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旱育秧的移栽密度对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早稻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群体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移栽密度较低时,群体的分蘖高峰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且旱育秧群体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双季早稻的适宜密度为23.3cm×13.3cm孕穗期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砷状况因移栽密度而异,16.7cm×13.3cm,23.3cm×13.3cm的叶面积以30~45cm层为最大,30.0cm×13.3cm的最大叶面积出现在45~6  相似文献   

2.
e型杂交水稻育种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高杆隐性基因-eui基因由美国学者J.N.Rutger在1981年发现,介绍了通过将eui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的途径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设想与实践,以及杨仁通过直接辐射诱变方法育成高杆隐性(e型)恢复系和e型不育系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在水稻长穗颈不育系的选育、e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及其制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e型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敏核不育水稻和广亲和水稻可以配制具有强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比三系法杂交稻具有繁种程序简单,易保证纯度,配组自由,易选出优良组合等优点.我省地处北纬40°左右,比起长江流域的气候环境具有日照长温度低的特点,从中纬度地区引入的光敏核不育基因,在我省的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县杂交水稻生利用推广面积已从小到大,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造用的组合不同,产量高低悬殊,经济效益各异,为了探索再生稻生产的技术经验,筛选适应我县载培的再生稻品种(组合),1999年我们选择了我县当家的杂交稻组合及有推广前景的新组合进行了再生利用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早稻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群体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移栽密度较低时,群体的分蘖高峰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且旱育秧群体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双季早稻的适宜密度为23.3cm×13.3cm;孕穗期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状况因移栽密度而异,16.7cm×13.3cm,23.3cm×13.3cm的叶面积以30~45cm层为最大,30.0cm×13.3cm的最大叶面积出现在45~60cm层;群体的漏光率随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变小,光能吸收率随太阳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密度提高而增大.栽植密度23.3cm×13.3cm的产量显著高于16.7cm×13.3cm,20.0cm×13.3cm和30.0cm×13.3cm,这与其穗粒重协调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8.
广东省水稻光能利用现状,潜力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亨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塑要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秦岭华山松群落能量环境及光能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华山松群落,对5月份到达群落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进行观测和研究;利用1996~1998年的气象资料,计算群落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分析了群落内太阳辐射日变化规律及能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到达群落上层的太阳辐射为41.99×107J/m2·月,其中直接辐射为30.23×107J/m2·月,散射辐射为11.76×107J/m2·月;生长季内华山松群落获得的总太阳辐射能为1.68 ×109J/m2,净辐射为1.10×109J/m2.两种不同结构的群落年净积累能量分别为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选育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利用偏粳型广亲和系DT713与强恢复系明恢63杂交,经7代系统选育,于1992年育成了亚种间偏籼型新恢复系198。该恢复系具有丰产性好,恢复复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杂交早稻金优2155和T78优2155进行施氮量试验,结果显示,两品种各器官的含氮量随着植株生长发育进程而逐渐降低;移栽后,两品种各生育期各器官的含氮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中氮素来自营养体转运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T78优2155氮素积累量和灌浆期间籽粒的氮素吸收更依赖于营养体;两品种的氮收获指数、土壤氮贡献率在不同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两品种的氮收获生理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而两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6个不育系作母本和7个恢复系作父本交叉配组的42个组合为材料,系统观测了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生育期,分析了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如何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To improve grain quality of the high-yielding hybrid rice in China, we introduced the aromatic rice MR365, an improved Indian cultivar, from IRRI in 1984 and began to transfer its aroma and good quality characters into the existing maintainer lines. In the meantime, the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of aroma for increasing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was also conducted.It was foun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aroma in MR 365 and its derivatives was controlled by one pair of recessive major genes based on the KOH-soaking method. There existed disparity in aroma degree among different grains of F2 generation, and different aromatic CMS lines derived from the same aromatic donor had also a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aroma, which implies that, besides the major genes, aroma may also be affected by the genetic backgrounds or minor genes.Xiangxiang 2A, developed from the cross of V20A//V20B/MR365, is the first aromatic CMS line bred in China. It is not only aromatic but also has good grain quality and combining ability. Using it as female parent, Xiangyou 63 (Xiangxiang 2A / Minghui 63), the first quasi-aromatic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in China, was developed, and released to farmers in 1995. Xiangyou 63 is characteristic of quasi-aromatic or partially aromatic (because only a portion of or not all grains are aromatic), good grain quality, high-yielding ability, good blast resistance and wide adaptability.  相似文献   

16.
施氮对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汕优 63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施纯氮量( 0 kg/hm2、150.0 kg/hm2、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对扬两优 6号产量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扬两优6号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以施纯氮225.0 kg/hm2处理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扬两优6号的籽粒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益均高于汕优 63.  相似文献   

17.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与栽培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阐述了免耕水稻的发展现状、氮素利用和栽培调控方面的有关问题,探讨了免耕水稻栽培调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现已育成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种植产量达到12t.hm2,表现出根系旺盛、分蘖力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以及前期能早发和后期抗早衰的潜在高产优势。有关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超级杂交稻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是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产量稳定性、产量形成机理、适宜种植区域,群体诊断指标、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关键栽培的技术等,对于建立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中蕴含着大量抗生物胁迫和耐非生物胁迫的基因,是栽培稻品种进一步改良的天然遗传种质资源库。对野生稻中抗虫、抗病、抗逆、高产等优良基因的发掘及定位作了概述,并对野生稻优异基因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