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 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 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 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 (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 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 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 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 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 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 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以资源型城市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土地流转现状,认知采煤沉陷区实施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炼出沉陷区土地流转新模式——绿馨生态园模式,探索出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土地流转新思路,为淮南市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土地的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贾贝  邓西标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9):141-142,153
口孜东矿区由于多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采煤沉陷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大,必然会对周围的水系及灌排设施产生一定的影响,随之带来一系列水利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采煤沉陷区与周围水利系统之间的矛盾,尽可能的发挥采煤沉陷区的最大效益,是目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就口孜东矿采煤沉陷对周围水系及水利设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国外福利改进的判断标准和福利衡量方法,通过对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对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农民因农地流转发生其福利的变化,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影响农民福利发生变化的因素及福利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得到,沉陷区土地流转为生态园的模式能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这为政府更好地治理采煤沉陷区和制定合理的沉陷区土地流转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深入研究资源型城市政府土地流转补偿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全国采煤沉陷区土地治理的改革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淮南采煤沉陷区景观重构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是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针对淮南采煤沉陷区及其治理现状,结合淮南的旅游奈件,运用生态的理念和先进的治理技术,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与开发淮南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了沉陷区生态规划、生态景观建设模式等,力促淮南采煤沉陷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以淮南潘一、潘三矿采煤沉陷区(开放型沉陷区)和后湖采煤沉陷区(封闭型沉陷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沉陷区浅层地下水中氮、磷等营养盐指标的监测,研究了两种类型采煤沉陷积水区浅层地下水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类型沉陷区营养盐的迁移特征,同时分析了营养盐的限制性组成。结果表明,NH_3-N年内时间差异性较小,整体呈开放型浅层地下水(KD)封闭型浅层地下水(FD);NO_2~--N、NO_3~--N和凯氏氮年内空间差异性较小,时间差异性较大,丰水期低于平枯水期;总氮年内时空差异性均较小,基本呈FDKD。PO_4~(3-)和总磷年内时间差异性较大,溶解性总磷年内时空差异性较小。开放型沉陷区浅层地下水内各营养盐指标的相关性更强,封闭型沉陷区浅层地下水中磷的污染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8.
在黄河沿岸的采煤沉陷地运用和推广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区,分析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构建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的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济宁市为例进行示范与验证。通过构建的评价体系将济宁市所有煤矿分为适用区、较适用区和不适用区三大区域,其中适用区主要位于市域的中北部地区,该区域具有:距离黄河以及黄河采砂点较近、管道输沙时泥沙保证率高、区域地形地势起伏小等特点,且由于采煤沉陷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急切需要进行土地复垦以提高当地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现实需求。该方法可用于济宁市以及滨黄河流域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矿区采煤沉陷地的布局、选址于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迪沟采煤沉陷区重金属特征与污染状况,采集沉陷区23个土壤样本和35个沉积物样本,分析了铜(Cu)、锌(Zn)、铅(Pb)、镉(Cd)和砷(As)5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As、Cd和Cu的含量高于背景值,沉积物中As、Cu、Cd、Pb的含量高于背景值;21.7%土壤样本中的Cd和80%沉积物样本中的As含量明显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低于污染风险管制值;迪沟采煤沉陷区重金属含量整体表现为陆域低于水域、中部区域较高、东西部区域较低的特点。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沉积物污染总体表现为未污染到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As和Cd。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低,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依次为CdAsCuPbZn。