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多联苗(A)后海穴注射免疫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用奶牛乳房炎多联苗A免疫泌乳牛2328头,其中后海穴注苗组免疫1188头,肌肉组1140头,两组同期对照牛分别为1618头和2089头。经统计,在注苗后4个月中各组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后海穴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比相应对照组分别降低发病率63.51%和49.01%,后海穴注苗组比肌肉注苗组平均提高免疫效果14.47%。用菌苗免疫幼兔,检测其抗体及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后海穴注射组均高于肌肉注射组和对照组。提示后海穴免疫是提高菌苗保护率的有效免疫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穴位与常规注射奶牛乳房炎多联苗的临床免疫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用奶牛乳房炎多联苗(A)进行臀肌与后海穴位注射临床免疫比较试验,在注苗后4个月内,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臀肌注苗组比对照组降低39.7%,后海穴位组比对照组降低48.24%,后海穴位组比臀肌组发病率降低21.2,4%。奶产量臀肌组比对照组提高9.4个百分点,后海穴位组比对照组提高1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4.
为了探讨不同佐剂的奶牛乳房炎多联苗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笔者将小白鼠分为3个组,每组30只,分别为蜂胶苗组、铝胶苗组和空白对照组。用制备的氢氧化铝胶和蜂胶2种乳房炎佐剂多联苗分别免疫小鼠,分别于免疫后的7、14、21、30和45 d采血,进行2种多联苗免疫后E-玫瑰花环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表明,蜂胶和铝胶2种佐剂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细胞免疫水平,2种苗的细胞免疫水平均在免疫后30 d左右达到最高峰(P<0.01),但在免疫后第30和45天时E-玫瑰花环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蜂胶苗组均极显著高于铝胶苗组(P<0.01),说明蜂胶佐剂比铝胶佐剂能更强地增强多联苗抗原对小鼠T细胞的致敏程度。该研究为进一步明确乳房炎多联苗免疫机制及筛选更好的免疫佐剂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5.
间接ELISA检测奶牛乳房炎多联苗抗体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声波破碎法制备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溶性抗原。对3种破碎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及包被条件、血清样品工作浓度、封闭液、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反应体系进行筛选和优化,初步建立了间接ELISA法检测奶牛乳房炎多联苗3种菌血清抗体的方法。对24头泌乳牛进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该3种抗原反应体系一致,3种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4—6μg/mL.血清样品最佳稀释度为1:200,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奶牛乳房炎蜂胶、油佐剂、铝胶佐剂多联灭活苗的效果检测,表明铝胶佐剂多联灭活苗免疫效果最佳,该疫苗能有效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乳的体细胞数,减少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提高牛奶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乳牛乳腺炎多联苗免疫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8.
选取体细胞数6.0×105~1.2×106范围内的奶牛30头,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10头.对照组肌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实验1组注射奶牛乳房炎多联菌苗1号,实验2组注射多联菌苗2号,注射量均为1mL,每隔6d注射一次,共给药5次.首次注射前及注射后第7、14、21、28d采取乳样,进行体细胞计数.实验28d后对照组奶牛体细胞平均数远远大于实验前的水平,差异显著(P<0.05),说明隐性乳房炎不经治疗,有很大的可能性恶化;实验1组和2组奶牛体细胞平均数远远小于实验前的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多联菌苗1号和2号治疗奶牛乳房炎疗效明显;实验1组和实验2组奶牛体细胞平均数差异显著,多联菌苗2号的效果好于1号.  相似文献   

9.
