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结构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垩白粒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交水稻新组合Q优7号为材料,通过改变密度和窝植苗数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个体优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垩白粒率的影响。增强个体优势可增加穗着粒数和千粒重,但会降低有效穗。群体优势的发挥体现在有效穗的增加,群体结构对有效穗和穗着粒数的影响较大,但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反;片面强调个体或群体都不利于群体产量提高和垩白粒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对垦啤麦3号采用30cm条播,选择7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体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群体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叶面积系变化规律呈单峰曲线,干物质和积累过程表现为S曲线,穗数与群体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极才显著负相关,三者达到最优组合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小麦群体结构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15个小麦新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时间与成熟期、最高茎蘖数与有效穗数、有效穗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抽穗期、成熟期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关,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单位面积穗数随着群体变小,穗粒数随着群体变小而增加,但有一定限度,千粒重随群体变小而增加,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单位面积穗数次之,千粒重再次之,空秕率最小。  相似文献   

5.
一、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小麦的产量决定于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穗数取决于群体,穗粒数和粒重取决于个体发育状况.-般来说,导致亩穗数多的群体变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个体发育好坏,往往依赖于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因此,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专家大田测产有关资料,对皖麦2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皖麦29的产量变异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引起;皖麦29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贡献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皖麦29每公顷6750kg以上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00~675万/hm2,平均每穗30~33粒,千粒重42~43g。同时指出为达到上述群体结构,皖麦29在高产栽培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指标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设计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措施试验形成不同产量小麦群体,分析小麦不同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群体总生物产量、提高经济系数,可以提高经济产量。拔节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和成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总结实粒数呈正相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可孕花数的高低,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一、选用高产潜力品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在影响小麦产量增长的各因素中,品种作用占35%~40%。因此,必须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在选好品种的同时,还应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是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这类品种产量为10000kg/hm^2的,其群体结构为:基本苗为180万~210万/hm^2,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8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倍,穗数为650万~750万穗/hm^2,每穗粒数为40~42粒,千粒质量为42~45g。  相似文献   

9.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多群体结构作物,是以亩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形成产量结构,在正常的情况下每亩穗数的多少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小麦冬春死苗却是影响亩穗数主要原因,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下面我就小麦冬春死苗与防治和同仁们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设计,以吉粳8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盐碱地水稻农艺性状和干物质量转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9 930.66 kg/hm~2,比对照增产31.5%,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最高,有效穗数与对照比减少24.6%。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开始时期、干物质形成快增期持续天数、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出现日和最大干物质形成速率不同。水稻在孕穗前,由于前期植株矮小,群体内个体的竞争较小,水稻干物质量积累较少,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开花后对单株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适宜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拔节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植株转运率和贡献率的影响不相同,其中以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收获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1.
建立高光效低耗水的群体结构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内容.为此,需要明确节水高产群体的适宜调控指标.以穗叶比(单位面积穗数与上三叶总面积之比,穗/m2)为指标,在不同品种、不同灌水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群体穗叶比的变化,并分析了穗叶比与群体光合性能、水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随着灌水减少,孕穗、开花和灌浆期的穗叶比均相应增大;在限水灌溉下,随密度增加穗叶比也相应增加.不同品种的穗叶比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随穗叶比增加,群体中非叶面积指数(NAI)增加,冠层内光照状况明显改善,群体光合效率提高;非叶器官贮藏物质转移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穗叶比增加产量明显增加,而耗水量显著减少,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研究认为,群体穗/叶比是衡量小麦节水栽培库源关系是否协调的适宜指标.试验中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适宜的穗叶比值为230-270穗/m2.  相似文献   

12.
寒地水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肥密因素构成的60个质量群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寒地水稻高产群体有效穗数集中在450万~495万穗.hm-2,穗粒数应控制在90~130粒,在此限度内,穗粒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产量群体中表现不同,在高产群体中表现为结实率穗粒数穗数粒重;在中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在低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结实率穗粒数粒重。  相似文献   

13.
<正>一、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小麦的产量决定于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穗数取决于群体,穗粒数和粒重取决于个体发育状况。一般来说,导致亩穗数多的群体变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个体发育好坏,往往依赖于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因此,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解决好多头与倒伏、穗多与穗大、粒多粒重的矛盾,使小麦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协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玉米F2∶3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对雄穗长与雄穗分支数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F2∶3群体雄穗长与雄穗分支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表型变异系数在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符合F2∶3分离群体的特点。频率分布符合近似正态分布,雄穗长与分支数可用于进一步QTL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Ⅱ优辐819直播稻不同烤田始期效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Ⅱ优辐819直播稻不同烤田始期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烤田期应掌握在达到有效穗数70%~80%时进行。随着烤田始期的提前,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产量也随之相应提高。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增加有效穗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松江区1993-2009年直播单季晚稻大田考察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1)大穗型品种和高产群体栽培法的推广是每穗总粒数增加、有效穗数减少的主要原因;(2)千粒重随每穗总粒数增加而减少,随开花灌浆期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加;(3)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降水量、暴雨日数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结实率与气温的关系不密切,此结论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结实率的年际波动是造成直播单季晚稻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4)产量结构要素对单产贡献依次为结实率、干粒重、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单产变化的61.13%是由产量结构要素波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播种深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我区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0cm-7.0cm。在此范围内播种有利于确保基本苗,保证较高的越冬存活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个体发育充分,收获穗数高,最终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中粳稻分蘖穗率与苗质,秧苗密度和群体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中粳稻不同分蘖穗率群体与秧苗素质、秧苗密度、茎蘖动态、齐穗期群体质量和稻谷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蘖穗率与秧苗密度。大田穴苗和最高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一苗质、分成穗率和齐期的比叶重、粒叶比等群体质量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大田分蘖穗率显著提高穗谷重、谷草比、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在保持秧大田比一致的条件下,培育稀播壮秧,减少大田穴苗数,提高分蘖穗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是水稻  相似文献   

19.
籼糯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库源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分析了不同时期主栽籼糯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籼糯稻的产量构成是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依靠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产量库容;高产育种方向是同步增加每穗粒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时改善冠层结构,提高绿叶面积和后期维持较大绿叶面积,增加物质生产。栽培上应加强中后期管理,防止早衰。  相似文献   

20.
1991—1992年的密度试验表明,奎冬4号高产田的合理群体结构及产量构成为:基本苗319.2×10~4株/hm~2,冬前茎数966.3×10~4茎/hm~2,春后高峰茎数1554.6×10~4茎/hm~2,收获穗数768.2×10~4穗/hm~2,穗粒数33.8粒,千粒重38.6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