两离子含量之和占总盐分离子含量的百分比以及总碱度和钠离子吸附比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地下水的HCO3-和Na+含量、总碱度以及钠离子吸附比均在2012年5月3日出现最高值,分别为753.09 mg/L、503.67 mg/L、13.13 mmol/L和21.26。暗管能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而且随着暗管洗盐排碱及种稻的进行,地下水pH、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地下水水质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里下河地区暗管排水对小麦的增产效应,我们于1998~1999年,连续两年进行暗管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的试验.  相似文献   

6.
暗管排水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暗管排水技术是一项降低地下水位、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危害的工程措施。与明沟排水相比具有排水效果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提高土地综合产出能力,节省土地,减少沟道清淤费用等特点。在暗管排水工程中应用,应从施工工艺、管材、管径、管道坡降、暗管间距、埋深、外包料、观测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暗管排水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流式暗管排水具有快速降低地下水位、改土治碱、节约耕地等作用,经过对自流式暗管排水技术的试验应用研究,总结和提出了自流式暗管排水工程规划的原则、适宜条件及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推广应用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自流式暗管排水具有快速降低地下水位、改土治碱、节约耕地地等作用,经过对自流式暗管排水技术的试验应用研究,总结和提出了自流式暗管排水工程规划的原则、适宜条件及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推广应用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27团采用暗管排盐技术治理盐碱地,实施一年后对项目区土壤与地下水进行采样,测定并分析各项指标变化。研究表明,暗管排盐技术实施后,0~20 cm和0~100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平均降低32.19%和19.47%;节水率达17.24%;不同作物平均亩增产44.53%。暗管排盐技术效果明显,为新疆盐碱地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暗管排水对涝渍地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涝渍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中层土体水分过多,排水成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关键措施,而暗管排水技术则是实现有效排水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埋管年期的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暗管排水处理能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和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环境,有利于农业机械耕作,但土壤的速效养分有所降低。因此,要加强对暗管埋设区的土壤培肥管理。  相似文献   

11.
暗管排水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排水工程。它占用耕地少,便于机械化操作,并能保持一定的排水深度。它尤其适于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和土壤盐分较重的地区发展。山东省陵县农业外资项目办公室通过对暗管排水工程六年的调查、观测化验和统计分析表明:暗管区比非暗管区1米土体含盐量由0.32%下降到0.17%;盐碱地面积由1097亩减少到55亩;地下水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土地经过整理改良对冬春地下水盐运动的影响,为该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盐碱地土地整理改良区域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已完成土地整理改良,并铺设排盐暗管,暗管平均铺设深度为1 m,密度根据土壤质地设置,8~20 m不等。本研究设置地下水观测井7口,土地整理改良试验区域内设置4口,试验区域外对照3口。在冬季枯水期(2020年12月)和春季土壤返盐期(2021年3月)2次调查地下水埋深,检测地下水矿化度情况。结果:土地整理改良后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在冬季枯水期与试验区外对照无差异,在春季土壤返盐期,试验区的地下水埋深普遍大于对照组,矿化度差异不大。结论: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地整理改良,结合暗管排盐,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埋深,防止土壤盐渍化反复,保障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膜下滴灌技术暗管排水技术是一种能够达到节水控盐效果的新型水利土壤改良措施。其中,膜下滴灌技术在地上实施,暗管在地下铺设,既发挥了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产、增温、保水等优势,又发挥了暗管排水排盐零污染、占地少、寿命长、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滴灌和漫灌地建立永久观测井,测定地下水位、水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灌溉方式改变对绿洲过渡带地下水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和漫灌方式地下水位距农田由近及远逐渐降低,滴灌下4月地下水位最浅,11月份最深;漫灌下4-6月较深,9-11月较浅,滴灌对过渡带地下水位影响显著(p0. 05)。滴灌地下水矿化度、pH值、阴阳离子含量均随距农田由近及远逐渐降低,近农田A1样地地下水阴离子(Cl~-、SO_4~(2-))与阳离子(K~+/Na~+)含量最高;漫灌地下水矿化度与阴、阳离子含量距农田由近及远均呈"V"字形变化,地下水水质指标均明显优于滴灌方式。滴灌下过渡带土壤含盐量、有机质含量距农田越近含量越高;漫灌则相反,呈逐渐增加趋势。滴灌下土壤全氮、速效钾与八大离子成正相关性,全磷与八大离子呈负相关性;漫灌下全磷与八大离子成正相关性,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与八大离子呈负相关。滴灌下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与离农田距离均呈负相关(p0. 05),而漫灌下它们的相关性较低(p0. 05)。本研究认为,滴灌方式下土壤盐分表聚、土壤养分降低,地下水位降低的趋势大于漫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冷浸田开沟排水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浸田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之一,其改良与治理,开沟排水、防治渍害是其首要技术措施。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及近年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冷浸田开沟排水技术规程。总体原则是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田内开沟方式应因地制宜开口字沟、日字沟、田字沟、囲字沟等,结合明沟排水、暗管排水措施引流;禾苗移栽后必须对排水沟进行清淤,以便形成排水良好的沟渠。  相似文献   

