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黄芩,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主产河北省承德地区。有“热河黄芩”之称。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是医疗上应用较广的中药材。我国的黄芩商品主要靠野生资源。由于盲目采挖,野生资源频临绝迹。为缩短黄芩生产年限,提高黄芩的产量及质量。我们自1989年开始历经6年,探索出黄芩在水浇地条件下,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即能药用的高产、优质栽培及初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张晓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232-3234
[目的]研究商洛黄芩氮磷钾不同配比的施肥效应.[方法]以商洛黄芩为研究材料,在探讨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获取黄芩的产量数据;并采用超声提取比色法测定黄酮的含量,采用超声循环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根据试验产量和肥料投入,计算增收率.[结果]依据黄芩产量并保证品质及经济效益得出氮磷钾配施优于单施和两两配施,处理8(折合N 53.13、P2O5224.89、K2O224.89 kg/hm^2)和处理10(折合N 149.93、P2O5224.89、K2O 79.7 kg/hm^2)为较优的2个施肥配比.[结论]该方法为商洛黄芩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合理的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黄芩光合特性、采收期内黄芩根产量及品质的动态变化,为黄芩优良种源的选择及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PS-1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6个种源(甘肃、河北、陕西、山西、山东和吉林)黄芩的光合特性;通过五点法取样,测定采收期内(8-10月)黄芩根的产量;并用HPLC法测定黄芩苷含量和单株黄芩苷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季节、不同种源间黄芩的光合生理特性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其中陕西种源黄芩的光合能力大于其他种源。不同种源黄芩根产量之间也有一定差异,陕西、吉林种源的产量较其他种源高,这与陕西、吉林种源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密切相关。采收期内,河北、陕西、山西和山东种源的黄芩苷含量在09-21达到高峰后下降,而甘肃、吉林种源的黄芩苷含量从09-14就开始下降。单株黄芩苷产量以陕西种源最高,甘肃和河北种源最低,陕西种源单株黄芩苷产量在09-21是甘肃种源的3倍,是河北种源的2.4倍。【结论】在吉林省内,为获得高产优质的药材,建议引种陕西、山西种源的黄芩,并在采收期内适时采收,陕西和山西种源黄芩最佳采收时间为09-21左右,吉林当地种源黄芩的最佳采收时间为09-14左右。  相似文献   

4.
陈万翔  高彻  计博学  何福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26-16226,16229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期对黄芩内在品质的影响规律,为黄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8个播种期,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黄芩苷的分析测定是在黄芩生产的第2年秋季,地上茎叶枯萎期取样,自然干燥后,对有效成分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播种期与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野生黄芩时,以7~8月雨季播种并于8月出苗的,黄芩根部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播种时期。[结论]在人工栽培黄芩时,建议在不明显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下,以7~8月雨季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黄芩人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产量、品质下降。掌握其生态习性,进行科学种植,才能解决黄芩高效生态栽培的问题。笔者结合黄芩生长习性,从选地整地、施肥、种子选择、田间管理等方面对黄芩种植技术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冀北地区黄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此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农民收益,推动了冀北地区黄芩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黄芩种子高产优质制种技术,寻求黄芩种子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密度以及影响黄芩种子产量的主要虫害黄翅菜叶蜂的有效防治方法,以承德道地2年生热河黄芩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及不同药剂处理对种子产量、种子产值、产出比、黄翅菜叶蜂成虫数及危害果荚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种子产量随着株、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栽培株、行距大或小均不利于黄芩种子产量,2年生黄芩繁种最适栽培密度为株行距为30 cm 50 cm、种苗66 690株/hm2、种子产量为136.5 kg/hm2、种子产值为307 125元/hm2、产出比为9.8,在最适栽培密度下,针对黄翅菜叶蜂使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防治效果最佳、种子产量为114 kg/hm2。因此,黄芩种子田最适栽培密度为株行距30 cm 50 cm,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防治黄翅菜叶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针对影响热河黄芩产量和质量的病虫害问题,调查了热河黄芩不同地区及不同生长周期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从土壤类型、肥料使用、耕作模式、田间管理和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供了有效的防控方案,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旨在为热河黄芩主要病虫害防治提供绿色防控技术,以确保热河黄芩产量和品质安全,提高品牌效应,促进燕山道地药材热河黄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甘南地区近几年连续发生春旱,给农业生产增收带来严重影响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对灌后覆膜和垄作栽培前后黄芩土壤含水量,及相应的黄芩生物量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灌后覆膜技术的保墒效果要优于垄作栽培技术,提高了黄芩的抗旱能力。灌后覆膜栽培技术能有效的提高黄芩的产量,每公顷纯收入增加500~900元。  相似文献   

