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要与耕作方式互相运用配合,才能达到利用玉米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且不影响后茬作物(冬小麦)生长的效果。浅析砂姜黑土地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耕作方式的配合运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2.
砂姜黑土农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中低产土壤之一,研究砂姜黑土区农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对于砂姜黑土改良和提升该区耕地粮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砂姜黑土农业利用障碍因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消减这些障碍因子的技术措施:适当控水;起垄种植;改进耕作,调控土壤水分状况,防止土壤发生旱涝危害;添加外来物质改性;科学合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建立农田防护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秸秆还田对比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及元素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低产砂姜黑土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提高,2种有机物料还田(堆肥和秸秆还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增幅分别为小麦4.43%、4.28%,玉米10.93%、4.58%。  相似文献   

4.
小麦玉米秸秆长期还田对砂姜黑土磷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管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磷素,本研究依托皖北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F)、常规施肥+小麦秸秆单季还田(FWS)、常规施肥+玉米秸秆单季还田(FMS)、常规施肥+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FWMS)5个处理,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法及Bowman-Cole法分别测定了砂姜黑土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究了土壤不同磷组分与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磷活化系数。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砂姜黑土无机磷组分中磷酸二钙(Ca2-P)、磷酸铝(Al-P)及磷酸铁(Fe-P)的含量,与F处理相比,FWS、FMS和FWMS的土壤Ca2-P含量分别增加32.3%、28.4%和43.8%,Al-P含量分别增加15.3%、10.7%和13.4%。土壤有机磷组分中活性有机磷(LOP)、中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稳性有机磷(MROP)含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均明显增加。秸秆还田下砂姜黑土闭蓄态磷(O-P)含量无显著变化,FMS和FWMS处理的磷酸八钙(Ca8-P)含量显著增加,磷灰石(Ca10-P)和高稳性有机磷(HROP)含量下降。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砂姜黑土中Ca2-P所占比例,降低O-P、Ca10-P和HROP的占比。砂姜黑土中Al-P、Fe-P、Ca2-P及MLOP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Al-P、Ca2-P和MLOP对有效磷的正向直接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制中秸秆单季或双季还田均可促进砂姜黑土中无效态磷向有效态磷和缓效态磷转化,从而提升土壤磷素有效性,秸秆单季和双季还田处理在砂姜黑土磷素活化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砂姜黑土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精选种子、秸秆还田、施足基肥与平衡碳氮比、精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砂姜黑土小麦超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耕作技术模式进行试验发现:在砂姜黑土区实施机械深耕和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砂姜黑土区应采用犁铧式深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耕作深度以20~25 cm为宜;同时,落实好秸秆粉碎(3~6 cm)、适量还田(250~300 kg/亩)、补施尿素(10 kg/亩)、补充水分(含水量20%以上)等配套措施,确保秸秆还田质量。  相似文献   

7.
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在淮北砂姜黑土区推广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小麦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玉米秸秆单季还田和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4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生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处理2008和2009年玉米出苗数分别比对照高3.25%和11.98%;出苗均匀度、株高整齐度、幼苗素质和耕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最终2008和2009年玉米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92%、9.51%,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15%、9.48%。可见,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两季全量还田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秸秆还田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农业科学》2016,(5):21-26
为了改善砂姜黑土地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以新麦2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长发育特点、籽粒灌浆速率、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仅利用秸秆还田或单施化肥难以获得高的小麦产量,但秸秆还田和增施肥料同时使用时,可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在施用一定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优化施肥,可降低每穗不孕小穗数,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增加小麦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黑土区秸秆科学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持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当前黑土区秸秆直接还田模式、方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碳、矿质元素及纤维组织,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微生物活动,对于提升黑土区作物产量有积极效果,但应避免秸秆还田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因此可以因时、因地合理选择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2017-2020年在潮土、砂姜黑土、棕壤3种土壤类型下分别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定位监测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和作物产量状况。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较,3种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容重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土壤pH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不明显;与对照处理相比,3种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还田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但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棕壤试验点的增产幅度最高,砂姜黑土次之,潮土最低。  相似文献   

