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是经庄巧生院士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的一项名誉性奖励基金,理事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等14家小麦研究机构和大学。其宗旨是面向全国,奖励在小麦育种密切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以推动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的持续发展。2007—2013年每年奖励2人,年龄不超过65岁。为了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经庄先生提议,并与有关领导和专家协商,2014年以后每年设贡献奖1名,奖金增至2万  相似文献   

2.
《作物杂志》2000,16(3):24
由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小麦育种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5月9日至2000年5月14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这次大会是近五年来的一次小麦育种研讨盛会,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科技人员3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辛志勇主持,山东省副省长陈延明到会致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农业部等有关领导到会。中国科学院庄巧生院士、李振声院士,中国工程院董玉琛院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项目主任Ra jaram博士等国内外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3.
全国小麦育种协作攻关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于3月2日至11日在我国西北科学城——武功农业科研中心召开。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农业科研、高等农业院校等62个单位127名专家、教授和中年科学工作者出席了这次我国小麦育种史上盛况空前的大会。著名农学家金善宝,陕西省政府林季周副省长和省科委负责同志(艹泣)临大会并表示祝贺。庄巧生代表协作攻关专家组致开幕词,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科研报告79篇。  相似文献   

4.
焦作市是全国有名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种子繁育基地,小麦育种工作为全国小麦生产中做出过较大贡献,曾选育出豫麦25、豫麦41、豫麦49、焦麦2号、温麦19等一系列品种,有2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其中豫麦49获得国家农作物新品种重大后补助,在全国推广面积累计超过500万hm2,在我国小麦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焦作市是全国有名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种子繁育基地,小麦育种工作为全国小麦生产中做出过较大贡献,曾选育出豫麦25、豫麦41、豫麦49、焦麦2号、温麦19等一系列品种,有2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其中豫麦49获得国家农作物新品种重大后补助,在全国推广面积累计超过500万hm2,在我国小麦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丽 《作物杂志》2003,19(4):11-11
“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建立”研究,通过了由庄巧生、李振声、刘大钧、董玉琛4位院士和来自全国各主要麦区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刘秉华等研究人员经过10多年反复探索与实践,利用矮败小麦建立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新性强、实用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包括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方便实用的轮回选择技术和丰富多彩的改良群体3部分内容。1 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 (矮败小麦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在矮败小麦中,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有0.18  相似文献   

7.
老资历:"高产路线" 2011-2012年,中国超级稻实现了多地、多品种百亩片产量900 kg/667 m2的突破,超级稻第三期900 kg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农业部科教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超级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实施以来,包括袁隆平院士在内的全国20多个科研团队,历经16年联合协作攻关,在超级稻育种理论、育种材料创制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科研团队,在湖南省怀化市市长、市农业局局长、溆浦县县委书记等人陪同下来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亩产千公斤项目"溆浦县攻关片基地,考察水稻长势及病虫害防治情况。溆浦县超级杂交稻攻关片是全国24个攻关片基地之一,组合面积102亩,连续几年作为超级杂交稻攻关试验田。袁院士在田间看到水稻长势均衡、生长繁茂,结实率高,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对随行人员说:"很好啊,这块地今年肯定可以进  相似文献   

9.
<正>卢良恕院士于1924年11月3日出生,2017年1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是新中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曾主持选育我国南方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新品种"华东6号"系列,并较系统地研究了增产增收理论和技术措施。他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卢良恕院士长期参与国家农业及科技领域的政策制定,并主持开展了许多重大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8月6~7日,第二届黄河论坛——"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峰会"在郑州举行,我国小麦赤霉病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形成共识,将进一步确立论坛定期交流机制,围绕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创新协同攻关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以期从根本上破解这一世界性小麦病害难题,实现我国小麦赤霉病育种的新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本届黄河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粮食作物协  相似文献   

11.
《作物杂志》2002,18(4):2
余松烈,男,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现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麦类作物学报》顾问。历任山东省六届、七届、八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92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1950年,余院士在山东农学院试验农场创建小麦育种圃及栽培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12.
《作物杂志》2005,(6):72-74
庄巧生院士在中国小麦育种史上的四大贡献4(1)………·专题综述·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1(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我国大豆种植上的研究与应用…1(1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2(1)…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甜高粱生产2(4)………………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2(7)…………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及实现途径3(1)……………………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侵染与抗扩展育种应用的讨论3(4)…………………………………………高粱重要抗性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综述3(7)……………西藏发展弱筋小麦的策略3(10)……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季风海洋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2~27℃,温度光照条件完全满足作物多季生长需要,是育种者加代扩繁的理想场所,全国大部分科研机构在海南都设立了南繁基地.铁岭农科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南三亚崖城镇确定南繁固定基地,为加快育种工作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常年的南繁过程中,本院积累了大量的栽培育种经验,现将前期环节中的一些耕作栽培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产耐旱冬小麦育种技术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六五”攻关开始至今,在小麦抗旱育种的理论及方法,新品种选育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根据国内外适应性育种的试验,结合我们多年小麦抗旱育种实践,对培育兼具抗旱节水和高产冬小麦的育种技术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剖析了高产抗旱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环境的产量构成特点;建立了选择鉴定抗旱高产、广适性、稳产性品种的具体程序。  相似文献   

15.
从全国范围看育种工作仍处于爬坡阶段。无论从亲本的征集、新品种的选育和开发利用,还是从遗传、生理等应用基础理论和新兴技术的研究上均需要用新的观点,开展新的协作,作出新的努力,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回顾“七五”小麦攻关的成就,展望未来,提出如下建议: 一、小麦育种的支撑系统还不够有力。从大育种观点看,这是育种工作外部发挥整体功能的问题。育种是在有关学科、专业支持下工作的,需要材料供应、理……  相似文献   

16.
"从政策、投入、科技3个方面看,我国粮食单产还有一定潜力.如果把中央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我国粮食单产年均1%的增长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说.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莱州市沿海农业水利精种区的农民就在农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开始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形成了群众科学种田的氛围.为此,莱州市(1988年前称掖县)曾经荣获全国科学普及先进县的称号,受到国务院嘉奖.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吕华甫为代表,小麦育种家王建华、林善朴、温家利、李君先、王锡孟,谷子育种家李忠声等为莱州的农作物育种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30多年来,莱州种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历程.其间,莱州种业已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在近日举办的"天天学农杯——全国农科学子·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经过激烈角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稷彩未来——彩粒小麦"项目,获得了西北片区一等奖和全国决赛三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彩粒小麦"项目是该院副研究员何一哲坚持不懈从事25年创新科研育种开发的成果。他自1993年开始,利用紫、蓝、白三色小  相似文献   

19.
<正>"农民精心栽培小麦几千年,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管,却生长的挺好。"李振声另辟蹊径,对小麦远缘杂交进行研究,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李振声被称为"当代后稷、"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他曾经在2006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凭借小麦育种成就获得当年唯一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与袁隆平院士一同成为迄今为止站在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上仅有  相似文献   

20.
小麦育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和种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小麦品种商业特性、育种成就、育种人才和资源分布、研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小麦商业化育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小麦商业化育种发展的路径应以育种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