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玉米宽厢立体间套种植技术是玉米与其他矮秆作物进行立体间套种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玉米秸秆高的优势,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土地复种指数。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进行间套种,效益十分显著。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株高中等、抗逆性强的玉米高产品种。对于玉米与马铃薯间套种,宜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对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间套种,宜选用中熟偏早玉米品种、中晚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史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作物之一,与小麦、水稻、燕麦和玉米并列为五人主要栽培作物。在薯类作物中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产量,它均居首位。我国马铃薯栽培面积仅次于苏联,居世界第二位;总产量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名列第三。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西瓜+玉米+白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省黄平县是贵州西瓜主产区之一,长期以来西瓜生产以一年一茬和二茬栽培模式为主。为稳定西瓜生产,增加单位面积产出,贵州省黄平县经作站于2004~2006年进行了西瓜高效栽培模式的生产试验,总结了马铃薯-西瓜 玉米(“-”为轮作,“ ”为套种)栽培模式,此栽培模式通过不同作物间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粮油作物栽培增产十大主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15年,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全省14个市(州)的69个县(区)重点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特色杂粮等粮油作物,着力推广不保灌区玉米全膜覆土平作高产栽培新技术,灌区玉米全膜增密高产栽培新技术,小麦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新技术,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地膜高垄覆土高产栽培技术,粮油作物全膜多茬轮作轻简化栽培新技术,春油菜区域增产模式攻关新技术推广等粮油作物增产十大主推技术,同时示范灌区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及机械粒收技术,旱地玉米减穴增株高产栽培技术,旱地粮  相似文献   

5.
立体栽培简单地说就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作。玉米、大豆(马铃薯)立体栽培就是在垄台上种大豆.在垄沟里种玉米。具体间作比例是2:1(两垄大豆或马铃薯.一垄玉米)。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玉米增产18%以上。大豆或马铃薯偏得。立体栽培能充分体现边行增产优势。大片玉米地头、地边均是大穗,而隔沟套种玉米,垄垄是边行.株株是大穗,最大程度地发挥边行优势,达到通风透光.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是秦州区三大主栽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4万亩左右,是仅次于小麦、玉米的重要粮菜兼用型作物,也是本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秦州区农技人员进行了马铃薯不同地膜覆盖方式栽培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冷凉山区示范推广的马铃薯种植新技术,以期为本区的马铃薯生产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等一年四熟立体间套栽培模式是在单位时间内、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马铃薯、玉米、花生、西芹四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巧间妙套,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生产潜能,达到一年四次收获、高产高效的目的的栽培模式.马铃薯等一年四熟立体间套栽培模式:春播马铃薯,套种春玉米,间作花生,种植秋西芹.一年中每亩地可以收获一茬马铃薯2200kg左右,一茬玉米450kg左右,一季花生150kg左右,一茬西芹4000kg以上,产值3500元左右,亩纯收人22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马铃薯威芋3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设置单作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有机肥、复合肥)及不同施用量和套作以马铃薯行宽、行数为变量的玉米-马铃薯行比组合的高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单作以每亩种植4 500株、施用有机肥1 000 kg、复合肥40~50 kg(以50 kg较好)组合趋于合理;套作以1.7 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马铃薯产量最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减产最低,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位居第一,是马铃薯新品种威芋3号与玉米套作的最适模式。从经济效益看,当前马铃薯价格看好,1.9 m开厢,3∶2模式的效益也很好,也是适宜模式。因此,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可根据市场来定,哪个作物的效益好,就加大这一作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覆膜马铃薯     
<正>马铃薯又称土豆,茄科作物,是薯芋类蔬菜中栽培最广泛的种类。既可做蔬菜,又可当主食,并有多种加工品,是供应期最长的蔬菜种类之一。在农业生产中采取马铃薯与玉米和各类蔬菜、瓜类进行间、套、复种,在栽培形式上,有裸地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两种。春季栽培马铃薯多采用地膜覆盖,可以起到早熟效果,增加产值和经济效益,使低值蔬菜变成高值蔬菜,并且栽培管理方便省工。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冀东地区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在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的基础上,2008年进行了翼东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高效立体复种栽培模式试验.马铃薯选用中熟品种,高垄地膜覆盖栽培;玉米选用生育期较短的中熟品种,减少与大白菜的共生期;秋大白菜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播期提前.该模式中马铃薯产量每公顷达37 618. 01kg,玉米产量每公顷达7 493.83 kg,大白菜产量每公顷达114 640.63 kg,三茬作物每公顷总产值62 119元.每公顷纯效益 48769元.比露地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每公顷纯效益增加37 757元,比地膜马铃薯玉米栽培模式每公顷纯效益增加26 219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酒泉市玉米套作栽培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酒泉市玉米套作马铃薯、孜然、菜花三种不同作物的高效立体化栽培模式,介绍其栽培技术要点,分析了各栽培模式的效益,旨在为酒泉市及周遍地区高效立体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刘芳  刘云 《现代农业》2010,(10):13-13
马铃薯·玉米·平菇·木耳等作物进行合理间套种,不仅能使平菇·木耳栽培由室内走向大田,缓和了菇·耳淡季(夏季)的供需矛盾,而且还能使菇·耳·粮·菜产量高于常规栽培,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完善马铃薯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规范,准确掌握不同栽培套种带型下,马铃薯玉米套种的最高产量,确定马铃薯套种玉米的适宜带型密度最佳配置方式,特进行了马铃薯套种玉米带型密度试验,探讨最佳带型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选择适宜栽培甜瓜的优越地块1.1栽培甜瓜,应实行轮作轮作可以利用各种作物根系分布的范围不同,吸收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以及根系残留物和病虫害不同,来达到防病目的。一般旱地轮作周期7~8年,不仅甜瓜本身不连作,也不要和其他瓜类作物连作(南瓜除外)。东北地区栽培甜瓜以玉米、谷子、小麦、马铃薯、牧草为前茬好。  相似文献   

