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较好的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并用该法对7个地区的二化螟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研究结果在验证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的同时,为田间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和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仅发现不同药剂对南昌种群的毒力略低于敏感品系(RR 1.3~2.1倍);但用人工饲料药膜法检测发现,南昌种群对三唑磷(54.2倍)和丙溴磷(63.9倍)已经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杀虫单(13.4倍)表现为中等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5.3倍)和毒死蜱(3.6倍)仅为敏感性下降。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杀虫单、丙溴磷和三唑磷的抗性较为普遍。对于杀虫单的抗性,除重庆万州和江苏扬州种群为低水平抗性(9.0、7.7倍)外,其他地区仍维持在中等抗性水平(13.5~21.7倍)。对于丙溴磷的抗性,除万州种群敏感外,其余6个地区均为中高水平抗性(33.3~86.5倍)。对于三唑磷的抗性,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武汉、扬州和万州种群较敏感(1.0~4.0倍),而湘潭、南昌、桂林和金华种群均达到了高等抗性水平(48.0~128.8倍)。不同地区二化螟对毒死蜱(0.9~8.8倍)、氯虫苯甲酰胺(1.0~9.4倍)、丁烯氟虫腈(0.1~5.3倍)、醚菊酯(0.6~8.8倍)和阿维菌素(0.9~4.5倍)均处于敏感至低抗水平之间。其中,氯虫苯甲酰胺、丁烯氟虫腈和阿维菌素不仅抗性水平低,且毒力水平较高(LC50分别为0.11、0.61和0.04 mg·L-1),毒死蜱和醚菊酯虽然抗性不明显,但毒力较差(LC50分别为1.93和4.99 mg·L-1),故推荐防治用药,仍需进一步验证田间防效。结论:人工饲料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得的抗药性趋势一致,但药膜法更加灵敏,测得的抗性更加明显;二化螟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普遍较高,对新型杀虫剂较为敏感,但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异,这与各地的用药历史有关;不同地区的用药应依据药剂的毒力、当地的抗药性状况,以及田间药效来选择。  相似文献   

2.
2002~2003年用点滴法检测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二化螟种群4龄幼虫对多种(类)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化螟对沙蚕毒素类如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由敏感度下降阶段向低水平抗性发展;对有机磷类如三唑磷、丙溴磷、二嗪磷等均属敏感;对苯基吡唑类的氟虫腈和抗生素类的阿维菌素也属敏感。该地区二化螟种群的抗性水平低于苏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李海东 《农家顾问》2011,(12):24-24
分别测定了9种常用杀虫剂对二化螟4龄幼虫和初孵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9种药剂对二化螟的室内毒力顺序基本一致,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毒力最高,氟铃脲、醚菊酯、毒死蜱和稻丰散次之,杀虫单、三唑磷和丙溴磷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南昌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点滴法就2001~2006年南昌地区第1代二化螟幼虫对杀虫单、三唑磷、阿维菌素及氟虫腈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南昌地区第1代二化螟幼虫对这4种药剂抗性水平趋于逐年增加。对杀虫单的抗性倍数为10.36~47.53,属中至高抗水平;对三唑磷的抗性倍数为7.44~33.98,属低至中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为3.22~8.72,由相对敏感发展到低抗水平;对氟虫腈的抗性倍数为2.47~4.98,为相对敏感阶段。并提出了二化螟抗药性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螟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及相对敏感基线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不同地区大螟田间种群对常用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通过不同年份的对比,了解大螟抗药性的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并验证前期报道的相应敏感基线资料,为抗药性监测和田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采集不同地区的大螟高龄幼虫,室内隔离饲养繁殖一代,采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进行杀虫剂毒力测定,并与历年测定的相关资料对比,评估确定相对敏感基线。[结果]2014年监测江西贵溪、浙江温岭和江苏南京的大螟,发现不同地区种群对阿维菌素(LC50值为0.065 0~0.209 4 mg·L-1)、氯虫苯甲酰胺(0.262 6~0.569 2)、氟苯虫酰胺(0.478 8~1.241 7)、稻丰散(3.4874~6.152 4)、茚虫威(3.620 4~5.652 9)、毒死蜱(64.828 7~89.643 7)的敏感差异较小,仅多杀菌素(0.106 5~0.684 6)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比较近5年大螟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发现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毒死蜱的LC50值变化不大,波动幅度都在2倍以内;而对稻丰散的敏感性显著下降,与2009和2010年监测结果相比,浙江温岭种群的LC50值分别增加了12.79和10.29倍,江苏南京种群也分别增加了9.53和8.72倍。分析各地历年人工饲料药膜法测定大螟药剂敏感性的结果,发现张海艳等2012年报道的大螟室内恢复种群对不同杀虫剂的LC50值与田间测得的最敏感种群基本一致,上下波动不超过1.7倍。[结论]3个地区大螟田间种群对稻丰散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局部地区大螟对多杀菌素敏感性明显下降,而对其他测试杀虫剂还没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张海艳等2012年报道的大螟对不同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可以作为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监测大螟田间抗性的相对敏感基线使用。  相似文献   

6.
