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爱民 《农业考古》2022,(4):143-152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六朝政府的政治开发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等,使广东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铁农具与牛耕技术进一步推广,粮食与经济作物产量提高,纺织、采银、采珠、采盐业等成为极具特色的手工行业,并在商业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村镇集市,出现了番禺、合浦、徐闻等著名的商业城镇。  相似文献   

3.
《农业考古》2021,(4):30-39
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原始农业逐步变迁到传统农业阶段。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演变到锄耕和犁耕,生产工具从砍伐类石质农具演变到翻土类金属农具,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传入当地,农作物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乌蒙山区原始农业的变迁中存在飞速跃迁和滞后性并存以及不均衡发展等现象,这与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土著族群的生产习惯及中原王朝在当地的开发经营方式有关。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乌蒙山区早期山地文明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正>秦汉以来我国农具制造在继承先秦农具基础上又出现新的发展,多数农具逐步得以定型化。秦汉时期金属冶炼技术以及铁器锻造技术、炼钢技术不断进步,铁水质量和产量明显提高,农具浇铸速度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铁制农具逐渐进入铁范铸造时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在工农业生产及战争中积累了许多诸如惯性、摩  相似文献   

5.
农业发展与农具演变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发展会促使农具改革,同样,改进了的农具当然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传统农业的农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未曾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以前,基本已趋向于定型。尽管以中国领域之大,农具的地区间差异显著,但因长期的交流改进,在相同的耕作制下,农具的差异显然缩小了。譬如南方水田的耕、耙、耖体系,北方旱地农作的耕、耙、耢体系,使用的农具,都是大范围的同中有小异。王侦《农书》的《农器图谱》部分,共20集,囊括了粮食作物从种到收,包括耕田、整地、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直至…  相似文献   

