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作农业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子制约,在一般耕作条件下,主要受施肥高低所影响。1987年我所在新修梯田上进行了施有机肥、黑矾、碳铵三因子三水平配套措施试验,试验结果以A_2B_2C_3组合表现最优,亩产马铃薯1605kg,计入机械修梯田费用投产比1∶1.38,达到当年还本有余。该试验组合后作两年培肥增产效果明显。新修梯田第二年(1988年)种植谷子,各小区亩施有机肥2500kg,拔节期追施硝酸铵15kg;修后第三年种植豆子(不施肥),后作两年平均亩产220kg。据1989年秋后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的测定,最优组合小区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0.84%,0~15cm土层有机质含量达1.15%,同时,土壤物理性质也得到了改善,水分生产效率比坡地提高2.6倍。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保持》1991,(1):40-42
<正> 针对新修梯田土壤结构不良,土性阴冷,土壤肥力低,微生物活性差等特点,我们于1988~1990年开展了新修水平梯田覆盖地膜种玉米培肥试验,试图通过高投入(增施有机肥、化肥)和保墒增温措施,加速培肥土壤,实现新修水平梯田早期丰产,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4.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建设初期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通过布设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采用复合肥和农家肥、酵素菌肥、腐植酸肥等有机肥相结合的方式培肥效果显著,尤以复合肥配施农家肥效果最好,而单施复合肥的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根系质量、植株生物量和马铃薯产量增加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固原市新修梯田增产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保障粮食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固原市将坡改梯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其中保证机修梯田增产稳产的关键是选择好梯田培肥、增产措施。多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表明,科学的培肥措施、合理的耕作方法和优化种植模式,是保证新修梯田当年不减产或少减产的有效措施。具体措施有:平田整地、深耕耙耱、增施肥料、合理轮作、"一田两作"种植、绿肥压青和作物收获时留高茬以及合理调整农林牧用地等。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新修梯田不同培肥措施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是改善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农艺措施,可使挖方区耕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分别提高88.1%、90.7%、58.3%,同时使速效养分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有效的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修梯田存在的土壤肥力下降严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目前国内快速培肥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培肥、化学培肥、物理培肥、管理措施培肥等关键技术。调查研究了增施肥料、秸秆还田、深耕翻种植、地膜覆盖种植、合理轮作套种等培肥技术在宁南山区新修梯田的应用情况与效果,提出了适宜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的快速培肥措施,为提高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生产力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3—2008年间,原州区张易镇机修高标准梯田2486.67 hm2,通过深耕改土、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性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三高一优"农业、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粮食产量。通过调查分析,梯田蓄水率和保土率均达70%以上,比同等条件的坡地增产50%~100%,增产能力、经济效益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从1986年起,甘肃省定西县高泉村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新修梯田以每年400亩左右的进度增加,5年共修梯田1944亩。人均新修梯田1.22亩。1990年该村梯田台地达到4224亩,人均2.64亩。为使新修梯田大幅度增加产量,我们同步开展了新修梯田快速培肥增产的试验与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88-1993年的绿一位压青试验和1991-1994年的示范推广,摸清了在麦棉两熟区棉花采取营养钵轩移栽“三一”式规范种植条件下,麦棉两肥四种配套技术和插套两肥的改土培肥增产效果。为麦棉两熟复种条件下恢复发展绿肥拓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分析研究、总结先进经验,推广先进的保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梯田的生产能力,提高水平梯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以来我们在吕  相似文献   

12.
新修梯田施黑矾加速土壤熟化,是晋西的改土增产经验。作者采用盆栽和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量元素变化,探讨了新修梯田施黑矾改土增产的机理。新修梯田生土部位施黑矾(FeSO~4)后,在呈碱性反应的黄土中与碳酸钙(CaCO~3)化合,释放的二氧化碳(CO_2)气体可促使土壤膨胀发暄,土壤孔隙度增加1.03%~2.73%;其化合物氢氧化铁[Fe(OH)_2]在水溶条件下形成胶体物质和有机胶体,可增加土壤团聚体。黑矾杂质中所含有效铁、有效锌等微量元素,有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施黑矾后作物生长期土壤pH值约降低0.2,可使土壤中铁离子的活性提高4倍。  相似文献   

