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浙江大学茶学系、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编、竺济法编的"明州茶论"系列丛书——《茶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兴茶研讨会文集》,今年5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海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的40篇文章,就产业与品牌、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生态与旅游等相关问题作了专题研讨,日本、韩国茶业部分共有9篇文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46(2013年第5期),报道了宁波"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的信息并刊登了有关文章。不久,研讨会文集《"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于2014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拜读了竺济法先生编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获颇丰,获取了许多茶的知识。但我感到,有两个问题必须厘清。首先,"海上茶路"的概念问题。海上茶叶之  相似文献   

3.
<正>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编、竺济法编的《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研究文集》,最近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相关专家、学者的30多篇论文、随笔,其中不乏文献史料和理论亮点,在"两窑"研究方面有所探索。该书序言《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紫砂器是先人创造的文化瑰宝》由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撰写。玉成窑创办人、清代书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4月21日,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科学饮茶益身心———’2011中国宁波‘茶与健康’研讨会",由笔者主编大会文集。在收到的40多篇来稿中,有多位专家、学者在文章中引用"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说该语出自唐代宁波籍大医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笔者为大会提供的《古今医药、营养学名家论茶三则》,其中一则是《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茶  相似文献   

5.
正由95岁宁波籍上海著名篆刻、书法家高式熊2015年书写的楷书《茶经》全文,最近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编印出版。这是高老继2006年出版《茶经印谱》之后的又一杰作。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茶经》版本,亦为著名高龄书法家手书《茶经》之最。高式熊,1921年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市书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西藏民族大学赵国栋先生的《茶与社会》一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二十个方面探讨了茶在社会中作为社会元素的存在状态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实证方式、文本分析方式加深了其分析结论。该书提出了"茶社会学"这一交叉学科概念,并通过全书章节对这一学科进行了架构与梳理。该书突破了就茶文化研究茶文化的传统研究范式,在茶文化领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06,(5):112-112
日本是中国茶文化通过“海上茶路”东传的最早国家,宁波则是这条“海上茶路”的主要窗口,唐、宋时代很多日本高僧、遣唐使都是从明州(宁波)进出中国的。今年4月24日,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第三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专题研讨宁波“海上茶路”。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主编的“宁波‘海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9日至12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浙江省农业厅和宁波市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在宁波市举办,主题是"茶让生活更美好"。此次文化节举办了一系列活动。5月9日下午,第三届"明州茶论"——茶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兴茶研讨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室举行。研讨会由浙江大学茶学系、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会、宁波茶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岳飞、教授屠  相似文献   

9.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1,(2):171-176
南宋类书《类说》录有《茶录》一书,已有研究认为作者为蔡襄或曾慥,均误。通过其录文本身的"破绽",并与《绀珠集》所收《茶录》比较,可以确定其真正的作者是朱胜非。朱氏《茶录》作于绍兴五年至七年间,该书汇辑它书制茶、饮茶等方面术语,每一术语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在宋代茶书中别具一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茶文化辞典。  相似文献   

10.
尧水根 《农业考古》2012,(5):266-274
《茶经》、《大观茶论》和《茶疏》分别为唐代陆羽、北宋赵佶和明朝许次纾所著,这三大茶书对我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开创、传承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茶经》——世界最早的茶书《茶经》由陆羽于公元780年完成著述,是中国及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为我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分别为:一之源,谈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讲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谈茶的  相似文献   

11.
丁文新著《大唐茶文化》即将出版(本刊讯)陕西知名作家丁文先生,继《中国茶道》之后,又一有关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作《大唐茶文化》即将出版。该书以唐代大文化为背景,详论大唐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大唐茶文化的历史基础及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茶事;茶艺;茶神及其...  相似文献   

