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麦喷施烯效唑和麦壮灵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大麦株高,减少大麦倒伏,增加产量,在大麦拔节期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和麦壮灵。结果表明.大麦拔节期喷施烯效唑30mg/L、40mg/L、50mg/L、60mg/L,大麦株高分别降低1.6cm、2.7cm、5.3cm、7.7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9.5%、12.7%、12.7%、15%;穗实粒数增加1~1.3粒,千粒重分别增加2.3g、1.2g、1g、0.7g;产量分别增长20.3%、16.8%、15.2%、13.3%。喷施麦壮灵300ml/hm^2、375ml/hm^2,450ml/hm^2、525ml/hm^2,大麦株高分别降低4.2cm、4.9cm、5.6cm、7.1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15%、15.4%、15.4%、21.8%;穗实粒数减少1.1~1.4粒;千粒重分别增0.7g、0g、0g、-0.2g;产量分别增长16.1%、7%、0.6%、-4.7%。生产上可采用拔节期喷施烯效唑40mg/L或麦壮灵375ml/hm^2降低株高,减轻倒伏,增加产量,改善大麦品质。  相似文献   

2.
选长武112品种播种前分别用九隆升、麦业丰和拌种剂拌种,结果表明:九隆升和拌种剂拌种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以九隆升效果最为明显,可以使小麦次生根增加0.4条/株,分蘖增加1.1个/株,成穗数增加28.0×104/hm2,穗粒数增加0.3粒/穗,单产增加702.9kg/hm2,增产幅度达11.6%。  相似文献   

3.
运城地区地膜小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3年研究资料表明,小麦地膜覆盖,发挥了以节水效应为主导的增温效应、光能效应和促根效应,因而植株表现为生理功能增强,生育进程加快,灌浆速度提高,粒重增加,穗粒数增多,根系扩大,根际土壤微生物增多。采用覆膜穴播的方式,在旱地,较对照增产小麦856.5kg/hm2,增产率为21.1%,小麦耗水量0.926mm/kg,较对照减少16.7%;在水地,较传统对照增产小麦342-417kg/hm2,增产率为7.7%-11.1%。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大穗型(450万穗/hm2左右)、中间型(525—600万穗/hm2)、多穗型(675万穗/hm2左右)品种为研究对象,依据三种类型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适宜鲁西南种植且大面积实现9750kg/hm2超高产水平的冬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以济麦22、泰山23为代表的多穗型品种为首选。试验系统分析了三种类型小麦群体的动态变化特点,总结出鲁西南多穗型品种9750kg/hm2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即每公顷成穗720万,起身期分蘖成穗率45%,穗粒数40粒,千粒重38g,最高叶面积系数为8.6,高效叶面积率75%,有效叶面积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5.
1经济技术指标 1.1产量指标 小麦产量480-500kg/667m^2。 1.2产量结构 收获穗数36-37万穗/667m^2,穗粒数32-34粒,干粒重42-45g。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元相关、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了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提出山西中部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要素组成。小麦生产要达到 6 0 0 0kg/hm2 以上的高产水平 ,其产量要素的组成必须按照基本苗 375万~ 4 50万株 /hm2 ,穗数 6 70万~ 750万穗 /hm2 ,穗粒数 2 5~ 2 8粒 ,千粒重 35~ 4 5g的指标进行鉴定和选育 ;小麦产量在 4 50 0~ 6 0 0 0kg/hm2 水平上 ,有多种增产途径 ,但都不能显著增加或减少某一因素 ,以保证足够的穗数为基础 ,稳定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条件下郑麦7698产量形成特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推广,采用大田攻关和小区试验相结合,探讨郑麦7698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条件下,郑麦7698籽粒灌浆期长,粒重增加快,每日每千粒增重平均达2.1g;郑麦7698叶片上挺,透光性好,上三叶功能期长;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叶面积系数达7.63,上三叶叶面积系数为5.01,旗叶叶面积系数1.69;小麦籽粒灌浆所需要的干物质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水平产物;郑麦7698产量水平〉10500kg/hm。时,其产量结构为穗数648万/hm。,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7.2g;产量为9750~10485kg/hm^2。时,其产量结构为穗数588万/hm。,穗粒数38.1粒,千粒重46.6g。  相似文献   

8.