13.
<正>在旱作农业区,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建设水平梯田是发展旱作农业的突破性措施。但是,在修建水平梯田的过程中,采用了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但由于实际操作方法不当,措施不力,使原有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大量的表土被埋压和损失,形成了“生、硬、冷、薄”的恶性土壤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上滩项目区坡改梯工程实施后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及特色作物马铃薯产量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坡改梯后,新修水平梯田土壤含水量较坡耕地有所提高,但由于修建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被改变,加之配套的培肥措施跟不上,导致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下降,马铃薯产量较坡耕地有所降低,但经过合理的培肥耕作,3年后土壤肥力有所提高,5年后土壤肥力提高更为显著,马铃薯产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万伦 《土壤》1997,29(4):200-204
通过对甘肃省旱俄农业生态环境、基本特点研究,提出培肥增产对策;优化土壤环境,提高旱作土壤稳定性和抗逆性,中物质投入,培肥地力,促进低产土壤良性循环;调整作物布局,提高生物转化输出数量、质量;筛选最佳模式和措施方案,提高综合实施效果等抗旱、增产、培肥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修梯田旱作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自然降水条件下对新修梯田施肥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得出:1.不同施肥处理以有机无机配合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氮磷配施,单施磷量与对照相当;2.植株生物学性状以示同肥料的反应与产量趋势一致,因配施可增加作物茎叶量进而提高生物学产量;3.新修梯田增加施肥量,尤其是有机肥用量,并注意与化肥合理搭配,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南方红壤地区,土壤酸化加剧、养分贫瘠化严重,研发红壤改良的技术和物化产品,对作物均衡增产和红壤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红壤旱地连续3年定位种植油菜-花生,花生品种为赣花5号,油菜品种为丰油730。调理剂为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研究了红壤调理剂对土壤微结构、物理性状、养分和pH值的影响,并对花生、油菜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施用调理剂后,从微观结构来看,红壤的致密性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颗粒直径4μm;2)施用调理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孔隙度增加到59%以上,大颗粒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幅度为1.6%~14.0%,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并且与0.25mm粒径的团粒结构含量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3)施用调理剂的土壤电导率、有机碳、矿质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提高,提高幅度在4.3%~143.7%之间;4)施用调理剂还降低了红壤的酸性,pH值从对照处理的5.28提高到5.82,差异显著;5)施用调理剂,花生和油菜增产幅度分别在13.1%~24.8%、10.3%~21.6%之间;6)应用笔者研制的红壤调理剂,可有效改善红壤旱地的理化性质,提高油菜和花生产量,其用量在2 250~3 000 kg/hm~2时较佳。  相似文献   

18.
棉籽饼,棉秆还田增产及培肥地力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棉花面积大,有着丰富的棉籽饼、棉杆资源,将其直接还田后当年可分别增产籽棉15.7-30%、8.5-14.6%;可保持和提高土壤养分,是连作棉田土壤极机质来泊的重要途径。抓好棉籽饼、棉杆还田化肥深施,把三者合理地融为一体,是培肥地力,维护棉田土壤肥力,解决大农业条件下有机不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盐化潮土土壤培肥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秸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别在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和江苏布置定位试验2年,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的培肥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2年来,各试验区域土壤结构疏松,肥力提高,产量增加。总体表现为:土壤容重平均下降2.69%;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平均增加6.20%、4.45%、3.68%、6.21%、3.48%、8.42%和4.20%;pH值变化不明显;作物平均增产7.5%(2.2%~18.5%),增幅为水稻(7.2%)<油菜(8.1%)<小麦(11.9%),增产效应均为第1年最明显,且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延续而减缓。在我国应更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