12.
《茶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茶专著,不仅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有重要影响,同时该书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价值。但遗憾的是,《茶经》在流传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错误,给人们研究、解读它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引此很有必要对原书作认真的校勘。本次校勘,以民国初年武进陶湘影宋《百川学海》本所收《茶经》为底本,参以四库本、竟陵本《茶经》,主要针对文中正文和注文中出现的讹误、脱漏等问题进行校说。  相似文献   

13.
艾伦·麦克法兰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建树。《绿色黄金》是艾伦.麦克法兰与其母亲艾瑞丝.麦克法兰合著的以茶研究为主题的作品。在该书中,作者对东亚的茶研究有深入的论述,重点考察了茶在东亚的起源与发展、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作用、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等等。该书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茶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肯定了中国茶叶对英国工业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宁波保税区干部徐国青撰写的《徐国青文集——谈茶说事议政》,最近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清代书法大师梅调鼎再传弟子、浙东书风传承人、著名书法家沈元魁先生题签。全书分五辑计27篇,分别是茶事论文、茶文小品、随感随笔、人物小记、政论文辑。其中第一辑精选了作者近5年来公开发表的6篇茶文化论文,是作者探索茶文化的一个跋涉过程记录。第二辑是近10年来以茶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一、茶禅文化的传播 2008年4月26日在宁波第一次举办的"海上茶路国际论坛"会上,与会中外专家首先肯定了中国宁波港(古明州港)作为中国佛教茶文化输出地的历史贡献,同时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在日本遣唐、遣宋使中的三位关键性的人物:遣唐使最澄和空海和尚,遣宋使荣西禅师.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纪念陆羽《茶经》问世1220周年,澳门茶艺界在今年4月15至24日,于 于花城公园举办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 《茶经、茶书、茶具展》:展出《茶经》各种版本、陆羽生平简介、各种茶文化书刊、历代茶具。时间从4月15日至4月24日。 “茶缘茶会”暨茶艺示范:来自澳门、台湾、香港、广州、珠海五地的茶艺爱好者,举行露天茶会。时间为4月15日下午3时开始。 陆羽《茶经》专题讲座:由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和香港茶艺专家叶惠民两位教授主讲“《茶经》对中国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茶经》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17.
茶诗(七首)     
茶 碟(七绝 )友人送我一张全是茶歌、茶曲的唱碟———《茶缘》 ,它那优美的旋律、清丽的歌词、甜润的歌声、高雅的品味、悠然的情趣 ,把我深深地迷住了。雅韵悠扬颂太平 ,高山流水致知音。清馨谐美心花放 ,寄托茶情洗耳听。     (2 0 0 0年 6月 30日 )茶 乡(古风 )2 0 0 0年 7月盛夏 ,为筹办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广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 ,与广州茶文化促进会同仁 ,专程前往我国著名茶乡———福建省安溪县参观访问。在主人的精心安排下 ,观看了县茶展馆、茶艺表演 ,访问了具有五十年历史的安溪茶厂和正在兴建的“全国茶叶批发市场…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学》系农业大学的教材之一,旨在扩大高等学校广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为今后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奠定坚实基础。 全书共八章,分为绪论;中华茶文化概论;中国各民族茶俗例说;世界各国茶俗例说;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茶与健康;茶宴、茶点、茶酒;茶文化大众窗口──茶馆等。18.2万字,彩色图片38幅,由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编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姚国坤研究员、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会促进会会长徐荣波教授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平装…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中国之茶》之际韩中茶文化研究所所长金裕信以茶为媒介的茶文化,是探求对茶本身的研究和茶具及水种的观察融为一体的生活。所以茶文化不断地孕蕴和产生茶生活和茶精神。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茶文化没有能够继承先祖的灿烂的业绩和遗产。为了茶和中国56个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20.
陆羽《茶经·七之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茶文化史料的历史遗产,涉及茶事或茶文化人物有四十三位,其中佛门人物三位,分别是敦煌人单道开、释法瑶和沙门谭济,由此引申出佛教与茶文化的因缘,为后世对于佛茶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