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潮为引导,以蚕桑类农书为例,进行了数量比较。从政府文化政策、科技进步、士人分化、撰写人的角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社会背景的解释。最后对这一时期的蚕桑类农书进行了特征描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农书新特点。文章最后得出了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日中两国农业经营体制各有特色,可互相学习借鉴。在农地制度方面,日本在私有制基础上实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农地所有权与经营耕作权由统一逐渐转向分离。中国实行农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两权分离制度;在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上,日中两国都是以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但中国在农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有利于群体与个体两个积极性的发挥;在农业合作组织方面,日本的农协作为具有广泛基础的农业合作社团体,为农户提供多方面服务,在日本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目前亟待发展、重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天野元之助教授(1901~1980年)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研究领域的众多学术成果作了介绍,重点就天野氏的中国古农书研究的学术成果、中国古农书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社会农业技术的存在方式等三方面作分析评介.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陕西农书创作的一个高潮期,这种繁荣发展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灾害的频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这一时期陕西农书的产生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发现,明清时期陕西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特点,对这一时期陕西农书的创作动机及其编撰内容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刺激了陕西农书的创作,并使后者在内容编排上具有明显的自然灾害防治倾向,其农书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频发的自然灾害,促进了陕西农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王祯<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全局性的农书,在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对关于<农书>的著作和论文进行了归类;同时也从数字化方面,把包含<农书>的数字化成果列举出来,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日本一直以来重视对我国农书的研究。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齐民要术》《耕织图》、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上,其中对《齐民要术》较为关注。日本的中国农书研究拥有稳定的研究团体,呈现出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重视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等特征。理清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状态,可以为我国学者开展农书研究提供他者视域的基础信息,也能为我国农村发展研究及乡村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跨文化思考及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游修龄 《农业考古》1990,(1):158-164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王朝,其农业又有新的发展,表现在农书的大量增加,其中尤以文献搜集类和地方性农书及专业农书类为突出。在生产技术方面,精耕细作和复种套种更见充实丰富,农学理论也较宋明以来有所发展。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而能始终保持地力于不衰。但清代重文轻理较前代尤甚,农业赖以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同期欧洲相比,差距甚大,如在动植物两性繁殖和受精作用以及植物营养、病原微生物的知识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同期的欧洲。尽管清末以后大量引入西方农业科学,但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滞后影响,至今尚有待克服。本文是就此所作的一个评述。  相似文献   

8.
柴福珍  张法瑞 《农业考古》2006,(4):142-146,16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古籍十分丰富,但是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行文的农书却仅只元代王祯《农器图谱》(1)一部。《农器图谱》何以采用这一体例尤其是在农书中附诗,后世农书又何以不能继承这一体例继续在农书中附诗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农器图谱》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事诗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王祯作为重要的传统农书的作者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自《诗经》开始,我国就有农事诗出现。到宋时,大量农事诗产生,而且南方农事诗的作者数量…  相似文献   

9.
唐代农书在存目的数量上相对稀少,农书内容与质量相对薄弱,未能出现较重要的农学思想和农业技术。唐代士人的著述动机在科举初兴的催动下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行卷习例使得士人著述偏狭于仕进,鲜能触及农家末学;农学观念的扩大与道教倾向使得农书著录和内容杂驳,从而淡化了农学价值;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江南农业初兴,北方农书创作相对低落,却为南方农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书的传播与农技的推广相悖而行,加上两次文献遭厄使得农书流传多舛,"稀见"语境下的唐代农书开启了后世农学发展的诸多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月令体裁的农书源远流长,在整个农书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谓月令体裁的农书在这里是泛指用月令,时令以及岁时记等以时系事的一应有关体例写成的农书,除了全书整个结构,并对其中主要部分采用了这种体例的农书也兼所论及。分析这些农书先后之间的继承关系,比较这些农书的内容,找出各该农书所具的特点,不仅有助对加深对这些农书的理解,还可进而从中看到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一些侧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农书的编目发展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且长期以农立国,有着悠久的重农传统,因而农业较为发达,农学著作非常丰富。反映到目录学上,历代目录学家对农书都十分重视,不仅单独为其设类,有的还细分子目,详加著录,从而为后人搜求、研究古代农学文献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自20世纪以来,已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古代农书的挖掘、整理工作,在农学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毛骸、王毓瑚、胡道静、犁播及日人天野元之助等广泛搜集古代农书的书目和篇目,先后编纂出版了几部农学文献专科目录。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目录学史的角度,专门探讨在中国古代各种书目中农书的归类及著录情况。  相似文献   

12.
郑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79-15580
根据古农业文献记载内容的范围,将中国农书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并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古为今用,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农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陈旉在自己本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对《齐民要术》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一部在中国农学史上堪称一流的农书.而这种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于天时论、肥料和土壤改良技术、耘田与节用防奢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农书。本文的目的是简要分析到底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农书,以及这些农书对当时的中国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读书敏求记>在版本目录学研究中历来颇受重视,但未见有学者对其中著录农书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文章由此入题,考察了<读书敏求记>中农书的分布及其特征,以凸显其在研究我国古代农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祯农书>是元代东鲁名儒王祯所撰之农书,而"曾氏农书"则是<王祯农书>中所提到的一本农书.本文作者认为,这里的曾民农书很可能就是宋代曾安止及其侄孙曾之谨所撰之<禾谱>和<农器谱>.本文从历史学和文献学等方面就<王祯农书>和"曾氏农书"之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东亚的日本农书的形成及其特征。作者认为在东亚,中国农书对日本农书的形成产生过影响。同时作者指出,日本农书有两大特征:其一是强调植物也有灵性:其二是强调了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2,(1):239-247
《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两部当代农学目录学著作,堪称研究传统农书的架海金梁,是为学者入门、研究必备的案头书。但两书或囿于时代条件限制,或因书成众手,误收的情况在所难免。通过研究考辨,可知两书误收宋代农书29种,兹为揭橥以提高其著录宋代农书部分的准确性,从而使之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补农书》是明末涟川沈氏作,清初桐乡张履祥辑补,反映明末清初浙西地区(主要是嘉、湖,其次是苏、松、杭)农业生产状况的一部农书。现行《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沈氏所著,称《沈氏农书》;下卷为张履祥撰写。《补农书》形成于明末清初,那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经营地主。经营地主的代表人物沈氏、张氏为指导地主进行有效生产经营,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及自身生产经营之道而作《补农书》。“该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难得的注重经济效益分析,为经营地主提供经营管理知识的重要农书。”(1)尽管经营地主…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陈旉《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第一部真正的、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对把江南的岁易无肥栽培水稻耕作技术提高为连作施肥栽培进行了评价。关于这部《农书》,天野元之助教授从中国农业技术史的角度、周藤吉之教授从南宋时期农书研究的角度,各自写出了出色的论考,笔者从追踪中国农业观变迁的思想史的立场出发也作过论述。并且以过去所看过的内阁文库藏书和乾隆四库全书抄写本《农书》为线索,于最近发表了关于《农书》的版本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