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对甘蔗不同芽位腋芽内的内源激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芽位间,内源激素呈有规律变化。IAA呈“U”型曲线变化,CTK、GA1+3含量随芽位不降而降低,ABA含量则随芽位下降而升高。芽位间各内源激素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甘蔗腋芽培养苗假植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腋芽培养假植成活率较低,是目前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加速甘蔗种苗繁殖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别从壮苗炼苗、一级苗假植、二级苗假植及大田移栽等环节阐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甘蔗腋芽培养苗假植管理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5.
6.
甘蔗腋芽苗大田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蔗糖》1998,(1):25-26
甘蔗腋芽苗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依托,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以工厂化生产方式繁殖的甘蔗幼苗。与传统的甘蔗良种繁殖方法相比,甘蔗腋芽苗繁殖技术有如下优点:①繁殖速度快,一般一个甘蔗芽一年可繁殖生产10万株左右甘蔗苗,能使新育成的或新引进的、种源稀少的甘蔗良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从而充分发挥良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甘蔗腋芽苗无病健康,可减少病虫害的传播蔓延;③生产数量相等的种苗所占用空问及土地面积少,且不受季节的限制,全年都可生产。  相似文献   

7.
活性碳对甘蔗腋芽诱导及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从本所1993年甘蔗杂交组合中选取10个组合,对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初步研究及其遗传参数的估算,经方差分析表明株高,茎径、锤度,丛有效茎数等四个经济性状匀达显著以上水平,而遗传参数的估算,表明在适当选择上,对实生苗的选择应侧重于茎径和株高,可以获得较大的预期遗传进展,同时兼顾锤度,对丛有铲茎数的选择强度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甘蔗自交F1群体性状遗传特点,对6个甘蔗自交F1群体进行方差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株高、茎径、单茎重、丛有效茎、丛重、锤度和锤重7个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系数为7.70%~62.72%,其中锤重变异系数最大,锤度变异系数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间丛有效茎、丛重和锤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显示出丛有效茎、丛重和锤重在F1群体中表现出强烈的分离和重组现象。7个性状间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大部分性状间还显示出极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为甘蔗重组自交系的建立及亲本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甘蔗优良品系腋芽快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甘蔗腋芽培养,研究了4个甘蔗优良品系的腋芽培养特性.结果表明,第二芽、第三芽为甘蔗腋芽培养的较佳芽位;4个甘蔗优良品系在丛芽的诱导、增殖、生根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外植体、培养基、生产工艺、试管苗素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开展甘蔗腑芽体培养快速繁殖主要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开展甘蔗组培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外植体、培养基、生产工艺、试管苗素质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主要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997—1998、1998—1999及1999—2000年度在位于印度安德拉邦尼扎马巴德县Rudrur的甘蔗水稻研究所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在甘蔗成型期土壤缺水的情况下,甘蔗无性系93R98的表现,对照品种是易受土壤缺水危害的Co8014结果表明,在甘蔗成型期土壤缺水的情况下,93R98的甘蔗产量(102.59吨/公顷)和含糖分(19.0%)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Co8014,有效茎数、茎长、茎节数、茎径及单茎重都高于Co8014,耐早效率(88.31%)也明显高于Co8014。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对4个甘蔗新品种二年新宿试验表明:闽糖87/910增产显著,增产和增糖在30%以上,只是蔗糖份有些地方还不稳定,应继续加强区试和示范。闽糖86/2121增产达极显著,增产增糖都在40%左右,且蔗糖分略高于对照种闽糖70/611,蔗糖分较稳定,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扩大区试和示范,争取早日通过鉴定。闽糖88/101增产增糖在20%左右,蔗糖份稳定,与当家种闽糖70/611相仿,97年进入区试。闽糖  相似文献   

19.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变异及其表现(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组织培养,于1984一1988年间,在9个品种(14次)中离体筛选到雄性不育突变件48个,其中发生在R1代的20个,R2代的28个。根据花粉败育之特点,可将这些突变体分为无花粉型及花粉败育型。发现起源于IR54的一体细胞无性系“54257”,在其R2代分离出雄性不育突变体,继之对它以各种品种进行测交,其杂种一代有的组合表现育性恢复,有的组合仍保持雄性不育。由此确证它属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就其恢保关系考察,初步认为其细胞质性质与野败型(WA型)类似。这是由体细胞无性变异产生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