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勉卫忠 《农业考古》2005,(4):201-204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回族的先民一进入中国,就接触到茶这种独特的饮料,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自身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茶与回族社会所凝结成的历史,叹赞岁月悠悠,回回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其茶文化相伴的过程。不仅形成了一系列本民族的茶文化,而且对回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乃至于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茶在我国是一种史前即饮的饮料,尽管其发展历史如此久远,但关于饮茶和茶题材的画卷,却迟至唐朝才见提及.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与茶有关的画作,是唐朝的《调琴啜茗图卷》.那么,唐朝以前,我国究竟有没有出现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画作呢?本文试从分析我国早期的绘画艺术入手,进而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早期茶画可能更早出现的时间做一个大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浮梁是中国著名的瓷茶产区,瓷茶互动成就了浮梁辉煌的历史。在浮梁千年发展历程中,构筑了多样化的茶文化景观,也对浮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浮梁茶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来探讨瓷茶互动下的浮梁社会经济发展,以其对浮梁茶文化旅游和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萍 《农业考古》2019,(2):216-221
在中国,"喫茶"的说法自唐朝以后就很少使用,仅还留存于佛教文献和地方茶文化的口述中。荣西的《喫茶养生记》写于他从南宋留学回国后,他在书中将"喫茶"理解为治疗行为,这既不同于当时中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茶文化意象,也有别于日本贵族自中国唐代接受的茶道理念。荣西从养生入手借治身以治心,推广喫茶中的心身一体,由此构建日本新兴武士阶层的"士文化"。  相似文献   

5.
源于晋唐的中国茶馆,历经1700多年的流变发展,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休闲娱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茶坊、茶肆到茶馆、茶艺馆、茶会所,再到如今盛行的茶书院,品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逐渐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发展,这也是当下茶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走向。本文拟以杭州地区的茶馆、茶会所等茶空间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进化过程,对于进一步促进茶业发展,弘扬茶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诗与《茶经》湖北襄阳师专附中郭孔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出现了新的高潮。而唐代有关的茶事的诗歌,则是唐代茶文化高潮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激起唐代诗人们赞美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陆羽《茶经》的流传。唐代前期写茶事的诗是较少的,以咏茶为主题的诗则更少...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中国也是茶的发祥地,是最早懂得茶艺并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江西的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步伐几乎是一致的,并且为中国茶文化的完善、提升与扩大影响,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江西茶叶的发展与茶文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几乎都发生在鄱阳湖地域.鄱湖茶文化虽是地域性概念,却又是世界茶文化体系中具有长久魅力和巨大影响力的一环.回顾与总结鄱湖茶文化在中国与世界茶文化上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今天江西文化对外交流战略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往中 ,茶文化的交流是最为密切 ,也最为人们关注的。今天 ,面对海峡两岸拥流而起的茶文化热潮 ,用“三春花满香如海”的诗句来形容 ,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我是从茶书的搜集收藏中 ,不经意地走入茶文化领域 ,在对茶史和陆羽的专题研究中 ,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与同仁 ,给了我指导与帮助。我感到 ,中国茶文化的兴起 ,是海峡两岸同胞相互交流、共同推动的结果 ,而我自己也正是在这种交流推动下 ,跨入中国茶文化的殿堂。这次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展出的“纪念海峡两岸茶文化再度交流 1 5周年茶书藏书展” ,是我多年收藏茶书的一部…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文化与社会生活、传统礼仪、儒释道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土耳其茶文化起源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国,经过发展与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红茶文化。本文拟从中土茶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茶俗异同,茶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进行中土茶文化的对比,探究中土茶文化内在的联系与各自的特色,建议通过茶文化交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增进中土两国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0.
文献资料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前人的著述是当代发展的借鉴,历史的积淀是未来社会的根脉。──摘自《〈中国茶文化经典>前言》一千二百年前,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茶著——唐代陆羽的《茶经》诞生了。作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开山之作,《茶经》曾被后世的中外茶文化研究者奉为经典,陆羽也被誉为茶圣。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由高级农艺师、著名茶文化专家陈彬藩教授任主编、著名茶文化研究专家余悦研究员和香港企业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关博文先生任副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奉献给海内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茶叶制作方法的演变,从茶元素、文化元素和茶人元素入手,对中国茶文化的意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并分析了唐宋时代茶文化的鼎盛发展与饼茶制法的密切关联,认为饼茶制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茶文化传播、茶文化活动发展很快,这对普及茶事、弘扬茶精神和推动茶叶生产均有很大的意义,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活动,但也有值得我们进一步审视的现象和问题。可以这么说,中国是茶的祖国,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茶,造福人类,其可贵之处还在于以茶为媒介升华到与文化精神相融合,使茶象征了一种精神,强调了与道德修养和人格铸就联系,起来,这就是上千年来茶所赋予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优良传统。但也应看到近年来有些茶文化活动往往是刻意追求奢华的形式,“缺乏精神提携”,一味着眼于商业策划而少了些高雅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等领域有着积极的贡献,茶文化对人的意识形态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德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阐述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茶文化第一人,茶圣陆羽为唐代茶文化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书,其所著《顾渚山记》亦是一部著名茶书。本文对惜已遗佚的《顾渚山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与注释,以供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研究者参考。顾渚山是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以顾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发端之所,中国的饮茶习惯由来已久,最远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时期的饮茶生活、饮茶之风均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唐代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茶文化史上的关键时期,在唐代,以药用功能进入人们视野的茶上升至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6.
茶叶原产于中国大地,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作为世界上最早把茶作为饮料的民族,少说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与种茶、制茶、饮茶此等茶业茶事相适应,也便逐渐形成了和发展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及其传统。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淡泊明志、廉美和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其精神精髓,深深植根于全世界的华人之中,永葆长青的生命。中国的茶文化积淀丰富,但资料一向散乱无序,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与阐发。在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门槛的当今,要继承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无论从学术(建立中国茶…  相似文献   

17.
我的茶书缘     
爱书藏书已有很多年了,我的书房兼卧室里几十书柜里塞满了书,连睡觉的床上也堆积了一摞摞的书。由于近几年来业余爱好茶文化研究,又收藏了大量的茶书以及茶的报刊杂志和音像制品。自唐朝第一部茶书《茶经》到清末,中国古代茶书绵延千年,卷帙丰硕,可惜已佚不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茶业的祖国。 中国对茶叶的发展、开发和利用,茶文化的创造,茶业这个最古老的产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茶为国饮的内涵和意义做了一定的探讨,通过论述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作用,把饮茶的意义与人的发展相结合;把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倡导全社会形成爱茶、懂茶、饮茶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茶文化的内在追求就是审美 ,而且是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性的审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就是中国文人从唐代以来不断审美的过程。因此 ,中国茶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文人审美的过程 ,这种审美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取向。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 ,以陆羽的《茶经》的写成并流传于世为标志。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中国品茶经验的总结和中国茶艺进行规范的专著。也许《茶经》中还看不出多少陆羽的审美取向 ,他在《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