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室温下用间歇式快速搅拌法从印楝种仁中浸提印楝油和印楝素。讨论了料液比以及浸提时间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种仁300g,以750mL石油醚做溶剂,在快速搅拌条件下浸提21min时印楝油得率最高;将300g去油后的印楝种仁以900mL甲醇做溶剂,在快速搅拌下浸提21min时印楝素得率最高。由此得出,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油的最佳条件是:溶剂石油醚、料液比1∶2.5(g∶mL,下同)、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出油率30.4%;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素的最佳条件是:溶剂为甲醇、料液比1∶3、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印楝素A的得率为0.438%,印楝素B的得率为0.142%。  相似文献   

2.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印楝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以B5培养基,NAA2 0~4 0mg·L-1,采用直接倾倒法作为接种方法为好;基于生物量、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率综合分析认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条件为B5培养基,NAA2~4mg·L-1,蔗糖30g·L-1,培养温度25℃,及根据培养容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转速和装液量。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印楝实生苗的嫩枝为材料,对印楝的初代培养、丛生芽诱导和生根、再生植株炼苗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出各阶段的最适培养条件:(1)初代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NAA 0.05 mg/L 蔗糖30 g/L;(2)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改 6-BA 0.4~1.0 mg/L KT 0.5~1.5 mg/L NAA 0.05~0.2 mg/L 蔗糖30 g/L;(3)生根培养基为1/2 MS IBA 0.3 mg/L PG 3μmol/L 糖20 g/L。  相似文献   

4.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 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相似文献   