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5~1996年试验结果表明,SC2053是一种高效小麦化学杀雄剂,可诱导相对雄性不育率达97.5%~100%。不同品种对SC2053的敏感程度不同。SC2053的最佳喷药期为小麦幼穗发育长度为0.5~1.2cm时,最佳用药剂量为0.5~0.7kg/hm2。SC2053可降低株高5cm左右,但对雌蕊等其他性状无明显副作用。在父母本行比为3:6时,相对异交结实率可达53.5%~67.8%,制种产量为1747.5~2049.0kg/hm2。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啤饲大麦株高,减少大麦倒伏,增加产量,用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拌种和喷施麦壮灵处理啤饲大麦。结果表明,每千克种子用20mg、30mg、40mg、50mg烯效唑拌种,大麦株高分别降低4.4cm、5.2cm、5.9cm、6cm,达极显著水平;穗节间分别缩短1.2cm、2.2cm、3cm、3.7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18.3个百分点、23.3个百分点、23.3个百分点、283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6.72%、7.23%、12.94%、21.51%。大麦抽穗前每公顷喷施麦壮灵300ml、375ml、450ml、575ml,大麦株高分别降低6.3cm、6.6cm、11cm、14cm,达极显著水平;穗节间分别缩短3.9cm、4.1cm、5.1cm、6.7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25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40.7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17.14%、10.42%、1.18%、0.84%。生产上可采用抽穗前每公顷喷施麦壮灵375ml或每千克种子用50mg烯效唑拌种来降低大麦株高,减轻倒伏,增加产量;也可采用抽穗前喷施麦壮灵525ml/hm。,以大幅降低株高,减轻倒伏。  相似文献   

10.
揭示现实管理条件下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高产(7 500~9 000 kg/hm2)、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结构特征,可以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及超高产提供栽培技术调控理论数据支持。在2014~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同时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南部(邢台、邯郸)、中部(石家庄)和北部(保定),选择当地单产超过7 500 kg/hm2、9 000 kg/hm2的高产超高产典型地块,进行冬小麦群个体发育动态、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指标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要实现单产9 000 kg/hm2以上,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80万~79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5 g;实现单产8 250~9 00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1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3 g;实现单产7 500~8 25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685万~695万穗/hm2、穗粒数31~32粒、千粒重41~44 g。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不同穗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以新冬22号和新冬4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对5种施氮量(折纯,0、150、300、450、60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处理下2种冬小麦不同穗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穗部粒重具有近中优势,快增期与缓增期籽粒灌浆参数易受施氮量影响的穗位存在品种间差异。新冬22号和新冬43号的最优施氮量分别为450 kg·hm-2和300 kg·hm-2,该施氮量能有效提高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千粒重的增重速度,增加上、中、下3个穗位籽粒的粒重,并延长灌浆持续天数,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夏谷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冀谷19和沧谷4号为试验材料,采取分3次施用氮肥〔m(基肥)∶m(拔节肥)∶m(孕穗肥)=4∶3∶3〕的施肥方法,研究了施氮量0(CK)、75、150、225和300 kg/hm^2处理对不同夏谷品种群体结构、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够显著改善谷子的产量性状、明显提高籽粒产量,在施氮量75~300 kg/hm^2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沧谷4号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不同施氮水平各项指标值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所有指标值均达到最高;而冀谷19的各项指标值均一直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重差异不显著,施氮量为225~300 kg/hm^2时籽粒产量较高且显著〉其他施肥处理。灌浆后期沧谷4号的光合产物生产能力和茎叶中营养物质向穗部运转的能力均较强,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各项指标值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冀谷19。在生产上,沧谷4号施肥应采取重施底肥、早追肥的措施,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冀谷19施肥应采取底肥、中期追肥和灌浆期追肥并重的措施,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化肥减施对滴灌冬小麦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最佳的减肥模式,为滴灌冬小麦化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施肥(N240 P105 K37.5)和空白处理(N0 P0 K0)为对照,设置4个减肥处理,测定滴灌冬小麦的产量及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和肥料利用率.