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苣苔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翠  凌征柱  姚绍嫦  黄雪彦  吕惠珍  张占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387-17388,17390
综述了我国苦苣苔科植物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方苗的研究概况,以期为苦苣苔科植物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苦苣苔科的一个新分类群—小花台地黄Titanotrichum parviforum X.B.Ye et W.T.Lin。该分类群分布于广东省新会县古兜山地区。与近缘种台地黄T.oldhamii(Hemsl.)Solerder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叶基生,花较小,花药分离,子房无毛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苦苣苔科植物光照度适应性进行研究,以提高苦苣苔盆栽花卉品质,并推动其在园林中的合理配置应用。测定蚂蝗七、牛耳朵、银色鹿角、纤细半蒴苣苔、革叶粗筒苣苔、吊石苣苔、粉绿异裂苣苔7种苦苣苔科植物在不同遮光情况下的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观察其生长量。综合分析比较表明,7种苦苣苔科植物都有较强的耐阴性,在光照度为2 000~8 000 lx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对光照度的适应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吊石苣苔、粉绿异裂苣苔、银色鹿角、革叶粗筒苣苔、蚂蝗七、纤细半蒴苣苔、牛耳朵。  相似文献   

4.
中国热带特有野生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热带特有的野生苦苣苔科植物14属34种的观赏种类、观花类型,观赏资源的分布特点、引种栽培条件及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热带地区特有野生苦苣苔科观赏植物分为多年生草本类、灌木类、附生灌木类3大类别;观花类型分为白花类、紫花类、红花类、黄花类和蓝花类;热带特有苦苣苔科观赏植物多数种处于濒危状态,分布区域狭窄,而成为单种植物群体.海南是我国热带地区特有苦苣苔科植物分布较宽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5,(23)
对后蕊苣苔属8种植物进行观赏性状评价,筛选出观赏特性状综合评价为优的3种:毡毛后蕊苣苔(O.sinohenryi)、文采后蕊苣苔(O.wentsaii)和裂檐苣苔(O.pumila)。中的植物有3种:小花后蕊苣苔(O.acaulis)、鼎湖后蕊苣苔(O.dinghushanensis)、钝齿后蕊苣苔(O.obtusidentata);一般的植物有龙南后蕊苣苔(O.burttii)和汕头后蕊苣苔(O.dalzielii)。最后对苦苣苔科的资源利用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苦苣苔科植物蚂蝗七、牛耳朵、吊石苣苔、纤细半蒴苣苔等为分析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光合色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干物质积累、叶片结构等相关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苦苣苔盆栽花卉品质做技术指导,为园林绿化植物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表明:部分苦苣苔科植物幼苗期光照强度25~100μmol?m-2?s-1是适宜的,散射光更有利于生长;光照强度在100μmol?m-2?s-1以下有利于牛耳朵、蚂蝗七、吊石苣苔、纤细半蒴苣苔生理生化反应;光照强度在600~700μmol?m-2?s-1,牛耳朵具有较高的光利用能力;大岩桐幼苗期光照强度达到110μmol?m-2?s-1有利于生长,植株生长后期,光照强度在1100~1600μmol?m-2?s-1是适宜的。在苦苣苔科植物栽培过程中根据品种特性、生长习性、栽培光环境给予适宜的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基质对苦苣苔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桂林唇柱苣苔(Chirita gueilinensis)、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口红花(Aeschynanthus acuminatus)、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ntha)6 种苦苣苔科野生花卉进行泥炭土尧珍珠岩尧蛭石和黄泥的不同配比栽培试验遥对栽培在7种不同基质中的每个植物进行生长性状分析袁并测量其株高尧冠幅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遥结果表明院半蒴苣苔尧吊石苣苔和桂林唇柱苣苔的最佳基质配比为泥炭土:蛭石=2:1;非洲紫罗兰的最优基质配比为泥炭土:珍珠岩颐蛭石=2:1:1;大岩桐的最佳基质配比为泥炭土:蛭石颐黄泥=2颐1颐1;口红花的最佳基质配比为泥炭土:珍珠岩颐蛭石:黄泥=2:1:1:1。  相似文献   

8.
利用石上莲(Oreocharis benthamii var.reticulata)、紫花马铃苣苔(O.argyreia)、大叶石上莲(O.benthamii)、疏花唇柱苣苔(Chirita laxiflora)、短序唇柱苣苔(C.depressa)5种野生苦苣苔科植物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对栽培在不同pH基质中的每种植物材料生长冠幅、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等性状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测定了这几种植物原生土壤的pH和电导率。结果表明,5种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均偏爱弱酸性环境,在5~6 pH范围的基质中生长良好,各项生理指标稳定增长。原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反映出这5种苦苣苔科植物较耐瘠薄,但性喜湿润,对水分需求较大,在栽培中需根据其习性调节基质理化性质以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9.
<正>苦苣苔科植物以其多姿的体态、绚丽的花朵、多样的观赏价值、良好的耐阴性和耐旱性、易繁殖等特点深受花卉业的赏识,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非洲和美洲的苦苣苔科花卉在园艺界异军突起,而中国丰富的同类资源依然沉寂于深山之中。实际上中国原产的苦苣苔科植物种类繁多,拥有丰富的野生苦苣苔资源;尤其以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分布较多,云南分布的种为国内首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4种云南原产苦苣苔科植物叶插繁殖的影响以及筛选出最佳叶插组合,本研究以其叶片为试材,选用不同的叶片部位和吲哚丁酸(IBA)浓度,对4种云南原产苦苣苔科植物叶插繁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叶插效果3个因素的顺序为物种种类=叶片部位> IBA浓度;叶片部位与IBA浓度存在交互作用,对子株数和子株叶片数产生显著影响,对成活率和最长根长影响不显著;斑叶汉克苣苔叶插效果最佳组合为清水处理+上部叶片;大苞漏斗苣苔最佳组合为500 mg·L-1 IBA+上部叶片;圆叶汉克苣苔最佳组合为500 mg·L-1 IBA+下部叶片;紫花苣苔最佳组合为300 mg·L-1 IBA+上部叶片;3个因素对4个试验指标影响顺序为:对成活率的影响为IBA浓度>叶片部位>物种种类;对最长根长的影响为叶片部位>物种种类> IBA浓度;对子株数与子株叶片数的影响为物种种类>叶片部位> IBA浓度。  相似文献   