选取体细胞数6.0×10^5-1.2×10^6范围内的奶牛30头,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10头。对照组肌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实验1组注射奶牛乳房炎多联菌苗1号,实验2组注射多联菌苗2号,注射量均为1mL,每隔6d注射一次,共给药5次。首次注射前及注射后第7、14、21、28d采取乳样,进行体细胞计数。实验28d后对照组奶牛体细胞平均数远远大于实验前的水平,差异显著(P〈0.05),说明隐性乳房炎不经治疗,有很大的可能性恶化;实验1组和2组奶牛体细胞平均数远远小于实验前的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多联菌苗1号和2号治疗奶牛乳房炎疗效明显;实验1组和实验2组奶牛体细胞平均数差异显著,多联菌苗2号的效果好于1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奶牛乳房炎多联苗免疫效果,先后在兰州地区的3个规模化奶牛场和7个个体奶牛场开展了以乳房炎疫苗预防为主,结合改善环境卫生和药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试验.结果表明,10个奶牛场经过1~2年的试验,隐性乳房炎乳区发病率比试验前降低63.97%(P<0.01),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比试验前降低66.36%(P<0.01),产奶量与试验前相比提高10.18%,达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表明以疫苗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一项有效的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822头奶牛中筛选出65例临床型乳腺炎患牛进行试验,探讨中药对奶牛乳腺炎的治疗作用。将患牛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奶牛用中药复方治疗,对照组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中药复方治疗患牛33例,治愈26例,治愈率为78.8%;对照组治疗32例,治愈27例,治愈率为84.3%。经统计学处理,用中药复方治疗奶牛乳房炎与常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成本较低、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2.
克炎晶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克炎晶采用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剂量、不同疗程,对24例临床型乳房炎患牛和8例隐性乳房炎患牛进行了分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每千克体重使用克炎晶0.5~1.0mg1~2次就能有效杀灭隐性乳房炎致病菌;对于临床型乳房炎,每千克体重0.5~1.0mg剂量总有效率为60%(9/15),而1.5mg总有效率为88.9%(8/9)。乳区基部注射总有效率为77.8%(7/9);乳池内注入总有效率为88.9%(8/9);肌肉注射总有效率为33.3%(2/6)。因此,临床治疗时应选择每千克体重1.5mg作为用药剂量,乳房基部注射和乳池内注入作为用药方法,疗程为3~5d。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主要探讨患有不同程度乳腺炎的奶牛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与乳腺炎的关系,确定相关指标的变化是否由乳腺炎引起,为今后诊断乳腺炎提供可能参考依据.对患有不同程度乳腺炎的奶牛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含量及变化趋势,对结果使用SPSS分析.结果显示奶牛发生乳腺炎后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含量随炎症程度的加剧逐渐升高;但只有IL-1β在奶牛临床症状明显时血清中的含量又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将14头奶牛分为健康对照组和乳房炎组,分别在泌乳的不同时期采血液,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显示,患病奶牛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果表明,患病奶牛血清中抗氧化物酶活性的降低导致自由基大量蓄积可能是乳房炎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摸清辽西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方法]本研究应用美国加州奶牛乳房炎检测方法(California mastitis test,CMT)对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定期采集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动态监测.通过临床检查和CMT方法对辽西地区5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1 326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某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原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某奶牛场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汁中共分离到 13株细菌 ,经培养特性、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等鉴定表明 ,13个分离菌株中 ,无乳链球菌最为多见 ,占 10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2株及大肠杆菌 1株。将 3种细菌经人工感染小白鼠 ,都具有一定的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氨苄青霉素及丁胺卡那对上述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奶牛隐性乳房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隐性乳房炎是危害奶牛的重要疾病之一,占乳房炎发病率的90%.本文总结了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发生原因、诊断方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奶牛因其废弃奶的产生,以及治疗和淘汰等相关费用的增加,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奶牛临床性乳房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而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病原菌的产生和牛奶中的药物残留等问题.作为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乳酸菌在防治病原微生物方面很有潜力,现综述了乳酸菌防治...  相似文献   

19.
利用THB固体培养基和色素培养基初步筛选出奶牛乳房炎中无乳链球菌,以分离的12株疑似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合选择培养的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2株疑似菌中有8株为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20.
试验对河北省某奶牛场采集的70份奶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0种91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占91.21%(83/91);主要致病菌对头孢氨苄、新霉素、红霉素、盐酸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等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