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摸清柑橘面积与产量格局变化和增产空间分异对我国柑橘产业优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1978—2020年柑橘生产相关面板数据,从全国和省域2个尺度,利用产业集中率、生产集中度系数、增产贡献率等指标,分析我国柑橘近40年面积与产量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探究柑橘增产的贡献区域和贡献因素,讨论柑橘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 】(1) 1978年以来,我国柑橘生产总体扩张,柑橘产业的地理聚集特征显著且缓慢降低;柑橘生产经历了快速扩张期、波动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3个阶段,各个时期的增产主导因素不同,单产提升对全国柑橘增产的贡献显著。(2)各省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明显,且生产空间差异显著;种植格局由高度聚集且独立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向东南沿海省份扩张,再逐渐西移内扩;2020年广西已成为全国柑橘生产第一大区域;柑橘增产情况差异明显,增速良好的省份占柑橘主产省份总数的71.43%,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滞后增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和西南的四川;西南和华南省份柑橘增产的主导因素是种植规模的扩张,中部省份柑橘增产的主要原因则是单产提升。【结论 】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我...  相似文献   

2.
选取全国715个常规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变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50年来气温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961—1990年与1991—2010年多年平均气温差值显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了西南部局部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之外,大部分地区是以增温为主;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增温地区主要出现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年平均日均温≥10℃的累积积温为8000℃的等值线向北移动,4500℃的积温等值线向西北方向移动,3400℃与1600℃的积温等值线移动的方向可能与海拔高度有关,有向海拔较高的地方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基于1978—2017年31个省区市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和经济产出数据,利用泰尔指数从南北方、东中西部2个维度测度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区域间发展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部看,南方地区内部省际农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发展差距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 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油料作物生产重心演变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安徽省各地油料种植在资源禀赋、政策及科技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别,供需矛盾将成为未来油料业的困境,必须进一步研究油料作物演变格局,探索如何保障油料安全。[方法]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定量分析2004-2016年安徽省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籽及芝麻产量时空演化过程,研究重心轨迹空间演变规律。[结果]安徽省油料作物重心分布地域差异明显,产量重心分布规律为:花生纬度最高,芝麻次之,油菜籽纬度最低;(2)总体而言,油料作物生产重心相对稳定向南转移,年均移动速度为5.42km·a~(-1)。分种类来看,花生、芝麻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油菜籽重心向西南方向运动;(3)在重心转移路径图上,某指标(如花生产量)重心移动距离大小能客观地指示该指标在移向地区相对增长的幅度值;(4)3种油料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差异程度明显不同,由弱到强依次为花生、油菜籽、芝麻。[结论]分析了安徽省油料作物时空演化规律和演化机制,对提升安徽省油料作物产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郭刚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14-218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2020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单位产量、总产量面板数据,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时空分布和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1—2020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棉花单位产量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棉花总产量呈现出上下波动态势,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加速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移动,已形成新疆为主的地域分工格局。通过上述分析,为进一步把握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棉花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佟屏亚 《农业考古》2001,(3):178-186,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农业生产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摧毁封建 制度,饱受战争创伤和饥荒威胁的农民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劳动积极 性,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发展玉米生产。但由于受农业“大跃进”和持续10年“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农业生产发生有很大的波折,玉米生产发展缓慢。一、开展玉米增产竞赛运动建国初期,疮痍满目,百业待兴,长期的频繁战乱和自然灾害使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 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12月,中央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会议”,周…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0—2012年各省份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水稻生产分布情况,进而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情况作图,更加直观地归纳总结出中国水稻生产区域由南向北转移的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水稻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粮食生产区域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伟  万忠  王佳友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1):191-200
粮食生产区域变迁是关乎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当前主要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粮食生产空间数据统计,并逐渐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可避免由于因变量自身相关或者遗漏变量造成的偏差,对普通回归模型的研究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2)由理论层面逐渐向实际应用层面延伸,表现为研究区域由国家、省层面逐渐缩小到市和县域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开始由多因素综合分析向单因素分析转变,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实际应用意义得到提升。同时存在重宏观轻微观、重一般轻特殊、重静态轻动态等不足。对下一步关于粮食生产区域变迁的研究,提出了研究视角的细化、回归分析的内生性考虑、空间计量中的地理异质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河南省111个气象站1961—2012年共52年的气象数据,基于0、3、5、10、15、20℃6个温度临界值,对生长季(生长季初日、生长季终日和生长季长度)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2年中,河南省除豫中外的豫北、豫东、豫西、豫南、豫西南5个地区生长季初日表现出了明显提前的趋势。生长季初日整体由东向西逐渐推迟,终日整体由东向西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也由东向西逐渐提前。突变检验表明,生长季长度在6个临界温度值下均有较明显的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国各省份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强度与主粮化肥施用变化程度,考察近10年中国化肥投入格局演变。2010—2020年中国化肥施用量与施用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化肥投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2015年是化肥施用量与施用强度转变的关键节点;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分别是中国这10年化肥投入的主要上升、下降地区,但华东地区与华中地区的化肥施用量仍远远超过其他地区;2010—2020年中国主粮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复混肥增长最快,主粮的化肥施用强度一直维持高位,但在宏观环境上化肥投入已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转变为在保障粮食安全情况下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与环保低碳。基于此,未来中国化肥投入会继续下降,但在中国粮食安全需求下,化肥施用强度仍会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学学报》2019,(10):6-12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和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对40个主产县的调研数据,研究2001—2016年中国苎麻种植分布、产量分布和单产变化,比较产量差,并分析驱动因素,以期为应对苎麻产量不足和消减产量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1—2016年中国苎麻生产面积下降、布局优化,苎麻生产由长江中游区域向上游区域转移、由平原湖区向丘陵山地转移;单产提高、产量差加大,苎麻单产提升依赖人工和农资投入的问题依然严重。消除农田实际产量与潜在农田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可提升全国苎麻产量29.1%;区域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政策仍为重要驱动力。为推动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促进多用途产业发展应对苎麻种植面积下降,着力研发和实施轻简化种植技术消除产量差,将大幅度减少人工与农资投入作为苎麻种植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分析棉花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定新疆棉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的面板数据,以新疆区域及主要产棉市(县)为研究基本单元,采用时间序列与空间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变化,研究新疆棉花生产的时空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因素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结果】(1)1990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年际变化相似,呈现2个阶段:波动中递增时期(1993~2010年),跳跃式增长时期(2010~2020年),期间北疆和南疆棉区持续增加而东疆棉区有所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东减南增北平稳”趋势。(2)近30年新疆棉花单产显著增加,由0.81×103 kg/hm2增加到2020年1.85×103 kg/hm2,较同期增加近1.28倍,平均每年增产34.66 kg/hm2,增长速度较快。(3)全疆棉花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面积贡献为主,其次单位面积,互作主导为最低,新疆棉花的生产优势产域为南疆。【结论...  相似文献   

