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研究以卵黄抗体替代血清抗体检测判定SPF鸡群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状态的可行性。在人工接种ALV-A/B后的40只SPF鸡刚开产时,从21只抗体阳性鸡及19只抗体阴性鸡分别采集血清和卵黄并一一对应,比较卵黄不同稀释度与血清中ALV-Ab抗体的阴阳性吻合率及ELISA检测S/P值相关系数。另外36只同批次不攻毒的SPF鸡单独饲养作为对照,76只鸡在25~34周龄期间,每隔3周分别采集1次血清,每周采集1次种蛋,共采集了304份血清样品及836份卵黄样品。所有血清和卵黄抗体用IDEXX的ALV-Ab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按试剂盒规定的1∶500稀释,卵黄按预试验结果选定稀释度稀释。同一只鸡同一时段采集的血清和卵黄样品,严格在同一次ELISA试验中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血清抗体,将卵黄做1∶300稀释时,假阳性和假阴性最少,确定1∶300为卵黄最适稀释度。在25~34周龄,836份卵黄抗体的检测判定结果与304份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4.7%,即这些血清抗体阳性鸡同时期采集的卵黄抗体也全部阳性,血清阴性鸡的卵黄抗体也均为阴性。结果提示疫苗生产企业可通过检测SPF种蛋的卵黄抗体来判断SPF鸡场对ALV的洁净度。  相似文献   

2.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鸡的抗原和血清抗体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后抗原和血清中抗体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经卵黄囊途径对6日胚龄SPF鸡胚,肌肉途径对31日龄和56日龄的SPF鸡感染ALV-J后,于不同时间采集胎粪或泄殖腔棉拭子,同时采集血液、分离血清,以检测p27抗原、J型抗体和p27抗体。结果显示,胚胎组在各检测点均可检测到p27抗原(仅1只鸡在1日龄时为阴性),而31日龄组和56日龄组检测不到p27抗原;胚胎组没有检测到p27抗体,31日龄组中80%的鸡在3次重复感染后可检测到p27抗体,56日龄组在首次感染后p27抗体的检出率较高(60%);各组J型抗体在各检测点基本为阴性(仅个别鸡在个别检测点为阳性)。结果提示,p27抗原和抗体的检测在ALV-J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禽白血病净化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禽白血病病毒亚群J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免疫抑制机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通过人工接种建立了雏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后发生免疫抑制的病理模型。对免疫抑制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ALV-J感染早期可诱导胸腺、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凋亡,这种早期的淋巴细胞凋亡是胸腺和法氏囊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理组织学动态观察表明。ALV-J主要引起骨髓的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增生,病变导致骨髓机能受损,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是引起免疫抑制的根本原因。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这种病变的发生除与骨髓的病变及淋巴细胞凋亡有关外。还与中后期淋巴细胞的坏死有关.从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ALV-J感染可引起免疫器官及部分内脏器官中嗜酸性粒细胞样的瘤细胞浸润增生,这可以作为病毒感染早期的病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在山东省枣庄市鸡场的流行情况,2019—2020年在枣庄市39家鸡场采集1 174份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ALV-J抗体检测。结果显示:39家鸡场中有27家检出阳性,群体阳性率为69.2%(95%CI:56.2%~85.1%);1 174份鸡血清样品中,有200份为阳性,个体阳性率为17.0%(95%CI:15.2%~19.6%)。不同区域间个体阳性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χ2=27.48、P<0.01);群体阳性率,经fishers确切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2019年个体阳性率为12.4%(95%CI:10.0%~15.3%)、2020年为21.8%(95%CI:18.9%~25.7%),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χ2=18.51、P<0.01);2019年群体阳性率为65.0%(95%CI:45.4%~87.3%),2020年为73.7%(95%CI:55.5%~94.9%),经fishers确切检验,群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枣庄市鸡场普遍存在ALV-J感染,感染率较高。建议继续深入推进禽白血病净化工作,加强引种管理,严把疫苗免疫关,做好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gp85单因子血清纯化后的抗体成功建立了检测ALV-J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DAS-ELISA)。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对ALV-J抗原的最小检出量为0.165 μg/mL。用该法对48份临床血浆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PCR方法的符合率达到85.2%。  相似文献   

8.
对疑似患有禽白血病的广西麻鸡进行病理剖检、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以及对细胞培养上清进行p27抗原检测、细胞培养物进行PCR扩增,并对分离到病毒的gp85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从该病鸡同时分离到了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分别命名为ZS14-A株、ZS14-J株。对ALV-A gp85、ALV-J gp8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ZS14-A与6株国内外A亚群参考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6.3%~87.8%,其中与国外株MAV-1同源性最高,为87.8%。ZS14-J与7株国内外J亚群参考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3.4%~96.1%,其中与J亚群原型株HPRS103同源性最高,为96.1%。  相似文献   

