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考古》2021,(3):31-37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延续了先秦秦汉的传统。水稻种植得到官府的重视,在黄河及其支流两岸,通过兴修水工程形成了种植水稻的便利条件,成为曹魏西晋时期农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标志。北魏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虽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魏晋时期的水平。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理论上对水稻种植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齐民要术》中的胡食及其制作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张艳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486-2488
《齐民要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胡食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胡食,主要包括乳酪制品、饼食制品和菜肴制品等。《齐民要术》的这些内容,既反映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情况,又从一侧面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流、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考古》2021,(3):150-156
历史时期疫灾的发生存在阶段性的高峰变化,人口变动趋势与疫灾频度变化存在线性关系,战争是导致疫灾频发、形成疫灾高峰波段的直接要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时期疫灾出现的首个高峰时期,气候的寒冷特征导致的气温、降水异常是促使该时期疫灾发生呈现峰值变化的导向原因,存在如旱、水、兵—饥—疫等复合型灾害链的灾害表现形式。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应对措施是影响疫灾广度与深度的另一重要因素。然而,军队作为疫灾发生的重灾区,在应对疫病流行的治理上未显现出应有的正面处置措施,甚至借疾疫充当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加剧了疫灾流行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战乱促使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地区,此地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且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辽西地区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基础,辽西农业在耕作技术、作物的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且带动了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虽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的限制但整体上呈现波浪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灾害事件在灾情方面的轻重差别是评估灾害等级的基本依据。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灾害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农业灾害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农业灾年等问题,认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年内发生频次差距缩小,农业灾害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季节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小,出现季节分布的均衡化趋势。春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幅较大,夏秋两季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冬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江南、山西、山东成为三大农业重灾区。江南地区是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的重灾区。山东、山西农业区与江南农业区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的农业重灾区,形成了农业灾害区域分布的新格局。农业灾害在年际间出现七个多发期。总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等以上农业灾年出现291次,在本时期360年时间中占81%。其中中等灾年166次,重灾年107次,特重灾年18次。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的总趋势是干冷,干旱成为对农业的重要自然威胁。《齐民要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应对北方干旱气候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土壤与耕地、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和保墒等技术,以及多种经营、干旱天气预测、兴修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举措。《齐民要术》的出现顺应了北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中应对干旱的措施成为北方农业耕作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农业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先导性作用,在古代农业社会发展中居重要作用。隋唐时期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波动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隋唐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历史考察,归纳了其特征,并运用代用气候材料,初步分析气候变化对隋唐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旨在对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干旱化趋势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朱和平 《农业考古》2001,(1):114-118,128
从总体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生产目的主要为了满足劳动者自己需要,而不是出于交换目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就是在农业领域中,由于生产、生活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人们的经济活动与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联系。这种现象,尤以经济作物的种植最为明显,不仅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到了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对其进行专门探讨,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一、经济作物种植中的商品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包括专门的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投放…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的经济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极度的社会动荡,“无月不战”。“兵难日起,州郡鼎沸,效境之内,民不安生,捐弃居产,流亡藏窜”,“是时天下户口耗减,十裁一在”,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普遍现象。战乱之中的北方人民,为躲避兵祸,就大量的向相对安静的南方及北方边境地区迂徒。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动,为迁入地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管理经验,使这一时期南北农业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传播。本文从南北各地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传播、农田水利的发展等微观层面,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少数民旅的封建化等宏观层面入手,以期勾勒出南北农业文化在这一时期的交流和发展,并对这一时期农业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作一探索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令史的职责不像汉代仅限于掌文书和参与礼仪活动,而是扩展到参与司法事务、参议政策、检查户籍、进行经济营生、协助选举等领域。尚书令史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举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自己是“小选”的对象,又在官员选举中制造滥选案件。尚书令史职责扩展、政治影响扩大的原因与尚书台职权扩大有关,也是当时士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茶的起源及饮茶习俗的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的原产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饮茶文化的起源地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地区。从以四川为中心的地方性饮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可可、咖啡、茶)之一,茶与饮茶习俗的全球化进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从四川向长江流域及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传播阶段(公元前316年至魏晋南北朝,公元前316年-581年);从长江流域向全中国及亚洲普及阶段(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年);从中国向全球普及阶段(明清时期,1368-1911年)。茶在传播过程中与传入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其中,日本茶道传承了中国古典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可谓东方饮茶习俗之代表;英式下午茶则将欧洲与英国本土文化带入茶饮之中,是西方饮茶习俗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从水利建设审视魏晋南北朝生态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动荡间的水利开拓兴修,通过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探求该时期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演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316-2317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在战国时期开始兴起,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保墒、选种和播种技术,同时还出现了代田法、区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技术。这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在今天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茶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相关成果(1)。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茶叶消费与生产问题,尚存阙疑。本文试图考察魏晋南北朝茶叶消费风尚与消费方式、生产产地与人工种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也是民族间相融合的时期 ,南北人民的融合、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各地区民族频繁接触 ,为音乐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等以其独立的面貌出现 ,一些外族乐器也为中原人所采用。本文试从歌舞伎乐的交流、乐器的交流、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等几个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音乐的交流及对隋唐燕乐的影响。一、歌舞伎乐的交流及对隋唐燕乐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域的中国部分和中国的西凉地区 ,是西方少数民族、汉族及外国的音乐文化初步融合的地带 ,后西北各民族内迁 ,…  相似文献   

16.
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正处于我国历史上气候大变化的时期,气候无常,干旱连连。加上人口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地开垦土地,我国北方旱作农业面临着旱灾的巨大挑战。为了保障农业生产,面对天灾人祸,《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6世纪以前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标志着我国北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初步成形。作为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齐民要术》中的一套完善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可以很好地做到"天旱地不旱",保证北方旱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探讨《齐民要术》中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藉)礼的特征与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籍(藉)礼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礼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出新的特点.如西晋武帝耕籍用牛、南朝刘宋文帝恢复州郡地方耕籍礼、南齐武帝确定耕籍用亥日、梁武帝设立亲耕台等等.北朝的耕籍礼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对先农的祭祀规格经历了从少牢到太牢的转变.魏晋南北朝耕籍札的功能则表现在重农崇祀、弘扬孝道,以及强化等级和树立正统姿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经历长时间战乱,开始将精神寄托转向宗教,佛教、玄学等,因此,寺庙园林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特点及其影响三方面介绍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  相似文献   

19.
正导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服饰上不拘小节,文人雅士穿着随便,以袒胸露腹装为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追求做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世说新语·任诞》就有一则故事佐证。某夜大雪,王子猷一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在检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数百年的原因时,常常将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坞壁社会组织归结为大一统王朝末期分裂的因素,即潜滋暗长的地方豪强势力在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中央权威日益沦丧后,以坞壁屯聚的形式崛起,造成了社会的持久分裂。读完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毅辉先生的新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一书(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一个清晰而真实的历史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林立的现象恰恰是王朝分裂的结果。当然,作为研究这一时期“坞壁”现象的学术专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