15.
<正>马铃薯以其适应性广,耐储存、营养全面等特点得到广泛种植。2015年,国家正式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马铃薯作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有利于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和国家粮食安全,马铃薯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马铃薯栽培方式多样,在本地区推广马铃薯早春栽培,收获早、产量高,还能种植下茬作物提高种植效益,受到农民欢迎,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甘肃     
<正>十大技术促粮油作物增产增效今年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将在全省14个市(州)的69个县(区)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特色杂粮等粮油作物,着力推广十大主推技术,同时示范五大潜力技术,分别是:小麦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新技术、灌区玉米全膜增密高产栽培新技术、灌区玉米全膜覆土平作高产栽培新技术、旱地马铃薯黑色全膜垄上微沟高产  相似文献   

17.
汪东 《吉林农业》2013,(3):96-96
马铃薯和玉米这两种作物在露地栽培,普遍认为栽培容易,效益一般,但如果改变其露地栽培方法,实行反季节栽培,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双五百田"(旧制每亩作物合计产量达到250kg、产值达到500元)是近年来在秦安县发展较快的旱作高产栽培模式,2006年示范推广面积达5 333.3 hm2,主要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450个村.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发现,随栽培作物和栽培模式的不同,经济效益差别较大,为此我们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双五百田"示范项目的开展,对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7种模式进行了示范效果调查和效益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出了玉米套种胡萝卜、油菜复种马铃薯、麦后复种马铃薯、果园套种马铃薯、玉米套种蚕豆5种"双五百田"高效栽培模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套种鲜食玉米设施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马铃薯和玉米两种作物,大家普遍认为栽培容易,效益不佳,但如果改变其传统的栽培方法,实行反季节栽培,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笔者从2001年进行塑料大棚冬春茬马铃薯套种玉米栽培试验,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马铃薯平均亩产量1300千克~1600千克,亩产值3500元~5000元;鲜食玉米平均亩产3500个~4000个果穗,亩产值3000元~58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间作作物种间关系、探究间作栽培方式对土壤的影响,试验以连续单作3年马铃薯为对照,采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指纹图谱等方法,定位研究了连续2年马铃薯间作玉米(3∶2条带比)影响下,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马铃薯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群落数、提高了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间作栽培中以PLFA为生物标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3类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56%、11.08%、18.08%,真菌生物量占细菌生物量比值下降,促进土壤向高肥效的"细菌型"土壤类型发展。间作栽培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以羧酸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胺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代谢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助于放线菌种群数量的增长。间作栽培体系中马铃薯的竞争力弱于玉米、马铃薯产量较单作体系下降。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与作物种间关系、马铃薯的品种特性有明显的相互联系。作物种植模式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间、套作搭配,稳定马铃薯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