化学农药的长期、连续及不合理使用,导致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既增加了防治难度,又提高了用药成本,为了明确安徽省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以期指导各地合理使用农药以防治二化螟为害,于2016和2017年分别采集安徽省潜山县、庐江县、含山县、凤阳县、南陵县和六安市金安区二化螟第一代或第二代卵块,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3龄幼虫作为标准试虫,采用农业部制定的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之人工饲料混药法(NY/T 1154.10-2008)检测了6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三唑磷和杀虫单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试验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和毒死蜱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其中2017年,六安种群对三唑磷的LD50最高,达到350.57μg·g-1;对甲维盐、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相对敏感,其中2016年,凤阳种群对甲维盐的LD50最低,仅为0.026μg·g-1。  相似文献   

7.
2007年江浙地区二化螟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2007年测定江苏、浙江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及拟除虫菊酯类等9种杀虫剂的抗性,以及6类20种杀虫剂对东海二化螟的毒力,为指导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结果】(1)瑞安、苍南、高淳种群对杀虫单具有极高水平抗性(164.8~248.1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具有中等水平抗性(18.1和25.1倍)。(2)5个种群对三唑磷的敏感性变化很大,其中瑞安、苍南、高淳种群为极高水平抗性(204.8~1395.2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未检测到明显的抗性(1.8和3.1倍)。(3)瑞安、苍南种群对氟虫腈为中等水平抗性(12.3和26.8倍),其它3个种群为敏感水平(1.3~2.9倍)。(4)苍南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低水平的抗性(7.6倍),其它种群尚处于敏感水平(0.9~2.0倍)。(5)瑞安、苍南种群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及溴氰菊酯为中~高水平的抗性,其它3个种群对除氰戊菊酯以外的4种拟除虫菊酯为低~中水平的抗性(5.3~31.2倍)。(6)测试的20种药剂对东海种群二化螟的毒力次序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高效氟氯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氟虫腈、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虫酰肼≥辛硫磷、喹硫磷、呋喃虫酰肼、三唑磷、哒嗪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氟硅菊酯>杀虫单。【结论】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药剂的抗性存在差异,应根据当地的抗性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对稻纵卷叶螟的抗药性进行系统性监测,建立了稻纵卷叶螟对常用药剂的毒力敏感基线,在此基础上测定分析了江苏省2015年稻纵卷叶螟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2010至2013年间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茚虫威、阿维菌素以及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据此建立了稻纵卷叶螟对这5种杀虫剂的毒力敏感基线,在此基础上,2015年对采自江苏武进、盐城以及江浦稻田的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茚虫威、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敏感基线的LC50值分别为1.017、1.147、0.018、0.014和0.019 mg·L-1,监测数据表明江苏武进、盐城以及江浦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为0.6~1.2,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为1.2~2.2,对茚虫威的抗性倍数为1.5~2.5,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为1.0~4.3,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为4.8~10.2。[结论]2015年江苏省稻纵卷叶螟尚未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茚虫威和阿维菌素产生抗性,但已对多杀菌素产生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毛细管点滴法监测江苏扬州(1985~2001)和兴化(1985~1994)水稻二化螟虫群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结果表明:1994前,两地虫群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相似,抗性倍数在10左右,且年度间变化较小;扬州虫群的抗药性2001年是1985年的5.6倍;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变化,与敌百虫、甲胺磷和对硫磷相同。1985~1996年的13年间,用杀虫单主治二化螟,年仅用药1次,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相对稳定;1996年以后,年用杀虫单增至3~5次,因选择压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和三唑磷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达高抗水平,其LD50为2.6903μg/头,抗性倍数达463.84倍,对三唑磷属低抗水平,其LD50为0.0399μg/头,抗性倍数为3.66倍。  相似文献   

11.
