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PDA培养法从黑龙江省黑河、绥化和佳木斯等3个地区大豆发病田中,共分离和纯化出135个菌核病病原菌分离物,并对菌落的形状、生长速率、菌核重量和子囊盘等形态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菌落的形状和生长速率方面,不同地区的分离物群体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地区内各个分离物的表现一致性较好;在菌核重量和子囊盘形态特性方面,不同病原菌分离物产生的菌核的数量、大小、重量及子囊盘形态明显不同。不同采样地点的大豆菌核病病原菌菌落的形状和生长速率存在区域专化性,即3个采样地点的菌落形状和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而菌核重量和子囊盘形态特性不存在区域专化性。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油菜主要病害之一。在湖南一般使油菜减产5—15%,严重者可达30—40%。病菌一般以菌核越冬,次年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射子囊孢子,侵染油菜花、老叶和茎,引起发病。因此,我们设想筛选减少菌核形成和抑制子囊盘产生的药剂,以达到防治核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水稻条纹叶枯病与产量损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和产量损失关系的研究,分析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发病株率的上升,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建立了发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水稻受害后,有效穗数减少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蔓延,从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中选取5个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 ~ 25℃,而菌核在15 ~20℃时产生量最多;菌丝适于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病菌在PDA和大豆叶片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核的产生则在向日葵叶片汁培养基上最多;有无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光照有利于菌核的产生.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适pH为7~8;大豆汁、向日葵汁和油菜汁可促进子囊孢子的萌发;有无光照对子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能力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个甘蔗品种不同虫节率蔗茎与健康蔗茎,全虫节段与无虫节段的螟害甘蔗的甘蔗蔗糖分和蔗汁品质分析表明,螟害蔗茎的甘蔗蔗糖分随着虫节率的增加而降低,呈直线回归关系.螟害蔗茎的蔗汁品质比健康蔗茎的低.全虫节段比无虫节段甘蔗蔗糖分降低了1.46~2.90个百分点,重力纯度降低了1.74~4.28个百分点.螟害蔗茎为甘蔗生长中后期受螟虫危害所致.防治甘蔗生长中、后期螟害是一项提高甘蔗蔗糖分和改善蔗汁品质,提高甘蔗产量和甘蔗综合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向日葵菌核病的流行取决于田间菌核量与气候因素的影响。试验研究得知,菌核子囊柄萌发程度在菌核经过一场透雨后与七月底,八月份的降雨量及降雨次数呈正相关,而与此时期的平均温度,降雨间隔期呈负相关。由此建立了预测菌核子囊柄萌发程度的多元回归式为y=65.25—2.58x_1 0.04x_2 2.36x_3-2.10x_4。子囊柄萌发期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有效时期,因此预测子囊柄萌发峰期是防治菌核病的关键。通过多元回归建立预测式为y=76.52-1.38x_1 0.06x_2-1.84x_3-3.86x_4。用上述两式回测前2年的田间实测值其结果与预测值极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甘蓝型和自菜型油菜田间调查,测定了油菜菌核病株的田间分布型,结果均符合Neyma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个别田块同时符合Posson分布)。从聚集度部分指标测定说明,油菜菌核病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不同油菜类型、不同发病程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其聚集程度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而增大。计算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在每样方(10株)病株平均数(X)为1左右,允许误差(D)在0.2时,理论抽样数为340株左右。  相似文献   

8.
玉米茎腐病禾谷镰孢菌的系统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远  杨英娟 《杂粮作物》2005,25(3):204-204
通过对田间玉米自然病株及接种苗的系统分离表明,禾谷镰孢菌难以通过体内系统侵染引起穗腐病;带菌种子可以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引起苗病,因此种子消毒是预防茎腐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是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山区发生普遍而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据调查,田间植株平均发病率为10~15%左右。重病区薯块平均带菌率28.4~43.65%。经鉴定,病原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ihn)。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最低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8℃。病菌能侵染马铃薯、豌豆、小麦等主要作物。并以贮藏期病薯上的菌核或残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菌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药剂防治试验表明,播前采用0.5%的福尔马林液或采用0.1%福美双或0.1%多菌灵浸种,都有明显的防病效果。采用抗病品种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对亚麻茎褐斑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重要病害,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威胁。为了解该病发生规律,试验进行了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关系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接菌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36.7%、58.3%和71.3%,播种带病种薯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11.7%、18.0%和21.4%,由此明确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田间不同施肥种类及栽培方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均能延缓植株发病,其中施用尿素的植株萎蔫率、病薯率分别是13.3%、47.1%,显著低于CK及其它施肥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2 202 kg/667 m2;其次是马铃薯专用肥及碳酸氢盐类处理,均比CK植株萎蔫率低,产量有所增加。采用覆膜起垄栽培可以有效降低病薯率。  相似文献   

