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失地农民角色转换是城镇化本质特征的要求与体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存在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提升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发展内力,增强工业化对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失地农民角色转换提供推力,完善针对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各类制度保障提供助力,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为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增加张力,形成最大的正合力,以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镇,实现彻底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2.
<正>社区是城镇化人口集聚的主要方式,是指集聚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为了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基于社会流动和农村城镇化加快、"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居民需求多样性、应对老龄化挑战以及城镇社区建设的需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在此形势下,通过深入调研绵阳城镇社区发展现状,寻求加强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一、绵阳城镇社区基本情况及发展调查  相似文献   

3.
王礼生 《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20-321,324
对"城市化"、"失地农民"、"角色和角色适应"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当前失地农民角色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个人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的对策,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替代指标,选取1980—2012年湖北省"新四化"指标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新四化"变量发展水平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2年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变量对数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且在两个阶段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随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177-178
城镇化的过程是涉及地理、人口、经济及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演化过程,但其发展都需要立足于"人"的视角,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以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人的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要确立人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加快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镇综合承载的能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镇,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人的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文件,选取2007—2016年为研究时段,运用熵值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影响绿色城镇化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城镇化水平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和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及空间格局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在西部省份的实施策略。以贵州省为例,选取人口、经济、空间、社会4个子系统17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2000—2014年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 GIS10.0软件对贵州省各市州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地理空间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贵州省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上呈稳步上升状态,贵阳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市州;(2)2008年后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贡献率明显变弱,而且增速明显低于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水平;(3)贵州省城镇化总体呈现"一核两翼多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4)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变动主要在相对第二、第三与第四等级之间,2008年之前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为经济子系统,2008年之后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则为社会子系统。未来城镇化过程的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因此,今后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建设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的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不仅是"物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是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意识的根本改变。城郊中小学不仅对"物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更对"人的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郊中小学功能的梳理和概述,对于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个维度,以及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浙江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7年浙江省城镇化、生态环境指数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由0.0116提升至0.7856,两者间关系实现了从不协调到良好协调的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应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此分析了"人的城镇化"的内涵、中国在"人的城镇化"中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的现状,探寻"人的城镇化"问题的根源。基于重庆市南岸区参与新型城镇化工作试点的实践基础,提出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图书馆全方位知识服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区域盲目造城,只讲究城市规模化,导致"空城"、"鬼城"屡见不鲜;失地农民进城后在医疗、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存在种种困难,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这若干因素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城镇化进程形成不利影响。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主动适应城镇化,使他们能真正在城市中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50-151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因失去与土地的联结不可避免的要发生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指从"农民"到"市民"的制度身份变化。农民群体面对的是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从居住地点到交往人群;从极具安全感的圈子到全然陌生的网络等一系列的几乎是突发性的转变。在这样的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农民群体自身在社会心理的情境下是否具有相应的自身的调试?这种调试是否能从心理层面更好应对外在世界的变化,顺利的完成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和生活大变革?本文尝试从东北老工业区占地农民角色转化和自我认同内外两个方面及两方面彼此的关系中,立足于外在适应和内在确信具有交互促进力的理论确信上,对在长吉一体化背景下的占地农民角色转换现状和自我应对做一个实证研究并给予描述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00-202
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况及影响因素,受社会支持、经济收入、自我效能、身心健康、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法律援助等因素影响,提出互联网+三中心一保障的应对建议;社会支持因素和自我效能因素对其有显著预测影响。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新疆地区2006—2016年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演化趋势,本研究选取2007—201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6—2016年,新疆地区城镇化人口—经济、人口—土地、经济—土地等二系统以及人口—经济—土地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二系统耦合度较三系统高,其中二系统处于"颉顽"向"磨合优化"的过渡阶段,三系统则处于"颉顽"初水平阶段;系统间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由最初的严重失调过渡到初级或中级协调。综合而言,新疆地区2006—2016年城镇化发展较慢,系统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水平均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20国集团(G20)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基于多元视角从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等层面构建适用于G20成员的城镇化评价体系,利用熵值赋权法测算G20成员不同准则层的城镇化及城镇化综合水平,借助于协调系数与协调发展度探讨各城镇化综合协调发展状况与阶段类型,研究表明:G20成员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日本综合城镇化居于首位,美国次之,中国与加拿大位居第三、第四,土耳其、南非、沙特阿拉伯的综合城镇化水平相对最低;G20成员的经济城镇化均非其城镇化发展首位,中国、美国、德国社会城镇化超前于其他类型城镇化,墨西哥、土耳其、南非与阿根廷的人口城镇化为"重中之重",俄罗斯与巴西越来越重视其生态城镇化,其他国家的土地城镇化优势潜力最大;G20成员人口—生态—经济—社会—土地城镇化整体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其中日本、美国与加拿大为濒临失调衰退,阿根廷、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南非、沙特阿拉伯为中度失调衰退,其余国家均隶属于轻度失调衰退,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城镇化"和"房地产化"如何合理区隔,是这一轮城镇化规划编制的一大难点所在。"大拆大建"虽然难免,但也绝不应再重蹈"房地产化"覆辙。"城镇化"和"房地产化"如何合理区隔,正是这一轮城镇化规划编制的一大难点所在。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城镇化是"把10套房分给10个人","房地产化"是"把10套房分给1个人"。城镇化注重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强调房子的社会、民生属性;房地产化则以投机、暴利为诉求,片面追求房子的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供基础物质保障来分担"人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转型风险",以保证转型农民能够适应转型生活,是促进"人的城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广西柳州市洛埠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找到基层社保工作存在的问题,探寻创新基层社保政策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8.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依据SPSS软件对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安徽16个地市划分为四类:城镇化高质量地区、城镇化较高质量地区、城镇化中等质量地区、城镇化低质量地区。建议政府从加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人"的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9.
植物学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及农林医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设计自主学习内容、先实践后理论以及转变教师角色等方面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应用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专家解读一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了笔者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