防治水稻秧田二化螟持效性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otter喷雾塔法和饲料涂药法分别测定了9种常用杀虫剂对二化螟4龄幼虫和初孵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两种生测方法测定的9种药剂对二化螟的室内毒力顺序基本一致,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毒力最高,氟铃脲、醚菊酯、毒死蜱和稻丰散次之,杀虫单、三唑磷和丙溴磷相对较差。以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为代表,采用不同剂量喷雾处理稻苗,分期接种蚁螟进行持效性观察发现,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 000倍液,可以维持在14 d内接种蚁螟无侵入危害,而用高剂量1∶1 000倍液处理稻苗后,28 d内接种二化螟的死亡率仍达到100%,不能侵入危害;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1∶1 000倍液仅在7 d内接种蚁螟无侵入危害,使用高剂量1∶500倍液处理后,延长至14 d内无侵入危害;40%毒死蜱乳油1∶1 000倍液处理后7 d的防效仅为84.3%,使用高剂量1∶300倍液处理,7 d内无侵入危害,14 d的防效仍为89.5%。讨论分析认为,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的持效期较长,使用高剂量处理可以进一步延长其持效期。因此,生产上在不产生药害和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高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作为秧苗的送嫁药,更好地...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和三唑磷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达高抗水平 ,其LD50 为 2 .690 3 μg/头 ,抗性倍数达 463 .84倍 ,对三唑磷属低抗水平 ,其LD50 为 0 .0 3 99μg/头 ,抗性倍数为 3 .66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点滴法监测了湖北省4个地区二化螟对三唑磷和氟虫腈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对这两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各地区之间抗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监利种群的抗性水平最高,而且抗性发展速度也比其他地区快,对三唑磷的抗性倍数由12.65上升为27.85倍,对氟虫腈的抗性倍数由8.40上升为12.70倍.  相似文献   

14.
浙江慈溪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浙江慈溪水稻二化螟对4类9种杀虫剂的抗性和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该地的二化螟对杀虫双、杀虫单、杀虫安、甲胺磷4种杀虫剂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对杀螟硫磷已产生中抗,对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氰戊菊酯则仍保持敏感水平,同时发现二化螟对氟虫腈极为敏感,对6龄幼虫的LD50仅0.3833μg/g。  相似文献   

15.
棉红铃虫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北省3个不同用药水平的棉区棉红铃虫初孵幼虫为试虫、采用滤纸药膜法对4种有机磷杀虫剂进行了抗药性初步研究,建立了4种药剂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对3个地方种群进行抗药性监测发现:江陵种群对四胺磷、久效磷已出现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丙溴磷和对硫磷暂处敏感性变动 阶段;鄂州种群对4种有机磷杀虫剂处基本敏感水平;只有武昌种群最为敏感。以相对敏感基线的LC99值检测3个地方种群的实际死亡率,结果与理论率的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不同二化螟种群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湖南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程度,利用点滴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对24县/市二化螟种群的触杀毒性,测定了三唑磷和杀虫单对22县/市二化螟种群的触杀活性;利用稻苗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22县/市二化螟种群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1)24个供试种群均对三唑磷均产生抗性,其中12个种群(石门、临澧、安乡、桃江、蓝山、涟源、安仁、望城、衡南、双峰、汉寿和浏阳)对三唑磷的抗性达到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10个种群(赫山、道县、江华、湘潭、邵阳、攸县、炎陵、沅江、长沙和宁乡)对三唑磷的抗性处于高水平抗性,其抗性倍数介于40~160倍间;株洲和会同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处于中等水平抗性。(2)这24个种群对杀虫单也都产生抗性,其中9个种群(涟源、石门、安乡、临澧、沅江、汉寿、双峰、衡南和桃江)对杀虫单的抗性程度处于极高水平抗性;4种群(蓝山、江华、攸县和浏阳)的抗性程度属于中等水平抗性;其余11个采集点种群的抗性倍数在40~160间,其抗性程度处于高水平抗性。(3)共测定了22个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其中仅会同种群对阿维菌素没有产生抗性,但敏感性已降低(抗性倍数为4.1);2个种群(道县和安乡)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程度处于低水平抗性;8个种群(望城、株洲、醴陵、衡南、祁东、双峰、汉寿和鼎城)的抗性程度处于高水平抗性;11个种群(赫山、长沙、浏阳、宁乡、江永、湘潭、邵阳、安仁、安化、炎陵和攸县)的抗性水平为中等水平抗性。(4)这22个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抗性,其中衡南采集点虫群的抗性处于高水平抗性,其余21个种群均为中等水平抗性。