16.
暗管排水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沟排水为对照,论述了内陆干旱重盐碱区暗管排水在排水排盐、控制地下水位、提高土壤脱盐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探明不同反滤层对暗管排水流量和排水后土壤盐分的影响,为多滤层暗管排水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设置暗管包裹土工布不设置反滤层(T1处理)、暗管上方布设砂石反滤层(T2处理)、暗管上方布设砂石及其上覆盖玉米秸秆反滤层(T3处理),定量分析土壤饱和后,滴灌条件下铺设不同反滤层对暗管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T2处理、T3处理最大排水流量分别为44mL/min、117mL/min、127mL/min;与T1处理比较,T2处理、T3处理暗管周围土壤平均盐分含量减少33%、41%。铺设反滤层可增加暗管排水流量,从而增加排出土体盐分,铺设多层反滤层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8.
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了解洛惠渠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以灌区1955~1990年的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对洛惠渠灌区地下水资源多年开发利用状况下的水位动态和水质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灌区地下水多年补给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位变动很大;灌区水质多年平均矿化度为2.48 g/L,属微咸水,而矿化度随水位上升呈淡化趋势,又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全灌区的矿化度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应合理建立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确保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一定的变化范围之内,并进一步加强水情、水质的动态监测预报与调控,强化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盐渍化农田不同埋深暗管排盐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暗管排盐技术与农业灌溉种植方式结合的土壤脱盐效果,为引用该技术改良利用盐碱地以及制定合理灌溉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第三师红旗农场的重度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暗管埋深(T1,暗管埋深1.2 m;T2,暗管埋深1.5 m;T3,暗管埋深1.8 m),暗管间距均为25 m,通过2年的暗管排盐实验研究1 m耕层土壤剖面盐分分布特征以及水平方向土壤盐分变化。【结果】暗管埋设2年后,不同埋深暗管水平方向土壤盐分含量均有所下降,但距离暗管各点降幅差异较小;各暗管处理配合地面灌溉均能有效降低1 m耕层土壤盐分含量,T1、T2、T3处理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了7.88、8.90、8.13 g/kg,T2处理在1 m耕层脱盐率最高为45.79 %,优于T1、T3处理,T1、T3脱盐率差异不大;不同土层脱盐效果存在差异,3个处理在40~60 cm土层脱盐率均超过50%达到最大值,但整体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结论】暗管排盐技术结合地面灌溉对降低土壤耕层盐分具有明显的作用,依据实际情况可降低灌溉量或增加暗管铺设间距。  相似文献   

20.
两年研究结果表明,吨粮田麦作生育期间地下水位拔节孕穗前较高,其中拔节孕穗期最高,是渍害形成机率最大的阶段;孕穗开花以后,地下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拔节孕穗前降雨对抬高地下水位有显著影响,孕穗开花以后影响较小,而灌浆成熟期降雨几乎不会引起地下水位的明显上升。淮南平原及沿江圩区单产5250kg/hm2以上高产田块,拔节孕穗期适宜地下水位为90~130cm,其中以130cm最佳;丘陵地区4500kg/hm2以上田块,最适地下水位为90cm。吨粮田麦作生育期间地下水位的调控应遵循“内外结合、明暗结合、逐级配套”的排水体系原则,其中地下暗管排水是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