5.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及其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楝素的稳定性及其含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印楝素对光敏感,暴露在光下会逐渐失去活性;室温及低于20℃的贮藏温度有利于印楝素的稳定,而高于室内温度会加速印楝素的降解;印楝素在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室温条件下,在pH值为4~6的酸性水溶液中也稳定,但在碱性和强酸溶液中不稳定;中性有机溶剂对其稳定性有利。微生物的活动会加快印楝素的降解,不同的地理种源和种植土壤对印楝种实中印楝素的含量高低影响很大,在干季所结果实的种子中印楝素含量高于在雨季种植所结果实的种子。而不同组培条件对组培体的印楝素含量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室温粉碎搅拌法从印楝种仁中萃取印楝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快速粉碎搅拌的方法从印楝种仁中萃取印楝素,分别研究了萃取时间、溶剂的选择及用量对印楝素萃取产率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208g去油后的印楝种仁(相当于300g印楝种仁),以750ml甲醇做溶剂,在快速粉碎搅拌下萃取21min即可以达到最高萃取产率,与微波辅助法、超声波法、浸提法相比,具有提取率高、设备和操作简单、节约溶剂、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印楝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实生株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系统聚类和重复力估计,定性、定量分析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云南引种栽培印楝实生株系的种子品质存在广泛变异,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和印楝素A与印楝素B含量比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8% 0.85%、0.04% 0.39%、0.37% 1.15%和1.698.25;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分为3个类型:高含量型(azA ≥ 0.69%、azB ≥ 0.25%、azAB ≥ 0.92%)、低含量型(azA ≤ 0.44%、azB ≤ 0.10%、azAB ≤ 0.51%)和中等含量型(azA=0.68% 0.45%、azB=0.24% 0.11%、azAB=0.91% 0.52%);按此标准将高印楝素AB含量型分为"印楝素AB优异型(azAB ≥ 1.15%)"、"印楝素A优、B劣型"(azA ≥ 0.85%、azB ≤ 0.21%)、"印楝素A劣、B优型"(azA ≤ 0.67%、azB ≥ 0.39%)和"印楝素AB含量高型"(azAB=1.05% 0.92%);反映在重复力上,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A、AB的重复力分别为0.2063、0.3252,都属于"中"重复力性状。"印楝素AB优异型"即具有优异种子品质性状的植株是印楝药用原料林培育的繁殖材料;"印楝素A优、B劣型"和"印楝素A劣、B优型"即种子品质性状优缺点互补的植株是药用印楝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8.
大孔树脂对印楝素A吸附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印楝素A的吸附率和解吸率,成功地筛选出比较理想的树脂。研究结果表明:XAD-1180树脂对印楝素A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并对其动态吸附、解吸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较佳的吸附条件为:印楝素A质量浓度2.23 mg/mL(溶剂为30%甲醇-水溶液,以下同),流速1 BV/h,饱和吸附量4.5~5 BV;解吸条件为:以50%、60%、70%的甲醇-水溶液梯度洗脱。一次提纯产品的纯度为85.14%,经过二次提纯的纯度可达93.18%。纯化产物经HPLC-MS进一步确认为印楝素A。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印楝扦插育苗技术进行探讨,分不同枝龄、采用不同基质、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季节扦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印楝可通过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繁殖,插穗最好采用1年生(已木质化)枝条,基质用沙质壤土,应用1000mg/L IBA生长素处理,在4~9月扦插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方法,并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方法]以印楝药用优树和平均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完全谱系设计建立无性系品比试验,采用重复力估算法在表型水平上对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提出"农药型印楝"的概念和标准,根据该标准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结果]无性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随优树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无性系内和无性系间都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同一无性系各分株间的印楝素B变异(5.26%37.55%)较印楝素A变异(6.06%15.80%)和印楝素AB变异(2.95%16.14%)大,印楝素B和印楝素AB几乎呈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而印楝素A则既有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又有超母遗传倾向;无性系间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性状具有异质性(P0.01)。无性系印楝素A重复力(0.78)、印楝素B重复力(0.81)和印楝素AB重复力(0.83)均较高,表明无性系间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和一般环境效应造成的,受特殊环境效应影响较小。按农药型印楝标准,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三个无性系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是"农药型印楝亲本"。[结论]重复力估算法适用于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优树种子农药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力强,无性系能保持优树农药品质的优良特性;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还可作为农药型印楝亲本,其余优树无性系不宜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不同,结合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为例.分析生态旅游业的兴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野生动物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森林抚育会引起森林结构的变化.而森林结构决定森林野生动物曲种类、数量和分布。文中综述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指出森林的组成、年龄、林分密度、树体的大小、抚育强度、机器噪音及林下层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子.同时也提出了该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草坪在城市绿化美化工程中所占比例的加大和提升,其养护管理措施也成了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而灌溉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就灌溉措施中的灌溉时间选择、灌溉频率和灌溉水量对草坪草生长发育的影响作了简要阐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亟需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毛白杨、陕林4号杨、北京杨不同年龄枝条、树体空间层次的真菌种类、数量及季节动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组成不同,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毛壳属(Chaetomium)等为毛白杨上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等为陕林4号杨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盾壳霉属(Coniothyrium)、青霉属等为北京杨的优势菌种群。真菌种类及数量在树体空间层次的分布趋势是由上到下逐渐增多;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趋势为夏、秋季种类和数量稍高,春、冬季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5.
海堤边坡几种树种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海堤绿化及沿海防护林的营建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海堤边坡水分、盐分以及大气等立地因子的综合研究分析,结合海堤边坡造林试验,对杂交柳、紫穗槐、黄金条、刺槐、楝树、铅笔柏6个树种的生长适宜性作出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堤边坡土壤属于中度到强度盐渍化土且土壤含水率季节变化大,其中海雾、海风也是海堤立地条件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试验表明:稀土、白糖、氯化钾和磷酸二氢钾均能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香荚兰的抗寒能力,使用浓度依次为400、333.3、250和1000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炭化、蒸煮及复合改性剂浸渍工艺对竹片工艺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次炭化工艺可以显著提高竹片工艺品质,竹片炭化最优工艺参数为:一次炭化蒸汽压力0.3 MPa、炭化时间180 min;二次炭化蒸汽压力0.2 MPa、炭化时间100 min。蒸煮处理结合复合改性剂浸渍处理也可以提高竹片工艺品质并代替炭化工艺生产出高品质的竹片材料,竹片蒸煮最优工艺参数为:煮蒸水温80℃,蒸煮时间7 h;竹材复合防腐剂压力浸渍工艺的最优参数为:浸渍压力1.0 MPa、时间120 min、DP∶UF为4∶1。  相似文献   

18.
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近年来世界人工林的发展动态以及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人工林与乡土森林的比较中, 表明了多数情况下人工林支持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少于乡土森林植被, 同时表明了人工林已经成为一些稀有、濒危物种的重要庇护所和替代生境,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工林并不是生物多样性〝沙漠〞的观点; 分析了影响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及保护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性能价格比高、文化底蕴充分及标识功能强的优点。通过对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乡土树种应用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液态地膜在榆林沙区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制约林木成活和生长的关健因子是水分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促进造林幼树的长势,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采取对比试验示范,分析探讨液态地膜在榆林沙区及公路护坡中的作用效果,利用液态地膜的保水保墒、增温增肥等功能,来改善植物立地条件,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出适合榆林沙区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下,液态地膜的最佳处理方法、使用技术。结果显示,在榆林沙区可以大面积推广液态地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