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原始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很少见到红松幼树,而云杉(Picea)和冷杉(Abes)林内则发现许多红松幼苗,对此现象长期以来很难解释。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证实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是红松种子重要传播者。该文还对星鸦生活规律和对红松种子传播途径进行了较长期的研究,揭示了云冷杉林内红松更新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梁振玲  戎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31-4432,4435
[目的]揭示松鼠贮食时对红松松塔的选择特征。[方法]通过样线调查的方法收集松鼠贮食时丢弃的松塔核,测量其长宽数据。根据已经建立的松塔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无论在哪个贮食阶段,松鼠都倾向于选择较大的松塔贮藏,且将最大的松塔贮藏在距离母树林150~300 m的范围内。[结论]松鼠选择较大的松塔贮藏以降低贮藏能耗,获得最大的能量收益。  相似文献   

3.
凉水自然保护区普通鳾贮食红松种子行为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 10月,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对普通鳾(Sittaeuropaea)贮食红松 (Pinuskoraiensis)种子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普通鳾的贮食行为谱由搬运行为、确定贮食点行为和贮藏行为组成,完成一次贮食行为的时间为(15. 3±3. 1)s,每个贮食点内的种子数均为 1粒,贮食点平均深度为(1. 4±0. 5)cm。贮食微生境主要包括活立木、枯立木、倒木和倾斜地面。  相似文献   

4.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不仅可以使种子逃避被其他捕食者捕食,避开在母株周围的存活竞争,而且得到传播的植物种子可能会建成幼苗,扩大植物种群的分布,实现植物群落的更新。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不仅受其自身形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也与种子的形态特征和同域分布的其他动物类群的取食竞争密切相关。啮齿动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为贮食传播,其对植物种子的贮藏分为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其中分散贮藏对植物种子传播距离远、种子萌发或幼苗建成率高,是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啮齿动物对种子的传播作用还能促进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主要文献,并结合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啮齿动物在植物种子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几种常用的种子追踪研究方法,以期为同类试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食物源隐蔽度对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影响,试验在牡丹江市三道林场农林生态区,采用标签标记法追踪调查释放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种种子,分析不同隐蔽度条件下种子命运和搬运距离的差异。结果表明,啮齿动物对3种种子消耗率均超过92.00%,但不同种子的命运表现出较大差异。红松(37.98%)和蒙古栎(38.63%)种子被取食的比例高于毛榛(22.44%),而毛榛(76.28%)种子扩散的比例高于红松(61.42%)和蒙古栎(53.93%)。不同隐蔽度条件下,种子命运存在显著差异,原地取食种子在隐蔽度低处(7.56%)显著小于隐蔽度高处(15.69%);而搬运后取食种子比例恰好相反,隐蔽度低处(26.85%)显著高于隐蔽度高处(15.92%);搬运后取食的距离隐蔽度低处(3.36 m)也显著大于隐蔽度高处(0.79 m)。说明食物源的隐蔽度是影响啮齿动物贮藏策略的重要因素,啮齿动物更倾向于在隐蔽度高的地点取食,或将食物搬离隐蔽度低的地点后取食或贮藏。  相似文献   

6.
脱落酸和酚酸在红松种子休眠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等分离、技术技术,研究了红松种子各部位中脱落酸和生长素以及外种皮酚酸含量在室温干藏、低温层积及10%H2O2消毒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松种子各部位高含量的脱落酸在种子休眠中起着抑制萌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现有14万公顷红松人工林,其中有2-33万公顷进入结种期。平均每公顷定植750株。人工林红松结实大小年不明显,每年都有结实的,平均每年结实率30%以上,即每年每公顷平均结实240株以上。每株结种0.5千克~5千克,每公顷产种量240千克,每千克按市场平均价格10元计算,每公顷产种效益为2400元,效益非常可观。因此,保护红松林,开发红松种子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确保红松种子的丰产和丰收,关键是虫害的防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8.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种子在何种条件下贮藏,能保存较高的生活力?红松种子属于有机体深休眠类型,检查生活力必须用生物化学方法,《国际种子检验规程》中规定用四唑染色法与我国历史上沿用的靛兰染色法结果有何异同?四唑染色所需的溶液浓度及温度与染色时间的关系等都是生产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于1973年秋在我院凉水林场收购新采集的红松种子做为试验材料、冬季运至我院,1974年5月分装贮藏,进行下列研究。  相似文献   