12.
棉花萎蔫综合症初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近几年山西棉田新发现一种病害,其主要特征是:病株叶片发蔫,叶色褪淡;病株可正常开花结铃,病铃呈红紫色,铃壳变软易裂;棉纤维发育很差,品质各项指标都降低,棉子只有胚,少有胚乳。据测算,病株平均单株减产51.5%~89.6%,子指降低4.5~6.2 g,衣指降低2.2~5.2 g;田间发病株率7.4%~34.8%时,减产率0.5%~28.5%,呈现发病株率越高减产越多的趋势。该病目前在山西省多个品种多个地块较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3.
黎贤伟 《中国棉花》2002,29(3):21-21
棉花红叶茎枯病以往在本市很少发生,但2001年棉花红叶茎枯病却在转Bt基因抗虫棉上大发生.据调查,棉花红叶茎枯病的田块发病率48%,病株率26%,严重发病田块病株率在90%以上.棉花红叶茎枯病严重影响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引起棉花早衰,从而造成棉花减产,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四川、湖北等地发现苗期油菜菌核病,可能由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侵染油菜茎基部所致。为此对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进行研究。菌核在水中吸水迅速,2h左右接近饱和,其质量是吸水前的2.10倍。菌核吸水后在4d时开始萌发,11d左右萌发率达到100%。菌核在干燥土壤(-52kPa)萌发率极低,土壤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的菌丝型萌发。菌核龄越小的菌核萌发较早,萌发率较高,9d后菌核的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0.0℃~27.5℃适于菌丝型萌发,温度低于10.0℃和高于30.0℃都不利于菌核菌丝型萌发。pH在3.0~8.0范围内,4d时菌核萌发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pH值为3.0时萌发率最高。田间土壤接种发现,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可侵染油菜茎基部,在初花期引起苗期菌核病,发病率最高可达11.7%。  相似文献   

15.
唐山市2002年夏玉米纹枯病发生与减产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福顺 《玉米科学》2004,12(Z1):108-110
通过对唐山市2002年夏玉米纹枯病发生条件的研究分析,确定了该病的流行趋势.通过对产量与纹枯病发病株率的统计分析,确立了纹枯病是造成2002年本地区夏玉米普遍严重减产的主要原因,排除了蚜虫危害是主要原因的观点,对本地区玉米科研和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学 《中国麻业》2008,30(1):25-27
对亚麻茎褐斑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甘薯蔓割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蔓割病(萎蔫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从1975年在日本伴随新品种红小町的迅速推广而蔓延。其原因是,此病由土壤传染,同时也由带菌薯块传染秧苗。除病重的块根顶部与茎基相连处出现纤维状蔓割症状外,在一般情况下带菌薯块表面并无异常,外观难以辨别是否病薯。而这样带菌种薯,薯苗传染率相当高。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改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5年在北京和新疆两个生态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9个农艺性状和不同年代的改良进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等不同年代农艺性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北京和新疆的产量改良进展结果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改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穗粒数、千粒重、倒伏率、空秆率及病株率的改良提高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据各地资料反映,今年棉花枯萎病是一个暴发年。河南安阳、山东惠民、河北晋县、山西运城调查表明,发病程度均较历年为重;四川简阳报告,即使是抗病或耐病品种发病株率亦较高;浙江慈溪前期考查,感病品种发病株率较去年成倍增加。本所试验地发病株率由去年的20~30%,增到70~90%,死苗率从10%增到40%。探讨棉花枯萎病暴发的规律,如何防止暴发和减少大暴发给棉花生产带来的损失,在科研和生产上引起了大家十分关注。现就孔见所及,谈谈有关选种、引种方面的问题。一、转害为利,从病区大搞选种根据多年育种实践分析,在任何一个感病品种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抗性是有差异的,加上棉花是遗传基础复杂的常异花授粉作物,因此,绝对纯的棉花品种是没有的。通过枯萎病大暴发的严酷考验,在一个品种中必有少数“优胜者”,相对地较耐病或抗病。因此,不能“埋没人才”,要把那些抗病和耐病的单株选拔出来,混收种于种子田或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油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常年损失10%~30%。2012年常德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造成大幅减产。以2012年津市油菜菌核病子囊盘消长情况、春季大田子囊盘发生数量、发病情况普查、气象与栽培因素等项目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该地油菜菌核病大发生的实况数据,确定发病严重程度,并从气候条件、种植品种、栽培管理以及防治措施四个方面对油菜菌核病严重发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