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草栽培对刺梨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仰州  刘英  何季  刘晓  徐海  郭颖 《北方园艺》2018,(6):96-101
采用间作黑麦草、自然生草和清耕3种方式对刺梨园进行地表管理,研究了不同地表管理方式对刺梨园0~40cm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生草栽培可以调节土壤pH,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间作黑麦草较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氮含量(P0.05),自然生草较间作黑麦草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钾含量(P0.05)。与清耕相比,2种生草方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P0.05)。与清耕相比,生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并且间作黑麦草对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作用大于自然生草。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氮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2种生草栽培均可以改善刺梨园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果园土壤管理的方式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园土壤管理常见的方式有清耕法、生草法、覆盖法和免耕法等。传统的果园土壤管理方式大多为清耕法,近些年随着塑料薄膜、除草剂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部分地区也开始采用免耕法、覆盖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外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果园生草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和我国近邻日本的果树生产中的运用相当广泛,  相似文献   

3.
李敏燕 《河北果树》2009,(4):11-11,14
1 土肥水管理 1.1土壤管理 提倡免耕制、果园生草制和覆盖制。北方地区春旱严重,果树前期生长较弱,覆盖制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稳定,减少地面水分散失,从而缓解缺水矛盾。生草和免耕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尤其是钾含量,从而提高果实含糖量和着色指数。  相似文献   

4.
李科  韩萍 《北方园艺》2016,(20):178-182
为研究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选择庆阳市不同区域生草覆盖、黑膜覆盖和清耕(对照)3种管理方式,对90个苹果园土壤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和黑膜覆盖0~30、30~6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清耕(对照),提高了果园土壤的基础肥力,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生草覆盖对增加土壤养分更为显著,在苹果园管理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盆栽2年生纽荷尔脐橙为试材,研究了清耕、自然生草和间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种绿肥和自然生草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但生草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低于清耕处理。间种绿肥和自然生草处理的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清耕处理。柑橘生育期内,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占90%以上,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间种绿肥使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多,生草则明显提高土壤中真菌数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山地李园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浙江省云和县山地中晚熟李园连续3年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地李园生草区比清耕区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7.40%,土壤表层温度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增幅较大;与清耕区相比,生草栽培显著提高了中晚熟李果实品质和单株产量,贵阳李和皇家宝石李单株产量分别比清耕区增加21.65%、19.88%。生草栽培适宜在浙西南地区中晚熟山地李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草对梨园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冀中生草4 a和生草8 a梨园,在0~80 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腐殖质含量,研究生草对梨园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梨园微生物以细菌为主,与清耕相比较,生草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细菌数量,且随着生草年限增加,效果显著,生草8 a可以显著提高0~30 cm土层细菌、0~50 cm土层真菌和0~20 cm土层放线菌数量;生草8 a 0~10 cm土层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生草可以显著提高0~10 cm土层胡敏酸含量,且随着生草年限增加,胡敏酸含量升高,生草8 a 0~20 cm土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显著高于清耕,土壤稳定性好。【结论】长期生草可以有效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腐殖酸含量,使土壤腐殖质品质朝好的方向转化,有利于梨园土壤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付学琴  刘琚珥  黄文新 《园艺学报》2015,42(8):1551-1558
以自然生草2、4和8年的南丰蜜橘园为对象,研究了自然生草和清耕条件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以及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南丰蜜橘园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占90%以上。与清耕相比,自然生草总体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自然生草除使土壤磷酸单脂酶活性降低外,总体使土壤酶活性提高。自然生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生草8年比对照增加了196.4%、56.53%、66.67%和77.08%。自然生草2年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生草8年反而比对照增加了25.98%、3.1%和90.57%。自然生草能明显提高南丰蜜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年限自然生草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之间均存在相关性。自然生草能有效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肥力,提升果实鲜食品质。  相似文献   

9.
果园生草的作用:1果园生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解决果园内连年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问题。据报道,生草翻压5年后,5~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由清耕条件下0.8%提高到1.5%。2果园生草能调节地温,土壤温度昼夜变化或季节变化幅度减小,有利于果树的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春季提高地温,使根系活动较清耕园提早  相似文献   

10.
马磊 《山西果树》2012,(5):52-53
庄浪县苹果园,大多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水土流失较重,不利于苹果生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果园有机肥不足、地面蒸发量大、养分留失多、土壤管理费工等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县对大多苹果园的土壤地面管理改传统的清耕制为非清耕制,其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生草。除树盘外,在果树行间播种禾本科、豆科等草种,这种土壤管理方法叫生草法,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果园采用。生草后,土壤不进行耕翻,可覆盖土壤,减少土壤冲刷,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保持良好的团粒结构。果园采用生草法管理,一年内可割草4~6次,每次667m2施氮肥5~,并酌情灌水,可解决与果树争水、争肥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生草栽培对龙眼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优选出南方龙眼果园适宜的生草品种,在‘四季蜜’龙眼果园分别在行间套种假地豆、白花三叶草、鼠茅草、阔叶丰花草和自然生草,幵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套种不同草种对龙眼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行间生草能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pH值;生草刜期,各生草处理0~15 cm土层土壤中全氮、全磷含量下降,钙、镁含量上升,15~30cm土层中的全氮含量上升,生草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下降;生草栽培总体来看能够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各生草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清耕;各生草处理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氨肽酶和磷酸二脂酶活性高于清耕,阔叶丰花草处理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磷酸二脂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草种,鼠茅草处理土壤中氨肽酶含量最高。龙眼果园生草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提高碳、氮含量和磷循环相兲酶活性,改良土壤环境,生草栽培刜期消耗土壤中矿物质元素,在生长刜期要及时给肥。综合各生草草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白花三叶草为佳,适宜在南方龙眼果园推广。  相似文献   

