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平菇栽培管理上,除了受到外源杂菌的侵染外,还会由于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造成平菇生长发育的生理性病害,特别是北方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较剧烈,菇农往往遇到长时间不出菇或者畸形菇多,我们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2.
平菇栽培过程中,发菌成熟的菇床迟迟不出菇,或采过1~2潮菇的菇床,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较为常见,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料温偏高。菌丝培养成熟的菇床,若无较低温度的影响.其料温下降的速度很慢。若料温高于出菇温度范围,则原基不易发生。这种现象在秋栽的低温型品种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正>一、平菇不出菇的原因:(1)菌种选择不当,菌种的温性与出菇的温度不相符。例如,选用低温菌种在春季播种,待菌丝长满培养料正要出菇时,气温正值偏高的季节,不易出菇。(2)培养料的配方不合理。麦麸、米糠、玉米粉等含氮物质添加量过多,营养生长过盛,菌丝徒长结成厚菌膜。(3)出菇期间温度过高或过低,缺少温差和光照刺激,湿度  相似文献   

4.
5.
大棚栽培平菇简单易行,抗旱抗灾,已经成为朝阳地区农民首选的致富项目。虽然棚栽培平菇技术趋于成熟,但在栽培中,也不可避免出现异常,发菌后的菌丝体浓密洁白却不出菇就是一种异常现象,在头潮菇和二潮菇中均有发生,轻者减收,重者造成栽培失败。作为平菇生产基地,我地区引  相似文献   

6.
栽培平菇时,有的菌袋菌丝生长旺盛,完全吃料后子实体却难以形成,不出菇或出菇很少,降低了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少农户的平菇菌床存在菌丝生长旺盛,白且浓密,但迟迟不现蕾,不出菇,或出菇很少。这种现象的原因和防止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一、菇蕾死亡 1.原因 ①空气过干。②原基形成后,气温骤然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或遇较低温度,导致菌柄停止向菌盖输送养分,使菌蕾逐渐枯萎死亡。③湿度过大或直接向菇体淋水,使菇蕾缺氧闷死。 2.防止方法 ①菇蕾形成后,要密切注意培养料水分含量,水分不足时,灌水到四周  相似文献   

9.
10.
白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菌袋整批出菇缓慢,菌龄超过130天没出菇或者出菇时间快慢不一。迟出菇、不出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错过接种期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衔接不好。白灵菇属中温菌,低温可以刺激出菇。按其生长规律和自然气温,一般为秋接种,冬出菇。通常长江以北地区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接种为宜;南  相似文献   

11.
12.
一、菇蕾死亡 原因:1、空气过干.2、原基形成后,气温骤然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或遇较低温度,导致菌柄停止向菌盖输送养分,使菇蕾逐渐枯萎死亡.3、湿度过大或直接向菇体淋水,使菇蕾缺氧闷死.  相似文献   

13.
14.
白灵菇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畅销,价格坚挺,栽培者普获效益.湖北省广水市郝店镇铁城村韩家华秋季种植3 000袋,2004年3月底止,通过吉阳食品(广水)有限公司收购计8 700元,扣除成本,获利6 500元,每袋平均纯收入2.16元,比其他菇类效益都高.因此,白灵菇成为众多珍稀菇菌栽培品种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正>夏栽香菇不出菇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正确采取解决措施即可正常出菇。1制棒的时间晚1.1原因分析。3月份以后才开始制棒,这些菌棒尚未达到香菇本身的菌龄要求,7月份未能正常出菇。正常情况下,夏季香菇最适制棒时间为12月~3月,最迟要在3月底以前,7月份以前可以正常出菇。  相似文献   

16.
品种选用不当 春季栽培香菇,早春制袋,秋、冬、春季出菇,应选择中温或低温型、迟熟性品种,如939、渭香一号等。反季节栽培香菇,晚冬或早春制袋,晚春、夏、秋季出菇,宜选用中温或高温型、早熟性品种,如申香10号、申香6号、931、武香1号等。  相似文献   

17.
白灵菇迟Ⅲ菇、不出菇的表现主要有3点:一是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130天。二是出菇快慢不一,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先后出菇时间可以相差1个多月。三是不出菇,接种后数月,菌袋不现菇蕾。迟出菇、不出菇,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误和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平菇畸形菇病是平菇生产较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它不仅影响产菇量,而且使菇体降低或者失去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9月下旬以来,双孢菇生产中不出菇或出菇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就此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广大食用菌种植户有所帮助。一、品种(菌株)选择问题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气候条件而言,双孢蘑菇宜选As2796等菌株。若引进新菌株,应将该品种的全部或同温类菌株进行品比试验,选出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品种进行推广,或留作商品生产。二、菌种质量问题引进菌种本身种性已退化;或制种技术欠缺、操作不规范使得其种性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