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5年9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研究表明: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  相似文献   

2.
巨尾桉是最速生长高产的桉树。在相同的条件下造林,进行施肥试验,看出施肥与不施肥以及施肥量多少,其生长量差异非常明显,基肥追肥的,4年半生平均树高13.46m平均胸径11.23cm蓄积量82.73m^3/hm^2,长势名前列茅。  相似文献   

3.
巨尾桉山地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国营长泰岩溪林场于1991年在属于低山类型的长坡中部试验栽植巨尾桉,33月龄时平均胸径10.1cm,平均高13m,蓄积量为67.5m~3/hm~2.本文介绍了巨尾桉山地造林所用的技术措施,调查了其生长情况及抗逆性能.  相似文献   

4.
巨尾桉尾叶桉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巨尾按2个无性系及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1个无性系、尾叶按实生苗造林在桂中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树种基本能适应桂中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巨尾桉BH115号无性系表现最好,而未经选优的巨尾桉(无号)无性系表现最差,说明了杂交种巨尾按子代与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子代之间并无绝对的生长优势,应在选优过程中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5.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巨尾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的生长造成极显著的差异,其中,P肥对巨尾桉生长极端重要,N肥次之,最佳施肥配方是N200P150K0(kg·hm-2),即每1hm2林地施N肥200kg、P肥150kg,不施K肥。  相似文献   

6.
王添山 《林业勘察设计》2019,39(1):32-34,38
为提高尾巨桉林分的经营效果,开展制造胶合板材用尾巨桉培育,研究以8 a为主伐年龄的3种造林初植密度即1 950株·hm~(-2)、1 650株·hm~(-2)和1 335株·hm~(-2)的生长与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尾巨桉3种不同初植密度造林成活率均达96. 4%以上,林分主伐时保存率平均80. 2%,主伐时立木株数能达到1 545株·hm~(-2)左右为宜;尾巨桉胶合板材造林8周年主伐时,以初植密度1 950株·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产材量、产值及净利润均为最大。说明以生产胶合板材为目标的尾巨桉造林初植密度1 950株·hm~(-2)较合理,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7.
尾巨桉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东门林场13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为研究对象,研究尾巨桉无性系6种不同造林密度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尾巨桉6种密度处理间,林龄6年生前树高差异较小,6年生后差异开始显著,林分密度越大,高生长越小。各密度处理胸径生长在各生长阶段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且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密度处理胸径生长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前3年,2年时各密度处理胸径平均生长量达到或超过3.5cm。各密度处理蓄积生长量在各生长阶段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不同的密度处理,蓄积平均生长量达到峰值的年龄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同的密度不同的株行距在同一年达到峰值,数量成熟年龄与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8.
闽西尾巨桉造林及其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卢春英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2):21-26,30
对闽西尾巨桉造林成效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了现有林分的生长特点,探讨了不同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立地质量等级以及施肥次数等因素对尾巨桉生长的影响,总结了尾巨桉造林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闽西今后发展尾巨桉造林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尾巨桉引种造林与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首次引种尾巨桉,经5年造林与施肥试验表明,尾巨桉无需特殊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无病虫害,达到原定引种目标。施肥效果分析表明,施用磷肥效果显著,而氮、钾肥不显著,最佳施肥配比组合N、P、K分别为100、100和50 kg.hm-2,5年后林分生长较佳,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分别达到10.3 m、9.7 cm、0.037 1 m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引进巨尾桉无性系与巨桉、尾叶桉进行山地造林试验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巨尾桉无性系不仅能适宜本地区山地栽培,而且生长快,3年生平均树高121m,胸径123cm,单株带皮材积00728m3,去皮材积00574m3,比尾叶桉分别增长235%、281%、921%和1402%,比巨桉分别增长131%、194%、566%和515%。它还具有树干通直圆满、树皮较薄、冠径比小、出材率高、丰产性好等特点,可以大面积发展,并总结出栽培上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巨尾桉无性系山地引种造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引进巨尾桉无性系与巨桉,尾叶桉进行山地造林试验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巨尾桉无性系不仅能适宜本地区山地栽培,而且,生长快,3年生平均树高12.1m,胸径12.3cm,单株带皮材积0.0728m^3,去皮材积0.0574m^3,比尾叶桉分别增长23.5%,28.1%,92.1%和140.2%,比巨桉分别增长13.1%,19.4%,56.6%和51.5%。它还具有树干通直圆满,树皮较薄,冠径比小,出  相似文献   

12.
巨尾桉山地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尾桉的纤维是优良的造纸原料,其山地栽培在措施上要满足它的造林学特性,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丰产性能。作者根据8a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巨尾桉山地造林林地选择、密度确定、造林、防虫、施肥抚育等营林工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巨尾桉无性系山地造林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表明 :造林必须过好“五关”即 :选地关、灭蚁关、整地关、造林关、抚育关。当主伐年龄 7a ,蓄积量可达 30 5m3/hm2 ,年均生长量 4 3.5m3/hm2 ,增产效益是杉木、马尾松的 6倍  相似文献   

14.
巨尾桉组培苗引种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巨尾桉组培苗引种造林试验,调查试验区(南安市A区、B区、C区)6年生巨尾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我省南部长泰县、北部顺昌县引种的巨尾桉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造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泰山地巨尾桉引种造林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长泰县巨尾桉山地引种造林情况调查表明:巨尾桉造林1—3年.树高年均生长量3m左右,胸径年均生长量3cm以上,年均蓄积量15m~3/hm~2以上;从全面调查看出267hm~2巨尾桉林分,96%当年郁闭成林.  相似文献   

16.
以当前桉树生产上常用的造林密度1666株/hm^2为试验的最低造林密度,与5种更高造林密度作为构成本试验的6种不同造林密度的高密度试验,分析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试验林2年生时的林分密度生长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的林分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密度越大,其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越小,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其它许多桉树密度试验结果相似。但林分生长效应提早,可能是林分密度过高缘故,最后结果有待继续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7.
巨尾桉山地造林速生丰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巨尾桉无性系山地造林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表明:造林必须过好“五关”即:选地关、灭蚁关、整地关、造林关、抚育关。当主伐年龄7a,蓄积量可达305m^3/hm^2。年均生长量43.5m^3/hm^2,增产效益是杉木、马尾松的6倍。  相似文献   

18.
漳州市天马国有林场1997年引种巨尾桉,造林成活率、林木保存率高;3年生巨尾桉平均胸径13.2cm,平均树高18.7m,平均蓄积量185.5m~3/hm~2;采伐利用的纯利润达8233.30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为1:2.25,营林投资回报值102%,显示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且投资回报周期短,说明巨尾桉在漳州市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巨尾桉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造林密度为2385株/hm~3,3年生巨尾桉林分间伐后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强度为36%和44%的间伐可明显促进林木径向的生长,能显著提高单株材积生长量,但对树高生长作用不显著。间伐强度越大则活立木林分蓄积量越小,强度为44%的间伐其活立木林分蓄积量明显低于对照。而包括间伐材积在内的林分总蓄积量各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但间伐林分稍大于对照林分。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尾巨桉适生海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巨桉是一种速生桉,生长快,材质好,非常适合三峡库区的生长,对防治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促进三峡库区林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尾巨桉适生海拔试验,研究出尾巨桉在三峡库区的最佳生长环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尾巨桉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