9.
电导率法测定红松种子活力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择生活力分别为92.6%和85.0%的两批活力不同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at Zucc)种子,进行四种处理的电导率试验:(1)休眠干种子的种胚;(2)浸水吸涨的休眠种子各部位;(3)经15—20℃混沙催芽二个月种子的胚;(4)人工老化处理1天、2天、4天的吸涨休眠种子种胚。试验结果表明,干种子胚的电导率与种子活力成负相关,而吸涨种子种胚,经催芽处理的种胚及人工老化处理吸涨休眠种子的种胚的电导率与种子活力成正相关。电导率法评价红松种子活力与其是否解除休眠无关。干种子胚电导率法评价红松种子的活力简单、快速、可靠,建议在种苗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红松种子具有广泛的用途:红松种子含油率为25%,种仁含油率在70%以上松子为食用干果,松子油为食用和工业用油料。近几年,随着红松种子市场的13趋繁荣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林区许多职工及周边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大实惠,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造林地上直接栽植红松嫁接苗是建立红松高产种子林最快速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红松大青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25a跟踪观测,红松-大青杨混交可解决红松大径材培育期长、收益迟的问题;红松-水曲柳混交,由于它们生长速度相当,又能相互利用,所以它们是比较理想的长期混交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0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42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中进行了生物量碳密度的测定,结果说明,3种林分类型属蒙古栎红松混交林碳密度最大,为95.24 t·hm-2,超过红松人工纯林13.10%,与桦树红松林持平,同时也做了不同林龄生物量碳密度的比较,属42年生生物量最多,超过20年生的170.13%~276.71%,充分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林龄的林分,是影响生物量碳密度的主要因子。在各组分的生物量(组织器官)碳密度差异显著,属树干生物量碳密度最多,约占碳密度总量的48.76%~62.34%,其次为根生物量碳密度也比较多,以各组分生物量碳密度大小排序为树干、根、叶、枝、果。  相似文献   

13.
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林分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诱导措施,已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该林分结构合理,各树种生态位适宜,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它对于目前保护和合理经营现有的天然次生林资源,保证阔叶木材的持续供给,加速次生要的演替进程,恢复阔叶红松林生物群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观测及临时调查资料,分析了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的结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经过20多年生长,已初步形成以红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群落垂直层次明显,径级结构合理。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中都好于红松纯林,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向多元化发展。人工诱导措施是天然次生林恢复针阔混交林的重要途径,通过种间关系的调整及抚育间伐技术等人工调控技术诱导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红松烂皮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对辽宁东部山区人工营造的白桦-红松和色赤杨-红松混交林,应用解析木法分析红松与阔叶树的直径、树高生长动态、径级分布及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在1~8年生时,红松与阔叶树占据各自营养空间,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同时充分发挥了阔叶伴生树种的辅佐功能,明显地改善了红松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促进混交林中红松的直径、树高生长,种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8~12年生间,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处于竞争初期,此时混交林中红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开始下降,在12年生后,种间关系矛盾日趋加剧并进入竞争盛期,在竞争中,阔叶树生长迅速,红松生长受到明显压抑,行状混交林在无人为调控措施下,红松将逐渐枯死而形成阔叶纯林。据此认为在人工阔叶红松林培育过程中,必须适时采取疏伐等措施调整阔叶树的比例,缓解种间关系,以充分发挥混交林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17.
福建(建瓯)赤皮青冈种子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建瓯市选择赤皮青冈林内、林缘及赤皮青冈与毛竹混交林3种生境进行赤皮青冈种子雨收集.结果表明:(1)赤皮青冈种子雨从10月下旬开始持续至11月下旬,历时34d;(2)赤皮青冈林缘种子雨密度和强度均最大,分别达82.6粒·m-2和2.43粒·m-2·d-1,赤皮青冈与毛竹混交林中的健康型种子数比例最高(占总种子数的...  相似文献   

18.
对防火期长白山林区主要可燃物类型细根载量和潜在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防火期内,距地表10cm的细根载量以岳桦林最大,其次是云冷杉林及包含云冷杉的混交林,白桦林、落叶松林和阔叶红松林细根载量较低;经过一个冬天,细根载量都在下降。云冷杉林及包含云冷杉的混交林秋季防火期发生地下火的可能性比较大,落叶松林发生地下火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春季防火期距地表10cm细根潜在能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火力楠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和养分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的总生物量为216.41t/hm^2,枝和叶所占比例分别高出纯林3.2%和2.5%;纯林中马尾松的干生物量基本上为金字塔形,枯枝生物量所占比例为1.75%,而混交林中为4.20%。混交林马尾松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20cm和60cm以下的土层中,细根量则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纯林中马尾松的粗根生物量和细根都主要分布在40cm以下的土层中。不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营养元素在树干中的含量最小,在叶中的含量最大(N除外)。火力楠叶中的养分含量大于马尾松,而在根系中P、K、Ca和Mg的含量则为马尾松大于火力楠。N的含量随着马尾松和火力楠根系直径的增大而减小;P、Ca和Mg在马尾松细根中的含量最小,而纯林中则在粗根中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4块标准地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色木槭(Acer mono)等4个主要树种448棵幼树的连年树高生长量数据,从5个备选模型中分别为4个树种选择最优树高生长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采用R语言对4个树种分别构建了样地水平和样木水平的幼树树高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并进行独立检验。结果表明:4个树种幼树树高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总体趋势较为明显,在幼树阶段其树高的年增长量差别不大。柯列尔方程或幂函数能较好地拟合4个树种幼树的树高生长过程。将柯列尔方程作为最优基础模型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以及对数似然值(LL)得出结果,样木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优于样地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与基础模型相比,4个树种样木水平混合模型的调整后确定系数(Radj2)提高4.16%~20.31%(平均11.13%);均方根误差(RM,S,E)降幅较大,为83.92%~89.66%(平均86.32%)。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基础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减小6.8~13.4 cm,平均减小9.78 cm;平均预测误差百分比(MP,S,E)降幅较大,为14.4%~49.5%(平均30.85%)。说明样木水平混合模型既能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又能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证明了树高生长的差异主要源于随机效应(即幼树个体差异)。本研究所构建的幼树树高生长模型可以为阔叶红松林的生长模拟和森林演替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