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环境因子和子囊盘数量对向日葵菌核病(盘腐)的病情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及回归分析,明确了各相关因子与向日葵盘腐的病情指数相关性的大小关系为:0~5cm土壤湿度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子囊盘数量土壤下1cm温度大气温度,并得到了各环境因子与向日葵盘腐的病情指数的回归方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了环境因子与病情指数的逐步回归方程,为指导向日葵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既是油料作物,也是观赏植物。向日葵黄萎病近年来有逐年加重之势。为预防观赏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该试验对向日葵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pH值为5~7;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经10min;以淀粉作为碳源,生长较好;以硝酸钠作为氮源,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种类,分析病害规律,研究防病关键技术.[方法]采用形态分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的鉴定,采用一般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重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病原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向日葵黄萎病主要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和硫色轮枝菌(Verticillum sulphurellum);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两种病原菌的生长周期及温度适应性基本一致,生长周期约为10 d,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 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2C;大丽轮枝菌较适宜的酸碱范围为pH5.1~11.1;硫色轮枝菌在pH4.1 ~11.1均可生长;在多种常用培养基中,燕麦培养基是大丽轮枝菌的最适培养基;而玉米片培养基是硫色轮枝菌的最适培养基.致病性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病菌自苗期开始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人工接种条件下,高湿及有伤接种有利于侵染和发病.[结论]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硫色轮枝菌,两种病原菌对向日葵均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马慧宁  陈文霞  吴旭双  李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79-4880,4882
对石河子地区采集的黄萎病菌代表性菌系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为圆形,大多数菌落的中央为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而较凸起,供试菌系均可形成微菌核;病菌在15~30℃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超过33℃则不能生长,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依据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石河子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中、弱2种致病型,其中以弱致病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在二比空高产栽培模式下,研究生防菌剂萎菌净可湿性粉剂(拌种)和颗粒剂(拌土)对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率、植株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确定最优向日葵黄萎病防控方案。结果表明,在二比空高产栽培模式下,生防菌剂萎菌净对防治黄萎病效果明显,且同时对种子和土壤进行处理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12%以上,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均优于其他处理,是向日葵黄萎病防控的最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杂交种抗病性及综合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河套灌区连年大面积种植向日葵,导致菌核病和黄萎病发病率日益严重,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重要措施。收集引进了适于河套灌区的10个食用向日葵杂交种进行种植,鉴定其在当地条件下的抗病性、熟性、形态特征、丰产性等。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10个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都不高或易感,开花末期黄萎病的发病率大多在20%以上,试验所选品种黄萎病病情指数大多在1-2级,即中抗以上。DRZ1027、DRZ1028和DRZ1025产量较高,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及商品性的综合性状较好,后期菌核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是相对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在温室人工接种鉴定了澳大利亚16个棉花种植地区30个棉花黄萎病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根据人工接种5个棉花品种的抗感反应和病情指数,30个供试菌株划分为4种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3个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致病类型Ⅳ(5个菌株)的致病能力较弱.致病类型Ⅱ(12个菌株)和致病类型Ⅲ(10个菌株)的致病能力中等,为澳大利亚棉花种植地区的主要菌系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对向日葵黄萎病有诱导抗性的化学试剂,实验选取了K2HPO4、硅酸钠、苯并噻二唑(BTH)、水杨酸、甲壳素、葡聚糖6种试剂进行了离体抑菌试验以及诱抗剂盆栽筛选试验。离体抑菌试验结果表明,K2HPO4、甲壳素、硅酸钠、葡聚糖处理对黄萎病病菌(大丽轮枝菌)无拮抗作用,水杨酸和苯并噻二唑对向日葵黄萎病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诱抗剂盆栽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硅酸钠浓度为100 mg/L时对向日葵黄萎病具有较好的诱导抗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24-125