11.
为弄清恩施州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多样性,2014—2015年不同季节采用线路调查和重点区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恩施州苦苣苔科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恩施州分布苦苣苔科植物13属32种,其中多数附生于石灰岩壁上,以多年生草本、紫花种类为主。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及开发潜力的苦苣苔科植物有16种,主要为粗筒苣苔属、唇柱苣苔属、半蒴苣苔属、吊石苣苔属及蛛毛苣苔属等。  相似文献   

12.
为给苦苣苔科植物的药用研究提供依据,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苣苔科4属40种植物的毛蕊花糖苷与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40种苦苣苔科植物中有30种含有毛蕊花糖苷,其中只有半蒴苣苔属11种植物全部含有,吊石苣苔属不含有毛蕊花糖苷,且半蒴苣苔属在4个属间分布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0.078%;吊石苣苔属分布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0.004 4%。40种苦苣苔科植物中均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含量为0.31%~7.84%。报春苣苔属、半蒴苣苔属、吊石苣苔属和芒毛苣苔属的黄酮含量分布均无明确规律,含量高低差异较大。其中,半蒴苣苔属植物毛蕊花糖苷和总黄酮平均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078%和4.53%。  相似文献   

13.
张敬杰  徐宏  赵能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64-5964
[目的]对贵州产4种苦苣苔科植物中石吊兰素的含量进行对比研究,为扩大药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以甲醇与0.5%醋酸(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35n/n,流速1.0ml/min,柱温30℃,提取4种苦苣苔科植物中石吊兰素。[结果]贵州4种苦苣苔科植物中,蒙自吊石苣苔中石吊兰素含量最低,为1.06mg/g;滇黔紫花苣苔中石吊兰素含量最高,为4.27mg/g。[结论]该研究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用于苦苣苔科植物中石吊兰素的含量测定,并为稳定及扩大药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据蜡叶标本、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整理出浙江野生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11属20种,比《浙江植物志》记载的9属16种增加了2个新记录属(全唇苣苔属Deinocheilos,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及4个新记录种(江唇西全苣苔Deinocheilos jiangxiense,休宁小花苣苔Chiritobsis xiuningensis,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长瓣马铃苣苔Oreocharis auricular)。根据地形地貌、生境、母岩土壤、山脉等分析显示,该科植物在浙江省内广泛分布,多分布在西部及南部丘陵山区,有近半数种喜生于石灰岩山地,且不同种之间生境存在较大差异。该科植物可应用于阴湿花坛、林下地被、假山等园林空间。应优先对珍稀特有及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开展生物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并采用快繁技术进行扩繁,对珍稀种类应试行野外回归工作,以扩大种群数量。建议对一些特有珍稀种类的分布区域或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划定保护小区。表2参14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弄岗唇柱苣苔、药用唇柱苣苔和红苞半蒴苣苔3种广西珍稀濒危药用苦苣苔的引种驯化技术,为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假山和花盆栽培,采用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方法,对3种药用苦苣苔进行繁殖试验,调查不同方法的成活率和植株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种药用苦苣苔引种到南宁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自然条件下,引种地栽培的成活率均为100%,除了红苞半蒴苣苔在过于荫蔽的地方栽培时开花不能结实外,其他两种植株的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采用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繁殖,扦插繁殖成活率能达到60%以上,组织培养生根率达100%,扦插繁殖简便,材料充足,易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贵州亚热带地区的20属49种野生苦苣苔科观赏植物。其中,1种仅分布于黔中,1种仅分布于黔北,4种仅分布于黔西南,14种仅分布于黔南;其生境类型可分为阴湿岩生型和干旱岩生型,以阴湿岩生型的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省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对2004年采自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金顶的标本进行鉴定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标本F1462b为顶苞苔科(Acrobolbaceae)钝角顶苞苔〔Acrobolbus ciliatus(Mitt.)Schiffn〕,顶苞苔科为贵州省新记录科,钝角顶苞苔为贵州省新记录种;描述和讨论了该种的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差异。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植物标本室(GACP)。  相似文献   

18.
福建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福建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献记载和对采自贵州省各县市160号羽苔科标本的鉴定,经统计,贵州省羽苔科植物现有4属39种。其中,粗壮羽苔Plagiochila magna lnoue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编制了该科的分种检索表,比较了贵州省羽苔科与其他省份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20.
《广东农业科学》2007,(11):39-39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利用生物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报春苣苔,并将培育出的400多株报春苣苔带到其原生地广东连州地下河进行野外回归移植,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