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旱秧抛栽不同秧龄分蘖发生及其产量的比较,结果为:(1)对分蘖的发生。单株分蘖总量以秧龄40d为多,有效分蘖数以秧龄35d为多,无效分蘖数以秧龄50d为多。(2)产量比较。秧龄35d的产量最高,秧龄40d的产量次之。综合上述结论可初步认为,旱秧秧龄在35~40d时是大田抛栽适期。  相似文献   

2.
为培育满足钵苗摆秧机插的连作晚稻标准壮秧,以本地常规种植的籼型三系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研究多效唑浓度和秧龄2因素对水稻秧苗素质的调控效果。多效唑浓度设置5个水平,从0~300 mg·kg-1,秧龄设置4个水平,从15~30 d。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可以有效控制连作晚稻钵苗苗高,增加浓度可以加强控制苗高的效果,对比不使用多效唑,每增加75 mg·kg-1浓度苗高降低10%左右(约2 cm),但多效唑的使用浓度不宜超过225 mg·kg-1,因为边际效应明显降低。秧龄对苗高影响极显著,随着秧龄增加苗高逐渐增加,对比15 d秧龄,每增加5 d秧龄苗高增加50%左右(5 cm左右)。秧龄20 d使用多效唑浓度150 mg·kg-1,秧龄25 d使用多效唑浓度150、225、300 mg·kg-1是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的秧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秧龄适应性广,30~50 d秧龄移栽,都能获得较高产量。秧龄以30~40 d为宜,30 d最佳,随着秧龄增大,生育期逐渐延长,分蘖力下降,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穗减少,穗型变小,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针对肥东县劳动力紧缺和缺水易旱等因素常使一季中稻秧龄过长而造成减产的现状,于2007年选用当地3个主栽中稻品种,设计了6个不同播期,进行双因子试验。试验表明,新两优6号以秧龄30d5(月1日播种)、35d(4月26日播种)单产较高;丰两优1号以40d秧龄4(月21日播种)单产较高;天协一号以30d秧龄(5月1日播种)、35d秧龄(4月26日播种)单产较高。  相似文献   

5.
两优2186秧龄弹性偏差,为了防止早穗,进行了不同播种期、不同秧龄试验。结果表明,延长秧龄会使营养生长期延长,生育进度推迟。秧龄过长,分蘖力减弱,有效穗减少,穗粒数下降,产量降低。因此,两优2186作双季晚稻栽培,在安全齐穗期的范围内,可适当推迟播种期,以缩短秧龄,秧龄掌握在25d内,尽量减轻秧龄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浙优18在衢州地区栽培的适宜秧龄,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进行秧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秧龄增大时,全生育期变化不显著,大田营养生长期减小,抽穗后籽粒灌浆期减小。秧龄25 d理论产量最高,秧龄20、30 d较高,秧龄15、35、40 d产量较低,秧龄20、25、30 d 3个处理的秧苗质量较好,穗大粒多,经济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浙优18在衢州地区5月中旬播种时,秧龄在20~30 d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稻不同播期、不同秧龄的秧苗同时移栽,其秧龄越大,生育期越长;长秧龄有利于降低第一、二、三、五节间长宽比,增加抗倒伏能力,并且长秧龄能增加叶片数;长秧龄(大于50d)移栽秧苗素质下降,分蘖能力降低,但可延长生育期,降低植株高度,有利于抗倒伏;其产量随秧龄增大,谷草比减小,产量下降。故长秧龄移栽应加大移栽基本苗,增加有效穗,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芒市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市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的叶面积、株高、叶龄、茎基宽、干物重和根盘结力都随之增加,多效唑在30 d秧龄期内能够有效抑制秧苗的生长,促进秧苗干物质的积累,秧龄过大会降低栽插的基本苗,不同秧龄茎蘖动态差异不大,秧龄为25 d时移栽的实际产量最高,秧龄超过25 d,水稻的实际产量随着秧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建议可以适当延长秧龄并结合喷施多效唑来提高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9.
对晚稻"秀水123"进行了4种不同秧龄抛秧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 d秧龄产量最高,15 d秧龄产量次之,25 d秧龄产量第3,30 d秧龄产量最低。晚稻抛秧栽培的秧龄以15~20 d为宜。  相似文献   