研究食用向日葵“高巧”包衣病虫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向日葵上应用使菌核病和黄萎病病株率分别降低4.3、3.3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5和1.7;向日葵螟螟株率和百株螟量分别降低13.4个百分点和83头;产量增加632.09 kg/hm2,增幅32.44%;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投入产出比为1:28.65。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条件对土壤中异噁草酮降解菌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株异草酮降解细菌X、Y1、W2为试验材料,研究土壤温度、湿度、异草酮浓度以及土壤类型等环境条件对其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为25~35℃时均适于3株降解菌的生长;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50%时,3株菌均达到最大生长量;3株菌在高浓度异草酮中的适应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W2>Y1>X;3株降解菌在4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生长量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核心种质代表着整个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六棱塑料钵定量注射菌液法,在环境可控的人工生长室对419份陆地棉品种(系)组成的核心种质进行了黄萎病抗性鉴定与优异材料筛选。结果表明,419份陆地棉种质资源总体抗病材料偏少,共筛选出12份抗病材料,病情指数范围在21.67~25.00;耐病材料253份,病情指数分布在25.47~50.00,其他材料均表现为感病;缺乏对黄萎病免疫和高抗的材料;现代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43.75,整体抗性都要好于中期、早期品种(平均病情指数分为48.60和51.55);来自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材料(平均病情指数为43.21)整体抗性要好于其他植棉区和地理来源品种的整体抗性。筛选出的抗病材料为棉花抗黄萎病遗传改良提供了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野生茄提取物控制栽培茄子黄萎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茄子连作病害中黄萎病,选用野生茄子提取物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刺茄(CRP)、刚果茄(Solanum sisymbriiflium)、赤茄(Solanum integriflium)等植物材料提取物对黄萎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也证明:在连作土壤中喷施提取物后,茄子黄萎病病情指数明显下降,生长发育状况得到改善。其中托鲁巴姆叶片提取物防病效果显著,可用于栽培茄子黄萎病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黄萎病种子带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向日葵种子是否能够携带黄萎病菌进行远距离传播,以随机挑选的7个向日葵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种皮DNA为模板,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ITS区内侧的黄萎菌特异引物进行巢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将所获得的PCR条带测序后在Gen Bank中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供试的向日葵品种的种皮中所扩增出的PCR条带均来自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了进一步确定上述检测结果,另挑选9个不同向日葵品种的种子,对其种皮带菌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9个向日葵品种的种皮带菌率介于10.0%~25.0%之间,其中田间采集的3638C新鲜种子带菌率最低,仅为10.0%,而实验室留存的赤029X115R种子带菌率最高,为25.0%。为了进一步验证PCR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黄萎病菌株接种向日葵植株根部,在荧光显微镜下对种皮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接种向日葵花盘上收获的种子的种皮上可以观察到GFP荧光信号。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种子的种皮可以携带黄萎病菌,而巢氏PCR可以作为一种检测向日葵黄萎病种子是否带菌的快速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选地育苗:向日葵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虽能耐低温,但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缓慢。改直播为育苗移栽后,在苗床中度过低温时期,可以集中管理,有利于壮苗早发结大盘。向日葵育苗床地要求地势高,土壤肥沃,未发生过棉花黄萎病的田。耕翻后施足基肥,长20米宽1米的苗床,施用人粪3~5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土壤中添加西兰花残体(broccoli residues,BR)对棉花黄萎病及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棉花黄萎病的绿色生态防控和化学农药的减量施用提供新途径和思路。【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别以西兰花残体还田和不含有西兰花残体(CK)的耕层土壤中播种的棉花为试验对象,监测不同处理的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动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技术分别测定不同时期土壤中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DNA拷贝数量和土壤细菌群落,进而分析西兰花残体还田对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变化和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探索西兰花残体还田对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细菌群落在门和属水平的结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西兰花残体还田后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发病高峰时间推迟,在发病高峰期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0.77%,建立了整个生育期内病情指数-时间病程发展曲线,平均防治效果为57.21%。与空白对照相比,西兰花残体还田处理在棉花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4个阶段土壤中大丽轮枝菌DNA拷贝数量分别降低了10.96%、11.11%、25.95%和11.25%。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不同生育时期西兰花残体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度指数Chao1均显著上升,ACE指数在播种前期、花铃期和吐絮期显著上升。