9.
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七种常见病毒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方法对2009年6月到2009年9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45个疑似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病鸡病料进行检测,同时对ALV-J与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包涵体肝炎病毒(IB-H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呼肠病毒(REOV)等病毒的混合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ALV-J的特异性引物H5/H7,在45份送检病料中,有3份检出ALV-J,阳性率为6.67%。绝大多数病例检测出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部分病例检测有其他7种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感染病例中以IBHV和IBV混合感染的比率较高,其中ALV-J与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10.
1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特异性抗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单克隆抗体JE9建立了免疫荧光检测ALV-J抗原和抗体的方法。结果表明,在ALV-JADOL-Hcl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FF)24小时后,可以用1FA检测出阳性细胞,感染72小时后,可以检测出最小病毒感染量≥1.25TCID50/孔。对人工感染ALV-J鸡肾脏冰冻切片检测结果证明,免疫荧光法可以检测出组织中的ALV-J抗原,表现强阳性反应。用重组病毒rBac4817-env感染的Sf9细胞作抗原,可以检测出鸡血清中抗ALV-J的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在ALV-J的控制中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新的ALV亚群,主要引起肉鸡的骨髓瘤白血病(myloid leucosis,ML)。2009年,J亚群禽白血病在我国呈高发态势。我国于1999年首先在肉用型鸡群分离鉴定出ALV-J的中国株,随后相关研究依次展开。论文就ALV-J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病毒变异、免疫抑制及与其他免疫抑制疾病共感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禽白血病(Avian Leucosis,AL)是由各种禽白血病亚群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主要是以造血细胞恶性增生为主的一类传染病。目前主要将其分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禽骨髓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其中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对禽类危害最大的疾病.相关文献报道亦最多。而骨髓细胞陛白血病(又称禽骨髓细胞瘤Myeloid Leucosis,M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vian Leucosis Virus-J subgroup,ALV-J)引起的禽多种肿瘤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主要引起禽骨髓细胞白血病(ML),且该病毒存在较大的变异现象,因此对整个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病毒的结构,致瘤机制,分子进化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禽白血病J亚群抗体检测试剂盒对4个不同肉种鸡场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发现ALV-J抗体阳性率平均达到16.52%(3.33%~0.0%).对出现肿瘤病变的显性型病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肝、肾、脾组织中观察到大量增生的、含嗜酸性颗粒的髓细胞样瘤细胞.针对J亚群gp85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K扩增,从ALV-J抗体阳性鸡的肝病料扩增出一条545bpDNA带,而ALV-j抗体阴性鸡的样本显现阴性反应.将扩增的gp85基因序列与国内外J亚群毒株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4.8%~96.5%和95.50%~96.8%.综合血清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和病原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证实贵州省肉种鸡群中存在ALV-J 亚群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6.
17.
对1日龄肉鸡混合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和禽网状内皮增殖症病毒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鸡生长发育不良,体重显著下降(P<0.05),新城疫疫苗免疫后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使早期鸡对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死亡率升高。这种作用在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后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竹醋液在体外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复制的影响,研究首先通过CCK-8试剂盒测定青皮竹和慈竹两种竹醋液对DF-1细胞毒性,随后将不同浓度竹醋液与ALV-J等体积室温作用不同时间后接种到细胞中,利用q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测定竹醋处理对ALV-J编码基因的转录以及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竹醋液加入细胞中的最终浓度均≤2%,对细胞生长没有影响;青皮竹醋和慈竹醋在100%、50%、25%的浓度下与病毒在室温作用10 min、30 min后,细胞中gp37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细胞与上清中的P27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研究表明,青皮竹醋和慈竹醋在体外均有明显的抗ALV-J活性。  相似文献   

19.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 )于1988年首先发现于英国[1],随后世界各地均有报道[2.3.4] .崔治中等[5.6]在1999年也分离到了该病原,并对该分离株做了致病性试验.除了引起肿瘤外,最近还发现雏鸡感染ALV-J后,其生长性能低于未感染的肉鸡[7].自该病出现以来,已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发展.本病毒能诱导肉鸡产生骨髓细胞瘤病(ML)、肾瘤和其他多种肿瘤,死亡率为1%~2%,偶尔可高达20%.目前这种肿瘤病世界各地均有所流行,出现强毒力致病型毒株的报道不断增多,并且引发其他疾病的免疫失败,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也是当今巨大的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20.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囊膜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JE9,建立了检测ALV—J en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ELISA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SPF鸡血清、鸡抗禽流感H9亚型阳性血清、鸡沙门氏菌阳性血清、鸡腺病毒阳性血清、鸡新城疫阳性血清.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抗ALV—J阳性血清与ALV—J特异性单克隆抗体JE9能相互阻断;ALV—J阳性血清经酸处理后,ELISA检测的D490差值明显下降。对部分攻毒鸡血清样本及田间ALV—J阳性血清样本进行电镜观察,可见ALV—J样病毒粒子及ALV—J样免疫复合物。经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ALV—J env抗体结果比较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与IFA方法两者具有较好的群体符合率,群体符合率为8/9。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在ALV—J的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