12.
果园土壤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增进地力 ,使果树的根系充分扩展 ,最大限度吸收水分和养分 ,以满足树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但不同的管理方法 ,其效果不同 ,产量各异。现将我们试验的生草法、清耕覆盖作物法、免耕法三种管理方法及对肥力和产量影响总结介绍如下。1 果园不同土壤管理法1.1 生草法 生草法即是在果园行间种草 ,这种土壤管理的主要优点 :1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果园种草 ,可增加园内有机物。草根生长期 ,由于生长压力及吸收水分 ,使根系周围的土壤收缩 ,以及根毛与土壤结合作用和根死亡后生成腐殖质等原因 ,而促使团粒结构形成。 2…  相似文献   

13.
惠竹梅  李华  龙妍  张瑾  庞学良 《园艺学报》2010,37(9):1395-1402
在酿酒葡萄生产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相比,行间生草总体使葡萄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其中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升高幅度较大,平均升高幅度分别为223.4%和83.4%,细菌数量平均升高68.1%,放线菌数量升高的幅度最小。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较高羊茅处理增加的幅度大,除放线菌外,均与清耕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行间生草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全P、速效P含量降低;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使土壤全N、碱解N、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高羊茅处理使其降低。除速效P外,其余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纤维素分解菌是影响土壤有机质最重要的微生物因子,放线菌是影响土壤N、P、K最重要的微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14.
渭北苹果园生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果园土壤管理以清耕、裸露、中耕为主要手段,长期清耕会导致果园地力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进而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根据近年来渭北苹果园生草试验结果看,果园生草对于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小气候、促进树体生长、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李园套种白三叶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园套种白三叶草试验结果表明:生草园冬季10cm处土壤不上冻,清耕园则冻结;生草园土壤含水量比清耕园土壤含水量高8.2%~28.8%;生草园比清耕园的新梢长度和粗度分别高33.3%和43.8%,百叶鲜重高13%,平均单果重19.9%,平均株产高18.9%。  相似文献   

16.
土壤是果树生长的基础,也是果树矿质元素与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果园土壤管理的模式主要为清耕法、覆盖法、免耕法及生草法。主要从果园生草对土壤的影响、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对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果园生草制土壤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虽然果园生草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如果能针对不同的果园选择合适的生草品种,进行合理的种植,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品种的果树进行专项研究,确定最佳生草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果实品质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果园生草的广泛推广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为改良南疆果园土壤和推广果园生草制提供理论基础,以阿拉尔垦区清耕枣园为对照,选用早熟禾(Poa annua L.)和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2种牧草进行试验,比较分析了各处理枣树行间土壤水分与盐分含量变化,以探讨生草栽培对枣园土壤水分与盐分时空格局及其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能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0~4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比清耕处理提高38.09%,在抑蒸保墒方面三叶草优于早熟禾;生草栽培能明显影响土壤盐分迁移过程,降低耕层盐分含量和抑制盐分表聚,0~40 cm土壤含盐量平均比清耕处理降低28.56%,在抑盐降盐方面早熟禾优于三叶草;生草栽培能降盐保墒、改善枣园土壤环境,促进果树根系发育和生长。  相似文献   

18.
以蜜桃树为试材,通过桃园行间自然生草和清耕对比试验,分别采集0~15 cm、 15~30 cm和30~45 cm的混合土样,研究了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和盐度变化情况,探讨行间生草对桃园土壤肥力、酸碱度和盐度的差异.相比于清耕对照,行间自然生草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在3...  相似文献   

19.
自然生草对果园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年的自然生草与清耕的对比试验表明,自然生草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 g/kg,土壤容重降低0.3 g/cm3,土壤EC值降低0.3 ds/m,每平方米耕层土壤蚯蚓为12条。显著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以阿拉尔垦区枣园间作三叶草、剪股颖、黑麦草和百脉根的密植园为研究对象,清耕枣园作为对照,研究生草栽培对枣园微域环境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枣园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枣园间作牧草后微域环境发生变化,4种生草枣园近地层7月日均空气温度较清耕枣园分别降低1.34、1.01、0.64、1.26℃;日均空气相对湿度同比清耕枣园分别提高15.04%、8.66%、7.36%、7.39%;日均土壤温度分别较清耕枣园土壤温度低3.46、2.22、1.76、1.60℃。土壤理化性状也发生变化,生草能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三叶草枣园土壤容重降低效果最明显,为1.44g/cm3;枣园生草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同比清耕枣园分别提高了1.65、0.65、0.10、1.51g/kg;土壤全氮含量均值比清耕枣园增加1.03、0.32、0.41、0.80g/kg;土壤全磷略有降低,但随着土层增加略有上升趋势;土壤全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综上,说明生草枣园能改善园内的微域环境及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