这表明,三唑磷和杀虫单不易推荐用于防治二化螟,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应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延缓其抗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庆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1987-1989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安徽省安庆地区3个县(市)二化螟对15种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安庆地区二化螟对敌百虫、锌硫磷、杀螟松三种常用农药已产生低水平抗性(<10倍).发现太湖县北中区的二化螟种群对各种药剂都非常敏感,制定了15种杀虫剂的敏感种群毒力基线.与日本尾畸幸三郎(1971)及Yasuhiko Konno(1986)发表的敏感种群毒力基线相比较,只有对硫磷的LD_(50)值太湖种群略高于日本敏感种群外,对其余药剂太湖种群的LD_(50)值都略低于日本资料.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以安徽太湖县敏感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lker)自然种群为敏感种群,根据用药水平差异,有代表性地选用浙江,江苏和安徽3地区田间种群,监测了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1)浙江慈溪二化螟3幼译杀虫单已产生高水平抗性(RR=54.6),对杀螟松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3.9),对敌敌 氰戊菊酯仍较敏感;(2)安徽安庆二化螟3龄幼虫对杀虫单处于中抗水平(RR=10.8),对杀螟松,敌短短 畏和氰戊菊酯仍较敏感。(3)江苏兴化二化螟3龄幼虫与安庆相似,对杀虫单中抗(RR=12.6),对其它被试药剂仍较敏感;(4)不同地区用3龄和6龄幼虫测定的抗药性水平相近,同时用太湖敏感种群和慈溪高抗种群进行的增效试验表明,TPP 对杀虫单无增效作用,但PBO在抗性种群中对杀虫单有 一定的增效作用,说明该种群对杀蝗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广东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低龄幼虫对2种常用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并探索添加农药助剂和有机硅对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毒力效果的影响,为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监测、合理化学防治、农药减量增效应用和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广东省佛山、茂名和韶关市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2龄幼虫的毒力,将不同地理种群的半致死浓度(LC50)与相对敏感种群(SS)进行比较,计算抗性倍数;测定甲维盐、甲维盐乳油、甲维盐乳油+有机硅及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有机硅对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比较不同制剂对草地贪夜蛾的校正死亡率.[结果]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茂名种群对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4.3702和23.1757,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其余地区种群对这2种药剂均处于低水平抗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农药按剂型要求制成制剂以及添加有机硅增效剂对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均表现增效作用,甲维盐乳油和甲维盐乳油+有机硅在24 h时的LC50分别为1.4935和1.1872 mg/L,对4龄幼虫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在90.00%以上;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有机硅在24 h时的LC50分别为2.1789和1.7518 mg/L,对4龄幼虫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在85.00%以上.[结论]2019年监测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助剂和有机硅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宁夏地区枸杞蚜虫田间种群对生产中大量、普遍使用的4种类型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枸杞蚜虫抗性治理和田间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银川(园林场、镇北堡、南梁)、中宁(舟塔、大战场、新堡)、固原(黑城、三营)三大枸杞主产区8个地区枸杞蚜虫田间种群,对有机磷类的毒死蜱和三唑磷、氨基甲酸酯类的丁硫克百威、拟除虫菊酯类的高效氯氰菊酯、新烟碱类的吡虫啉和啶虫脒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采自8个地区的枸杞蚜虫种群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2 539.7~31 916.0;对吡虫啉产生高-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48.2~388.3;对啶虫脒产生中-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27.2~274.9;除镇北堡枸杞蚜虫种群对丁硫克百威抗性倍数为1.5,表现为敏感外,其他地区枸杞蚜虫种群均对丁硫克百威、毒死蜱、三唑磷产生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6.9~104.0。【结论】宁夏三大枸杞主产区枸杞蚜虫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总体抗性水平表现为固原地区中宁地区银川地区。8个地区应停止使用已产生高-极高水平抗性的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减少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药剂的使用次数,敏感-低水平抗性药剂可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