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蝗灾禳解活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以前由于人们对蝗虫的神化,禳解活动是最主要的蝗灾应对举措。明代蝗灾频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人们对蝗灾和蝗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对蝗灾的肆虐,明代政府和百姓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捕杀,同时由于受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皇帝、官员和百姓都采取形式多样的禳解活动以期消除和减轻蝗灾的危害。禳解活动虽不能直接减轻蝗灾的危害,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百姓提供信念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慰藉,能够达到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目的,也有利于捕杀蝗虫、灾后救济等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燕鹏  吴克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75-17777
概述了南宋以前各代应对蝗灾的措施,从积极和消极2方面探讨了南宋蝗灾的社会反映机制,指出了蝗灾反应机制在南宋最终定型,并成为南宋以后各代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频频发生的蝗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破坏农业生产、引发饥荒问题、造成社会动乱等等,治蝗也成为北宋历代政府都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北宋神宗一朝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治蝗措施的基础上,出台捕蝗诏令指导治理蝗灾,这一诏令切实改善了治蝗效果,并给后世治理蝗灾留下了宝贵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期蝗灾的概况,进而聚焦神宗朝论述了北宋蝗灾引发的经济危害和社会问题,最后探讨了神宗朝的治蝗措施。  相似文献   

4.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向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和苏丹发出警告,目前,3国正面临蝗虫灾害,如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蝗灾将给3国及周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严重破坏。这3国在连年干旱后,最近迎来几场降雨,蝗虫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大量繁殖,在毛里塔尼亚西北部、尼日尔北部和苏丹东北部,幼虫迅速增加和成长,成虫开始群聚,如不采取应对措施,将很快形成蝗灾。粮农组织警告说,蝗虫一旦成群,将从毛里塔尼亚向北飞至摩洛哥,从苏丹飞至红海地区,从尼日尔飞至阿尔及利亚南部,那时将一发不可收拾。粮农组织呼吁3国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蝗灾,同时向3国派…  相似文献   

5.
明代山东蝗灾频繁,伴随明朝始终,蔓延齐鲁大地,造成极大危害。蝗灾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农业减产,税粮难收,粮价飞涨;饥民遍地,草木食尽,人肉相吃;死者相籍,流民四逃,村落一空;治安恶化,盗贼蜂起。  相似文献   

6.
金代的蝗灾     
周峰 《农业考古》2003,(3):236-239
蝗灾与水灾、旱灾合为农业的三大自然灾害。在中国古代 ,农业生产几乎完全靠天吃饭。虽然一些水利设施的兴修可以减轻水旱灾害 ,但是对于蝗灾来说 ,几乎无法可施 ,而完全靠人工捕捉 ,但这显然于大事无补。因而一有蝗灾 ,难免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本文仅对金代的蝗灾及减灾措施作一简单叙述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一、金代频繁发生的蝗灾据笔者的统计 ,金代的 12 0年间 ,共发生较大的蝗灾 2 0次 (见附录《金代重大蝗灾一览表》) ,平均每六年一次。据有关资料 ,“我国自公元前 70 7年起到 1935年止在 2 6 42年之间 ,共发生飞蝗危害 76 9次 ,即…  相似文献   

7.
<正>蝗虫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等特点,蝗灾是危害农牧业生产安全的世界性重大生物灾害。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过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控制蝗灾,有效遏制了蝗虫连年暴发势头,有力保障了农牧业生产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新疆塔城地区边境草原蝗虫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塔城地区草原蝗灾现状进行了叙述,回顾了近年来蝗灾发生的危害及特点,总结了蝗灾发生的自然基础和人为因素,归纳了当前控制蝗灾方面的技术手段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文章认为当前蝗灾多发的根源在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指出当下防控工作的关键在于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以消除蝗灾发生的生态基础,大力加强蝗灾预警能力,同时注重加强与邻国的蝗情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9.
周宇燕 《农业考古》2021,(1):124-133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蝗灾尤为突出,虽不及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地区严重,却也是重灾害区,且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规律性。面对蝗灾,山西地区的蝗灾防治及社会应对自成体系,存在自上而下的两条治蝗线索——直接的备灾救灾实践与间接的祈禳弭灾信仰。利益驱使下的小农会因为蝗灾的代价高昂而忽略蝗虫作为现实世界保护神的身份,对其赶尽杀绝;飞蝗蔽天难以遏制以至束手无策时,又将其高高供起。此二者虽看似逻辑矛盾(崇信还是毁灭),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行不悖,形成明清时期山西地区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灾害防治与禳灾信仰关系处理的鲜明特色。同时,基于历史经验的治理措施,对我们今天的蝗灾防治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7,(17)
纵观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蝗灾作为我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面积之广,危害农作物之严重,甚至超过水旱灾害。通过研究发现蝗灾的发生也是受到一定的自然环境支配的,反过来蝗灾的发生和人们治蝗的行为又会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本文即致力于探讨蝗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乾隆年间,蝗灾是伊犁农业开发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清朝廷对蝗灾十分重视,从祈神禳灾、组织灭蝗、赈济减赔、外地调粮等途径积极应对。乾隆三十一年伊犁蝗灾事件与伊犁将军明瑞"来京陛见"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蝗虫发生危害、监测预警、防控管理、技术研究、宣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澳大利亚灾蝗委员会的工作独立性强,日常与各州治蝗机构、农场主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各州蝗虫的发生危害情况.明确蝗灾防控属政府行为,蝗灾防控实行项目化管理.澳大利亚在蝗灾防控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高效的做法,以及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等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对蝗虫的发生范围及危害程度进行原因分析,摸清了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运用防治策略,提出综合治理对策,有效地控制了蝗灾危害.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破坏程度来看,蝗灾是仅次于水旱灾害的一种高危害的灾种。本文以灾害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蝗灾的几个阶段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一场大范围的蝗灾席卷了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总受灾面积达1600多万平方公里,使数千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中非洲之角是此次蝗灾的重灾区,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遭受了严重的蝗虫灾害袭击。蝗灾发生时,蝗虫所过之处,基本上寸草不生!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蝗灾暴发频繁,发生范围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使为害我国数千年的飞蝗之害最终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蝗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期防患于未然,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6.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蝗灾属于毁灭性的生物灾害,它和水灾、旱灾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西藏飞蝗系个体最小的一个亚种,它主要危害莎草科、禾本科杂草和农作物以及蔬菜等,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为了调查、研究西藏飞蝗在我县的发生规律、危害情况并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8.
陈明云 《农业考古》2019,(4):140-145
农业社会里,蝗灾是仅次于水灾和旱灾之后的第三大灾害。本文通过整理与查阅大量的地方志后发现,清代江西蝗灾频发,尤以中后期的道光、咸丰朝最为严重,并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赣北多于赣南的态势。蝗灾多在秋季暴发,夏春次之,且常与旱灾一同发生,给农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清之前,江西向少蝗患,所以捕蝗多以官府号召为主,且措施多由外地传入,故而方法与其他地区类似,了解清代江西的蝗灾,有助于我们对农业灾害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桑树由于暖冬现象的发生,开春后桑树生长发育提前,生产上常出现晚霜危害,致使蚕农遭受经济损失。本文从霜冻危害原理和症状、晚霜冻害规律、桑树霜冻危害应对措施、晚霜危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四个方面阐述了桑树晚霜冻害发生应对措施,从而减轻蚕农遭受晚霜危害程度,确保蚕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0.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1飞蝗现状该市有二类蝗区(一般)9个,即花园湖蝗区、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