10.
施用多效唑和控制秧龄是晚稻大苗盘式旱育抛秧的两大技术关键,而且两者有明显的互作。多效唑浓度低时,要注意秧龄长短的选择;长秧龄时,要小心选择多效唑使用浓度与次数。250~350mg/kg均为多效唑有效施用浓度,秧龄以30d内为宜。秧龄25~30d的,于一叶一心时喷1次300mg/kg多效唑即可;秧龄超过35d,宜于一叶一心、三叶一心各喷一次300mg/kg的多效唑。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籼稻长秧龄移栽的分蘖成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d秧龄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分蘖能力强弱表现为干湿交替模式旱种模式淹灌模式;同时,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的各级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高于双苗。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整体上,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1~9叶位,2次分蘖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2和7~9叶位,2次分蘖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6~9叶位,2次分蘖1~2和7叶位;总体上,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8.95%。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烯效唑对移栽水稻影响机制,以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培育毯秧苗,设置4种秧龄,并于一叶一心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处理,考察秧苗素质并跟踪考察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①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综合素质下降,与对照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相比,超秧龄秧苗尤其是严重超秧龄,秧苗素质和秧块状态迅速恶化,表现为株高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发根力和根系活力降低,栽插质量下降,移栽后活棵慢;和20 d秧龄相比,25 d、30 d和35 d秧龄栽插水稻最终产量分别减产1 403.55 kg/hm2、1 995.75 kg/hm2和2 920.95 kg/hm2;②1叶1心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二次化控处理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与不喷施的对照相比,化控处理的秧苗株高、叶片丙二醛、漏插率、伤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均明显降低,而百株干重、茎基宽、绿叶数、根数、发根力、根系活力、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根系盘结力等则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水稻产量增加9%~32%;③不同秧龄对化控强度要求不同,适栽秧龄期,各浓度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而超秧龄初期和中期阶段时烯效唑作用效果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越发显著。  相似文献   

13.
“油—稻—稻”栽培模式是长江中下游主要耕作制度 ,但生产季节紧张。通过对中熟早稻与秧龄的研究结果表明 :40d秧龄的产量最高 ,产量为 9375kg/hm2 ,比对照 (2 5d秧龄 )增产 16 .8% ,经过LSR分析产量差异极显著。 45d和 5 0d秧龄的产量也比 2 5、35d秧龄的高 ,适当延长秧龄 ,有利于茬口安排和缓解生产季节紧张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种量与秧龄对中优281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秧龄和播种量对中优28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和播种量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秧龄在25、30、35d范围内,秧龄越短,产量越高;播种量在0.15-0.45 t/hm2范围内,播种量越小,产量越高,秧龄25 d与播种量0.15 t/hm2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同期移栽对常优1号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优1号粳稻不同播期同期移栽研究表明:(1)以播期5月29日、秧龄22d处理产量最高,播期过早、秧龄过长对高产不利,适当晚播早栽有利高产;(2)秧龄弹性大,不同播期同期移栽处理间的秧苗素质与产量无明显相关;(3)不同播期间群体质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2进行秧龄和密度的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探讨该品种在保山市适宜区种植的最佳秧龄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秧龄、密度及秧龄与密度的互作均达极显著差异.以秧龄30天、密度30.0万丛/hm2的处理产量最高;以秧龄45天、密度22.52万丛/hm2的处理产量最低.对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有效穗的高低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产量随秧龄的增大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籼型杂交稻“中浙优1号”不同秧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发挥"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潜力,笔者进行了不同秧龄对"中浙优1号"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秧龄以15~20d为宜,不超过25d。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研究杂交水稻新组合浙优18的适宜秧龄.[方法]通过相同播期、不同秧龄移栽处理,调查其对浙优18的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结果]浙优18的始穗期、齐穗期随秧龄增长而延迟,并对分蘖及成穗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秧龄影响浙优18的叶龄增长动态,尤其在生育早期表现为秧龄长叶龄指数增长慢.但在秧龄45d范围内,对产量未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浙优18秧龄弹性较好,有利于大面积推广生产.  相似文献   

19.
秧龄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龄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多年多点研究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栽后分蘖增长速度渐缓,增长的时间缩短,高峰苗提旱;随着秧龄的延长及基本苗增多,水稻有效分蘖期提前,有效穗也随之减少;随着秧龄的延长,单产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在稀播条件下,早稻45d左右、中稻50d左右、双晚35d左右的秧龄最有利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水稻旱育秧最适合的移栽秧龄,试验对早稻旱育秧秧龄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35 d 秧龄产量最高,呈现出秧龄越小产量越高、秧龄越大产量越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