[结果]与常规种植相比,4个减肥处...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157是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85(加)1-3作母本,平凉41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系抹高75.9~91.2cm,穗长7.5cm,千粒重48.8g,容重786.1g/L,籽粒含粗蛋白109.2g/kg、赖氨酸3.1g/kg、湿面筋(14%水分基)180.7 g/kg、粗淀粉68.1 g/kg;抗冻、抗旱性好,高抗条锈病,耐瘠性好,适应性广.在2002-2004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4 303.95 kg/hm2,较统一对照品种西峰20号增产8.17%.适宜在陇东地区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丘陵干旱山区及周边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亩产700kg超高产麦田连续多年多点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得出了在青岛市气象和生产条件下,实现亩产700kg超高产栽培的土壤肥力指标为有机质1.4%以上,碱解氮90mg/kg以上,速效磷35mg/kg以上,速效钾100mg/kg以上;施肥指标为有机肥3000kg/667m2,纯N 20kg/667m2,P2O510kg/667m2,K2O 10kg/667m2左右。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为穗数54.2万/667m2,穗粒数35.7粒,千粒重43g;群体动态指标为基本苗13.8×104/667m2,冬前总茎数75.1×104/667m2,春季最大分蘖107.5×104/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沼肥不同用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条件下用沼肥作基肥,通过6个不同施用量观测其对小麦不同时期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肥,能有效地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l)、光合速率(Pn)、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在22500 kg/hm2施肥水平下,小区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最高;在30000 kg/hm2施肥水平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拔节期叶绿素含量最高。在37500 kg/hm2施肥水平下的株高、穗下节长、穗粒数明显高于对照;基肥施用沼肥的各处理小麦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2.4%~26.14%,沼肥施用量在0~30000 kg/hm2范围内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速率、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过量的施用沼肥会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降低光合速率。沼肥在麦田作基肥的最佳施肥量应在22500~300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秋闲期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是适宜四川旱地冬小麦的减氮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继魁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766-5768
[目的]筛选适宜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为乐业中稻生态条件下Q优6号高产及增收节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级稻Q优6号为研究材料,设2个施纯氮量150、225kg(N)/hm^2和4个栽培密度24万、30万、36万、427)万蔸/hm^2。[结果]Q4L6号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其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在施氮量为225kg/hm^2、栽培密度为36万蔸/hm^2时,有利于Q优6号的增产。[结论]较高的施氮量和362万蔸/hm^2左右栽培密度有利于Q优6号在乐业中稻区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水分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播种后立即覆盖秸秆有明显的保墒、蓄水作用,秸秆覆盖后苗期、拔节期、收获后土壤0~40 cm耕层的水分含量分别比露地提高1.6~13.3、7.8~32.8、4.1~8.6 g/kg;折合产量比露地增产12.47%~29.63%,以覆盖秸秆6 000 kg/hm2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折合产量2 459.04 kg/hm2,比对照增产29.63%.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新品种静麦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静麦2号是静宁县种子管理站从引进的冬小麦品系84—212分离群体中选择的优良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2000—2003年在平凉市川区组冬小麦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5121.00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6增产2.65%。该品种株高90-100cm、穗长6.5~7.0cm、千粒重43-48g、容重814.5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47%,湿面筋35.0%,沉降值37.2mL,吸水率63.9%,面团形成时间3.7min,面团稳定时间3.0min,最大抗延阻力151E.U,拉伸面积34cm^2。苗期对条锈混合菌感染为0,成株期对洛13Ⅱ、条中29号、水3、水14和条中32号表现中抗。适宜在甘肃省静宁县以及庄浪县、通渭县、陇西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隆德县等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