6.
袁进 《农业考古》1990,(1):173-178
六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社会经济严重破坏,民不聊生,迫使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此期南方社会则相对安定,受战乱影响较小。南迁的北方侨民与江南土著居民一道辛勤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赶上或超过北方。这一时期江西地区的人口增长较快,丘陵荒地被大面积开垦,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出现了兴旺繁荣景象。六朝江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的空前大发展。大量考古材料表明,六朝时期是江西古代畜牧业经济大发展时期。家畜饲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能给人们以可靠的肉食来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自春秋战国时期加速,至两汉时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铁器的普及与农具的改进,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耕作水平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高潮与灌溉能力的增强,稻、麦种植面积的猛增与相关农业技术的进步,是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已达到了精耕细作的程度。一、铁器的普及与农具的改进两汉时期铁器在淮河流域已基本取代木石工具。这一时期的铁器在该流域普遍发现。1959年在寿县安丰塘越水坝汉代问坝工程遗址出土大批生产工具,其中90%以上是铁器。如“都水官”铁锤、铁锄、铁斧、铁犁、铁锯、铁凿、铁鱼叉等。在淮南…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粉垄等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南方15°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2种耕作处理下,木薯生育不同时期坡耕地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对木薯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木薯苗期、薯块膨大期和成熟期,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增加土壤蓄水量,且随土层加深蓄水量增加效果更明显,40~6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增加14.93%、15.60%和18.03%;地表径流量减少42.03%,土壤流失量减少44.62%,氮、磷和钾养分流失量分别减少49.61%、31.22%和42.49%;木薯产量增加20.13%。粉垄耕作可提高南方旱坡地的土壤蓄水能力,有效减少地表产流次数和径流量,显著减少土壤、水分以及养分的流失,促进木薯生长发育、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探研华南农业大学史研究室向安强目录前言1楚国农业概况1.1农业生产工具1.1.1木质农具1.1.2青铜农具1.1.3铁农具1.1.4楚农具的三个发展阶段1.2农耕技术1.2.1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1.2.2“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0,(3):100-109
1.2 农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一样,采用了“耦耕”的方式。在刘向《说苑·正谏》中,记载有诸御已不顾耦耕伙伴的劝告,冒着杀头危险去进谏楚庄王,不要劳民伤财修筑层台的故事,可见楚国已实行耦耕。随着青铜农具和铁农具的运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为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1.2.1 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楚文化考古提供的农具资料,对于了解楚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它的耕作技术,具有特殊的意思,现就如下几点加以分析。(1)楚国的青铜和铁制农具类型较多,形式各异,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适应当时农业…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农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六朝时期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经济的重心开始向南转移。而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则是农业的大力发展。岭南地区作为六朝的大后方 ,此期其经济也迅速崛起 ,变为江左王朝举足轻重的一个经济区域。作为岭南的一部分 ,广西的经济地位自不待言。就农业而言 ,广西地区土地肥沃 ,江河众多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尤其是汉代以后 ,这里的农业经济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关于广西地区六朝时期的农业状况 ,虽然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经过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古代劳动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我国有着悠久农耕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时期就以开始使用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种植农作物。在生产劳过和中不断地创造新农具,革新农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农机器的改进、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次 一、前言二、栽培稻种属 三、水田类型四、水田灌溉 五、耕作农具六、耕作技术 七、播种与收获八、谷物加工 九、谷物贮藏十、结语 一、前言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以中国的汉代和日本的弥生时代为中心,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如栽培稻的种属、水田的类型、主要的耕作农具、耕作的技术、谷物收获具、谷物加工具、贮藏谷仓等)进行对比,然后再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初步概括。 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一直就是以稻作为主要的农耕对象。大约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中国的稻作农耕逐渐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4.
罗二虎 《农业考古》2001,44(3):50-77
六、耕作技术(一)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1.水田模型与稻作农耕类型目前汉代出土的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和岭南的部分地区。 在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中,我们见到的是有发达灌溉系统和开始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的稻作农 耕,可以说这是一种已经有一定集约化程度的稻作农业了。这与史书记载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六朝时期的那种较粗放的“火耕水耨”稻作农耕有较大的差别。我们知道,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至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汉武帝征伐南越国和西南夷,秦汉 帝国都不断地向南方大规模移民,而水田模型出土的这些…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秦汉时期,南方农业技术的特点是“火耕水耨”,这显然是比较落后的耕作方式。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兼并和争衡的局势。为了富国强兵,魏、蜀、吴都在竭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东汉末年以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其中有不少知识分子和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手工业劳动者们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到了江南,从而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汉末三国,江西隶属于孙吴政权,是孙吴集团与魏、蜀争衡的战略要地。孙吴集团对江西异常重视,从经济到文化,都进行了大量的开发。西晋统一之后,北方经济由于三国战乱而遭破环,大量人民继续南迁。到东晋时期,东南便开始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江西的农业科技也就在这  相似文献   

16.
王小丰 《农业考古》2023,(1):136-143
明清以来,大量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配合着当地传统农具,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随着农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的过程中,移民入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朝廷政策的推行,以及改良后的农具与农业技术的应用,使西辽河地区粮食产量颇丰,奠定了后世农业生产格局。农具的使用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过度垦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辽河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代古夜郎区域墓葬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陂塘稻田模型、家畜家禽模型、干栏式陶屋模型、粮仓模型、陶井模型等,都表明两汉时期古夜郎地区已形成农业定居的生活生产方式。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耕作的效率;灌溉技术的提高、育秧播种的采用,使得稻作农业经济在古夜郎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粮食产量基本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因而农业经济不但得到稳定发展,而且也为汉代古夜郎地区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耦耕新事     
周昕 《农业考古》2000,(1):202-202
“耦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按农艺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结合的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这种耕作方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形式。所以“耦耕”耕作方式,从一开始它就不是只有一种形式,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不同的协作形式。直到近代和当代仍可见到各种耦耕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变化,农业机械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例如,由于种种原因,常期以来,耕地、播种、收割不能…  相似文献   

19.
四、隋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在长期战乱之后,唐宋均获得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经过六朝的经营,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江浙地区圩田兴盛,遂成为封建政权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区,直到近代,南方农田水利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北方多沙河流大规馍的放淤实践,以及水利管理的重大进步也具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