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互译是各国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其他国家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性的主要方式。中西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对各种文化名词、文化符号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以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的文化思维进行文章的传达。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译者的文化翻译对比、译者的翻译策略,指出两种译本翻译存在的多样性、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张广龙 《河南农业》2008,(24):58-60
本文梳理了《西厢记》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历程,从书名的翻译、源语文本的选择、文化意象、误解与误释、译者对读者的操纵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力图阐明以下几点: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交流日益平等化对《西厢记》英译本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二、译者的文化立场对《西厢记》英译本最终面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中国古典作品英译事业应以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的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且往往颇费心力。译准词义,必须明确概念,关键在于译者的知识、慎思和负责。本文以Of marriage and sidle life(《论结婚与独身》)的中译本为例,分析了一些错误,旨在与大享一道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与日俱增的汉英语言及文化趋同现象出发,分析了翻译与趋同的关系,重点从译者应运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2个方面进行英汉互译策略探讨,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接受心理与特定语境,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翻译与趋同相辅相成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祖宏迪 《甘肃农业》2006,(1):202-203
翻译技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它们是许许多多个译者通过翻译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翻译起来就不可能完全是简单的词对词,句对句的复制,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去克服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使译文既能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尤其社交网络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并日渐渗透至百姓生活,成为热议话题之一。译者在明确网络流行语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实例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语翻译的社会性特征及社会影响,旨在让读者对网络流行语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使流行语的翻译更合理,让世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社会及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恩沙对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翻译活动为个案,运用勒菲弗尔操控理论,就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策略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译者在翻译中会综合考查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著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从而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武侠译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所采取的归化策略实为"文化霸权"意识的论断,提出后殖民主义理论有其运用的特定语境,文化传播中翻译策略的取舍应根据译文读者适当调整。译者有传播文化的使命,但文学翻译不可作为纯粹的文化宣传之作。不间断而有度的杂合是提高本土文化机体的免疫力,提升自身文化地位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一直得不到承认。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媒介者两方面阐述在翻译过程中,译作不是对原作进行“模仿”,译者也不仅仅进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英语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看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即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并重点讲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看译者主体性,其要求译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文学作品创造性地展现给读者,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因素制约译者的发挥,即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文学翻译处于我国四次翻译高潮之一,民国时期文学翻译的译入研究已经取得不少的成果,而对于译出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民国时期虽创办了不少的英文刊物,但从文化学术性和影响力来讲,由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创办的《天下》当属佼佼者。凌叔华作为京派小说的女作家之一,《天下》收录了其本人和朱利安·贝尔合译的三篇小说译文。本文即以《天下》中凌叔华小说译文为例,分析在中西译者合译的译本中西方译者的翻译选择以及文化身份对翻译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认知过程,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样译者必须选择最相关的语境,以达到最佳关联。默认值是指不言而喻的语义,每种语言、每种文化乃至每个行业的认知中都有其独特的默认值,如何翻译这些默认值,我们可以从关联理论中找出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通过《儒林外史》的翻译的 探讨,总结出其规律性翻译途径:即采用语义翻译+解释,交际翻译,交际翻译+脚注,源语词汇的义素拆分以及意象的转换等方法来实现跨文化翻译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今年第一期《农村百事通》。按要求填好读者问卷调查表邮寄至贵刊。首先我们为《农村百事通》新一年的头一个重大举措叫好,返回的资料将全部输入微机管理。这样一来,百万读者与编者之间心连心,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文尝试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理论根基,以傅雷翻译的《高老头》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较晚清而言,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作品数量众多,质量大为提高,译者的理论自觉意识也明显增强。从中国翻译史角度看,五四时期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为数不多的专论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著作中,任淑坤博士的新作《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以下简称《翻译》)视角独到,逻辑清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农业合作的发展,无论是农业口译还是农业笔译翻译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通过分析波斯盖特(J.P.Postgate)的后瞻式(retrospective)和前瞻式(prospective)翻译理论,将其与农业翻译过程相结合,采用理解-表达-校验的手法,充分考虑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力求使用平稳的语言,借用译者和学者的桥梁作用,使原作顺利完成到译作的过渡与翻译。  相似文献   

18.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重要的翻译思想和哲学观点,本雅明独特的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作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从分析"纯语言"翻译观入手,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及译者的任务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翻译英语语言学学术著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包含的内容,然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不同,翻译出来的文本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译者应该根据英语语言学学术著作的语言特点来进行翻译,以此来确保翻译出来的长难句能够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基于此,文中重点分析了英语语言学学术著作长难句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关联翻译理论理论是一种新兴理论,阐明了翻译工作的本质是推理人类大脑机制的过程,应用于英汉翻译实践中,可有效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在应用关联翻译理论进行英汉翻译时,译者应该把握最佳关联原则,努力追求与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上的共鸣,同时追求让译文与译文读者在认知语境上的趋同性,确保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得到充分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