11.
河南主要土类施用钾肥配合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4年在河南省三大土类区(褐土、潮土、砂姜黑土)进行了钾肥配合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对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均有增产效果,但不同土类、不同作物增产效果不一。总的来看,夏大豆>夏玉米>冬小麦;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除洛阳褐土玉米外,单用秸秆还田就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但三种作物都是施钾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最高,施钾或施钾配合秸杆还田对作物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并能减轻小麦、大豆的病虫危害。  相似文献   

12.
河南主要土类施用钾肥配合秸秆还定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在河南省三大土类区(褐土、潮土、砂姜黑土)进行了钾肥配合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对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均有增产效果,但不同土类、不同作物增产效果不一。总的来看,夏大豆〉夏玉米〉冬小麦;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除洛阳褐土玉米外,单用秸秆还田就能显著增加物产量。但三种作物都是施钾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最高,施钾或施钾配合秸杆还田对作物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并能减轻小麦、大豆的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A1为常规翻耕;A2为起垄种植,垄高10~15 cm;A3为免耕种植),副区为秸秆还田方式(B1为激发式秸秆还田,前茬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加750 kg/hm2鸡粪;B2为常规还田;B3为秸秆移除),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均有影响,但两者之间互作效应并不显著。其中:耕作方式中以免耕种植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穗数增加;秸秆还田方式中以激发式秸秆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千粒重增加。穗粒数在上述因素不同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地力耕层土壤的培肥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影响,利用田间病圃小区试验对高、中、低地力黑土进行不同秸秆用量的有机培肥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玉米茎腐病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与秸秆根茬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的积累及酶活性的提升。秸秆全量还田后,高地力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中、低地力区的分别显著提高9.87%和19.29%;胡敏素含量提高11.12%和11.56%;胡敏酸含量提高10.91%和19.37%;富里酸含量提高11.42%和12.85%;水溶性物质含量提高4%和8%;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83%、6.92%;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1.78%、5.80%;茎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2.3%、2.79%;病情指数降低23.97%、20.80%。秸秆还田对3种地力培肥效果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玉米茎腐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表现为:低地力>中地力>高地力。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各肥力指标与玉米茎腐病病害发生情况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秸秆还田对高、中、低地力黑土的肥力均有提升,且具有降低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及危害程度的作用,对高地力土壤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砂姜黑土肥力特征与培肥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砂姜黑土土质粘重,粘土矿物又以蒙脱为主,胀缩系数较大,心土层棱柱状结构发育明显,加上有机质含量低,因此,土壤的物理性状差,土体构造不良,养分缺乏,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有一定的保肥能力,这是砂姜黑土的肥力特征.培肥土壤,主要靠有机质积累和更新.在有机质肥源较缺乏的淮北地区,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秸秆还田、留高茬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施用厩肥肥效较快,节省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料施用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料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小麦成穗数;增施有机肥对产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黑土地,在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黑土流失、耕地地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贫瘠化、酸化、盐碱化和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辽宁省及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保护黑土地的有效措施。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发的秸秆还田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的力度的加大,秸秆还田的面积逐年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在逐年减少,使得秸秆还田成为补充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使用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复杂,农民对腐熟剂认识度差,造成群众积极性不高,因而,近年来,我们安排了多个试验示范监测点,并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监测,从而为该项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地点。试验分别安排在吕村镇冯宿村、朱村、东高奇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2点次冬小麦肥效试验数据,进行无氮基础地力产量百分比研究。结果表明,新野县黄褐土冬小麦无氮基础地力产量百分比平均值为61%,砂姜黑土冬小麦无氮基础地力产量百分比平均值为67%。可见,砂姜黑土的供肥能力高于黄褐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