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运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的基本程序,育种效果和今后展望,为培养抗赤霉病的丰产品种指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3.
4.
198 4年以来 ,承接了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中的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任务 ,对来自全国 10个麦区 12 6 4 8份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 ,至今仍未发现免疫的小麦材料。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强 ,全国R级小麦材料均分布在这些赤霉病频繁流行的麦区 :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北部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弱 :北部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及新疆冬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最差。我国现有小麦材料的抗病性与丰产性仍存在较大矛盾 ,至今仍缺乏可应用于生产的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对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尚未取得较大突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提出在病区建立小麦抗赤霉病穿梭育种开放试验基地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育种成果福建省自七十年代初期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以来,育成了一批抗赤霉病的品种(系)。其中有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先后育成福红壳13、福红壳19、福繁76、福凡916等,福凡76曾在福安有小面积推广,并提供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作为抗赤霉病品系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交流;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育成的闽抗76、闽抗115、闽抗130等;南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建选4号、7705、77175等,曾在山区局部推广种植;宁德地区农科所育成的矮和尚、宁76—6524等。其中矮和尚表现中矮杆,早中熟,中抗赤霉病,适于闽东地区种植,亩产75~10kg,1989… 相似文献
6.
7.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金麦12的选育刘思衡(福建农学院农学系)赤霉病是七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小麦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丰产性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省小麦生产形势的变化和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特点,调整了...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CibberellaZeae(schw)Petch]是世界范围的一种病害,我国的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东北的部分麦区为流行区、并有蔓延和发展趋势。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全国每年要损失成亿公斤的小麦。近几年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研究探索,对赤霉病的病菌生理,发生规律和...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是抗赤霉病遗传育种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育种工作的成效。目前鉴定小麦抗赤霉病的方法有三大类:即人工接种鉴定法,田间自然鉴定法及生理生化鉴定法,本文对这三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并就存在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论述了我国小麦品种抗赤霉病鉴定所采用的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着重分析了抗扩展性鉴定中应用相对抗病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丰抗结合原则下根据不同要求制订小麦抗赤霉病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2.
油菜细胞诱变及抗草酸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一号愈伤组织为材料,用EMS、NaN3进行诱变处理.以草酸为选择剂进行了抗性筛选。经2%EMS处理的愈伤组织扩增3代后,从872块愈伤组织中.筛选到7块抗(耐)3.5mmol草酸的愈伤组织,其中有5块抗性稳定。抗性克隆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无甚变化,但多酚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14.
选择一组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亲本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呈现连续性变化,根部孢囊附着量平均表现为0~145个.按照传统孢囊线虫鉴定分类标准,黑种皮的高抗抗源对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十分稳定,灰布支黑豆和PI437654的孢囊附着量分别为2.67和0个;绝大部分黄种皮亲本材料抗性均表现为高度感病,只有1267和1259表现为中感.对于4号强毒生理小种的特殊性,实际中将无法选育到抗性品种以解决生产需要问题.利用品种间抗性存在的差异和连续性变化,并比较其它方法,建议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鉴定标准划分为5级,分别为免疫、高抗、抗、感和高感,其IP指数(%)以Lee为对照时分别为0、0.1~15、15.1~50、50.1~100和>100.黄种皮大豆品种晋豆19号对4号生理小种反应稳定,可作育种参考对照. 相似文献
15.
用对大豆花叶病抗性强度不同的7个大豆品种,配置6个杂交组合。杂种后代采用系谱法、混选法、摘荚法和综合法进行选择,至第5代各选优良单株25株。于1988年播种600个(6个组合×4种选择法×25个单株)株行,从四个方面进行抗病性鉴定,探讨不同杂交组合方式和不同选择方法对抗大豆花叶病的选育效果。结果表明:用高抗材料作亲本能使后代分离出较多的抗病材料,高抗×中感的选配方式可能优于中抗×中抗的组合。大豆杂交后代,在抗大豆花叶病方面可能发生正负两个方向的超亲遗传。不同选择方法的效果顺序为:系谱法>综合法>混选法>摘荚法。 相似文献
16.
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性与抗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过重大的损失,对该病害的抗性机理、遗传及育种进行研究对有效控制这一病害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近年来在大豆灰斑病结构抗性、生化抗性、抗性的遗传方式以及抗源筛选与育种研究的进展,为大豆抗灰斑病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豆抗SCN3、SMV1基因聚合选择方法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SCN3和SMV1互交,F1-F5采用5种不同选择方法,产量LSD0.05测定处理间表现为A、B、C三个等级;不同选择方法的6个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差距大。SCN3和SMV1双抗性基因RsVRhg互作对产量累加增产效应于8-35.9%范围。品系产量和品系抗性基因聚合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2^**,不同选择方法F5RsvRhg出现率0-100%。双接种法或交叉接种法F5RsvRhg100%,株系间变异性大,能结合异季南繁加代,是较好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大豆品种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孢囊线虫是美国大豆生产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目前从理论上用四个鉴别寄主把大豆孢囊线虫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但实际上未发现11号、12号和13号生理小种。通过大规模品种资源筛选,已选出一大批抗源,较好的抗源有Peking、PI88788和PI437654等。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少数基因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与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有连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分子标记与大豆的抗性有关,RFLP和RA 相似文献
19.
利用育种中常用的回交方法,对5个回交组合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条件下,研究后代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双亲抗、感性差异大的组合,后代分离出的抗病材料略高于或接近于双亲抗病的组合;后代与抗病亲本回交一次的BC12F2和与抗病亲本回交二次(BC22)的后代所分离的抗病材料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1/4。 相似文献
20.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早世代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个大豆杂交组合研究了F_2或F_3代根据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高、中、低分組选择的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分析了蛋白质、产量、脂肪及蛋白十脂肪总量之间的遗传相关及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的效果不同。F_2或F_3分组选择的F_3或F_4组间蛋白质含量有一定重叠,但一般高组蛋白质含量高于中组或低组;(2)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对脂肪含量影响较大,对产量则无显著影响;(3)蛋白+脂肪总量与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和产量负相关不显著。以选择蛋白+脂肪总量估计的蛋白质含量相关遗传进度与直接选择的遗传进度相似;产量和脂肪的相关遗传进度有正有负但绝对值均很小。综上结果认为,早世代根据蛋白+脂肪总量进行选择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