14.
2000—2010年我国农业化肥施用的时空演变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地市级2000—2010年化肥施用总量、农地面积、作物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等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各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与单位农地化肥施用负荷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Moran''s I值判断,2000—2010年间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在区域上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但在时间上经历了"2000—2004年集聚减弱"~"2004—2007年集聚增强"~"2007年后集聚再减弱"的波动减低过程。2)从化肥施用总量来看,全国86.9%的地市在2000—2010年间表现为增加态势。3)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地区成为近年来化肥施用增加的热点地区,西部的农业欠发达地区成为冷点区;东南部次冷点区域的拓展说明珠三角与长三角非农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向内地传导,产生梯度效应。4)从化肥施用负荷水平来看,2000—2010年间,我国单位农地面积的化肥施用负荷从300.0 kg/hm2增加到411.3 kg/hm2,增长明显。从区域上来看,近10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高负荷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拓展趋势,而低负荷地区范围在缩减。  相似文献   

15.
品种是影响烤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丘北县烟草分公司于2012年开展了新品种NC71试验示范,结果表明:NC71大田生育期比对照K326略短4 d左右;NC71叶片数比对照K326多2.2片,但其单叶重较对照K326轻8.24%,产量较对照K326低;NC71和K326发病情况差异不大,均低度感染青枯病、黑胫病、TMV等;NC71上等烟比例和均价高于对照K326,但产值低于对照K326。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58-6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1998—2012年近15年间耕地生产效率和影响耕地生产利用的主要因素。结果得出:(1)新疆近15年耕地生产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历年耕地生产规模报酬为递增状况;(2)非DEA有效地区主要原因源自于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没有达到最优配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与产出不足;(3)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因素对耕地生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面积比例、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今后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新农业生产设备、扩大规模经营等来提高耕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引进烤烟新品种粤烟98、NC297、湘烟3号在宜章县内多区域试验示范,以云烟87作对照,结果表明:NC297大田生长稳健长势稍强,产量2 250 kg/hm2左右,均价产值、上等烟、上中等烟比例较高,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备栽品种推广;湘烟3号产量、均价、产值、上等烟、上中等烟比例与云烟87相当,综合抗性一般,但叶数偏少;粤烟98大田生长势强,抗性好,但成熟采烤后,鲜烟缩水幅度大,鲜干比值高。  相似文献   

18.
1978—2014年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1978—2014年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江西省农作物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洪涝、低温、干旱、风雹,其受灾率的10年变化趋向率分别为2.244%、1.172%、-1.775%、0.443%,成灾率的10年变化趋向率分别为1.396%、0.615%、-0.835%、0.114%。整体来看,除了干旱灾害外,洪涝、低温和风雹的受灾率和成灾率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因而在今后的防灾减灾中应重点关注,并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海口市江东新区1999年、2007年、2013年和2018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分为5个景观覆盖类型,提取景观格局指数,对江东新区1999—2018年景观格局演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8年海口市江东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景观格局逐渐呈现破碎化和单一化;研究区内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逐渐增加,集聚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下降;优势景观从1999年的林草覆盖转变为2018年的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长15.20%,建设用地面积增长57.47%,种植土地面积增长7.72%,林草覆盖面积减少34.51%,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4.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