与空白对照相比,在不同生育时期内,西兰花残体还田后土壤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菌群的相对丰度呈现显著上升。同时研究表明,西兰花残体还田后优势菌群组成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别,在播种前期和苗期,厚壁菌门(Firmicutes)菌群上升为优势菌群;在蕾期和花铃期,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菌群成为优势菌群。主成分分析表明,西兰花残体还田改变了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细菌群落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兰花残体还田显著增加了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群的相对丰度。【结论】西兰花残体还田能够有效抑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降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DNA拷贝的数量,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是一种有效控制棉花黄萎病的绿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棉花黄萎病菌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新疆棉花黄萎病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总数、各营养类群数量和生态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萎病区和对照区共鉴定出土壤线虫属42个,其中黄萎病区36个,对照区35个。黄萎病区0~40 cm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食真菌线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数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从相对丰富度来看,黄萎病区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P<0.01),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富度显著低于对照(P<0.01)。从生态指数来看,黄萎病区土壤线虫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营养多样性指数(TD)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优势度指数(λ)、通道指数(NCR)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总体而言,棉花黄萎病菌会明显改变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对其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处理对不同种植模式向日葵生长特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矿区排土场农林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在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复垦20年)设置向日葵单作、向日葵与玉米间作、向日葵与大豆间作等3种种植模式,设接菌(I)、绿肥(G)、接菌+绿肥(IG)、风化煤+绿肥(GW)、接菌+绿肥+风化煤(IGW)与不接种对照(CK)6个处理,测定试验小区土壤基本值及不同种植模式对向日葵株高、地径、花盘直径、单株净籽粒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的影响,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与易提取球囊酶素含量均为向日葵玉米间作与向日葵大豆间作整体高于向日葵单作;向日葵单作与向日葵玉米间作净光合速率整体高于向日葵大豆间作,向日葵单作及向日葵大豆间作的气孔导度区间整体高于向日葵玉米间作。同一种植方式中,向日葵单作、向日葵大豆间作、向日葵玉米间作花盘直径最大值分别在接菌+绿肥+风化煤(IGW)、绿肥+风化煤(GW)和接菌(I)处理(P0.05);向日葵单作、向日葵大豆间作、向日葵玉米间作净单株籽粒重最大值分别在绿肥(G)、绿肥+风化煤(GW)、接菌(I)处理。向日葵地径与Gs、Tr成显著正相关(P0.05);花盘直径与Tr成显著负相关(P0.05)。单株净籽粒重与Ci成显著正相关,与蒸腾速率成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处理对不同种植模式向日葵生长及光合指标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种植模式的最适处理有差异,可为露天矿排土场农林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物熏蒸对大棚连作茄子产量和黄萎病发病率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茄子连作种植方式可致病害日益严重,其中茄子黄萎病为常见严重土传病害,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选取多年茄子连作大棚,采用四种芸薹属蔬菜作为土壤生物熏蒸材料,研究其对茄子产量和黄萎病防控效果。结果表明,BFN2处理产量最高,较CN处理增产35.4%,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控效果分别为30.8%、10.4和65.8%,显著优于CN处理。BFN1和BFN2处理大丽花轮枝菌数量在熏蒸后较CN处理显著降低。生物熏蒸后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升高。生物熏蒸可显著提高茄子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抑制茄子黄萎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土壤因子对茄黄萎病菌侵染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土质等因子对茄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albo-atrum) 生长和对寄主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菌在土壤温度15~30℃范围内均能生长,而以20~25 ℃范围内生长最好;病菌在pH 6.2的土壤中生长最快;土壤含水量对病菌生长也有影响,土壤过干,病菌不能生长。病菌对茄苗的侵染受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土质条件等的影响,在较高温度和较高湿度条件下病菌的侵染力强,发病重;粘土条件下发病重,其次为壤土。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黄栌黄萎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地区黄栌黄萎病病组织及病土壤中分离到轮枝菌属中的2个单孢菌系.经黄栌幼苗的回接证明,2个菌系致病力很强,分别为95%和77.5%.2个菌系都能形成大量的微菌核;分生孢子梗基部的细胞无色透明;在梅干培养基上形成特征性的黑色颗粒状菌落;在30℃温度下均能生长.鉴定黄栌黄萎病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2个单孢菌系在致病力、形态结构、菌落形态以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另外,笔者对V.dahliae Kleb.2个单孢菌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