研究表明,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总体生态污染风险较小,但不能忽视Cd和As的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从树种选择、精细整地、节水灌溉、栽植管护等方面介绍了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为今后采煤沉陷区、干旱地区植被恢复造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采煤沉陷区土地沉陷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治理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土地沉陷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重庆市万盛区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使用三区划分法对项目区进行分类,对采煤沉陷区土地沉陷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稳定区、非稳定区、未来影响区及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定义的项目补充区。针对这4种区域,提出了各自对应的土地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淮南矿区为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由于开采历史悠久,矿业开发区域生态影响及历史欠账问题突出.煤炭开采沉陷区治理需根据现有治理经验,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量缺乏、水环境污染加剧以及土地资源短缺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进行综合治理.在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治理分区和采煤沉陷预测的基础上,充分总结矿区沉陷地治理的实践经验,并分不同类型矿井区的沉陷特点,提出规划期内切实可行的沉陷地治理目标和对策,对于淮南矿区沉陷地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神东分公司采煤沉陷造成当地自然环境千疮百孔、生态系统难以维系、社会经济严重失衡等被动局面。在沉陷盆地中度影响区3年来种植沙棘的初步实践表明,种植沙棘,恢复植被,治理采煤沉陷区,可以发挥很好的生态经济功能,效果十分理想。建议中度影响区宜采用以沙棘为主的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措施;严重影响区宜在土地整治后,采用以种植沙棘等灌木为主的人工造林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采煤沉陷区植被覆盖率和退化土壤生产力,增加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在采煤沉陷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根系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了两者的共生关系,并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侧柏生长的影响以及菌根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侧柏根系的菌丝侵染率,接种区侧柏菌丝侵染率高达75%以上,菌丝密度达到2.26 m/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侧柏的生长,接种区侧柏株高平均比未接种区高出6.83 cm;接种菌根提高了侧柏根系对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吸收,改善了侧柏根际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采煤沉陷地土地破坏及复垦土壤培肥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系统阐述了采煤沉陷对土壤资源的破坏,以及不同复垦方法复垦后土壤的肥力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复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山西省沉陷区土地复垦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计算井工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地损毁程度,利用ArcGIS的Python脚本语言编制软件,实现通过输入相同坐标系的下沉等值线、附加倾斜等值线及水平变形等值线3个DWG格式文件和土地利用现状SHP格式文件,直接输出土地损毁程度的SHP格式文件,从而获得沉陷区土地损毁程度预测图。通过对三元吉祥煤矿的实例分析,该软件亦可直接用于其他井工煤矿开采沉陷区土地损毁程度计算,且方便基层技术人员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煤矿区复垦后耕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对赵固煤矿未沉陷区、稳定沉陷区以及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土壤及作物指标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基于三角形面积法,将测定的13项指标划分并转换为土壤理化性质指数、土壤微生物特性指数及作物指数,计算不同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即三角形面积)。研究发现:未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80)大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1.30),可持续性较好;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24)接近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可持续性指数(0.88)低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为不可持续状态。综上,煤矿区废弃地复垦后耕地的沉陷状态越稳定,可持续性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煤-粮复合区概念的提出、研究背景和现状,对现有的采煤沉陷预测系统的预测方法和功能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的不足,指出现有的采煤沉陷预测系统不能满足煤-粮复合区耕地破坏预测的需要。在现有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煤-粮复合区耕地破坏预测系统进行了构建,提出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需求,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通过建立煤-粮复合区的耕地破坏预测系统,满足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煤矿区耕地管理的需要,为解决煤炭资源开采和耕地保护的矛盾提供技术支撑,从而达到国家煤粮兼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陶育琼  黄晓  张韦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23-10425
以宿州市踊桥区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规划为例,应用AHP—FUZZY法论证采煤塌陷地村庄搬迁规划选址的优劣程度,通过对搬迁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和模糊综合分析,得出该搬迁规划方案是在顾及各方面影响因素后所得出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黄土区井工采煤已经造成大量农田沉陷,但针对沉陷农田的养分表达侧重于传统的二维等值线表达,与沉陷地形变化信息不能很好地结合。以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矿沉陷区农田养分数据可视化为例,对不同沉陷深度下土壤特征空间变异运用Surfer软件进行三维可视化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Surfer软件的等值线功能和三维地形模块,简便、高效地实现了以空间数据形式表达沉陷农田区域的养分空间变化格局,为简便、准确掌握养分因子在整个沉陷农田区域内的空间异质特征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