9.
探究种苗分级栽培和有机肥使用对黄芩产量及品级的影响,为黄芩高产绿色栽培提供参考。试验结果显示:与不分级相比,选择种植一级苗、二级苗的黄芩产量和一等品产出率显著提高,其中种植一级苗的黄芩根长和根直径综合表现最佳。亩施有机肥为200 kg时黄芩产量最高,为357.96 kg/亩,且根长和根直径长度增长最显著;亩施有机肥240 kg时,黄芩一等品产出率最高,为82.63%。综合比较种苗分级栽培和施用有机肥后黄芩的产量和品级,建议本地黄芩移栽时尽量选择一级苗或二级苗,并亩施有机肥200~240 kg。  相似文献   

10.
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芩野生资源日益匮乏与人类对黄芩需求量日益增长的今天,黄芩资源的培育倍受重视,人工栽培黄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该文对近年来关于黄芩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合理采收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提升黄芩资源的人工培育水平积累基础资料,进而为提高我国人工栽培黄芩的产量与质量,为推进黄芩培育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1.
由于野生黄芩资源匮乏,近些年人工栽培逐渐增多。隆化县结合退耕还林,采用林药间作模式种植黄芩、桔梗等药材333.5 hm~2。本文介绍和推广黄芩高效栽培技术,以期提高黄芩种植的品质和产量,为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地膜露头栽培模式下黄芩的最佳施肥配比,氮肥不同用量不同时期施用对黄芩的品质及产量影响,特进行了黄芩地膜露头栽培"2+x"肥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施肥的试验中,基础施肥和优化施肥均比对照产量高,其中最高的是优化施肥,产量达6 303.15 kg/hm~2;氮肥用量控制试验中,基追比为3:7的黄芩产量最高,产量达5 702.85 kg/hm~2。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索黄芩移栽上的最佳摆苗方式(横卧式、斜卧式和竖直式摆苗)。通过对黄芩移栽不同摆苗方式的产量和品相进行比较试验。结论:在黄芩露地栽培中采用竖直式摆苗,黄芩的产量和品相最佳。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县对黄芩进行引种,试种,种子繁殖,并逐步开展黄芩试验、示范,大面积推广。不断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同心县干旱带黄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咯菌腈、嘧菌酯等4种药剂防治黄芩根腐病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取两个试验方案,在早春黄芩播种时,使用咯菌腈、嘧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4种药剂进行不同组合处理防治黄芩根腐病试验,结果表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0倍液浸种+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50 kg·667 m~(-2)土壤消毒的方法防治黄芩根腐病效果最好,能够提高黄芩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碳源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及黄芩素、黄芩苷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IAA、NAA、6-BA、2,4-D和蔗糖、葡糖糖、麦芽糖均促进了黄芩细胞的生长。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IAA、NAA较显著地促进了黄芩苷、黄芩素含量的提高。碳源中仅有40g·L^-1蔗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愈伤组织中黄芩苷含量。3种碳源对促进黄芩素含量提高的影响顺序依次是:蔗糖〉葡糖糖〉麦芽糖。若仅以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为单独评价指标,则分别选用0.5mg·L^-1·6-BA或1.0mg·L^-1 IAA、0.2mg·L^-1或3.0mg·L^-1NAA较合适;若综合考虑黄芩愈伤组织生长、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则3.0mg·L^-1 NAA最为合适.此时愈伤组织干重增殖倍数为4.98,黄芩苷产量为4.81g·L^-1,黄芩素产量为2.72g·L^-1。  相似文献   

17.
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黄芩人工移栽膜下滴灌的补灌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心县东部旱作区黄芩覆膜移栽膜下滴灌补灌在产量、补灌水利用效率及净产值兼顾的情况下,适宜补灌量在450 m3/hm2范围内能够充分发挥水分对作物产量提升的潜力,增加经济效益,提升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单株生长发育,充分挖掘单株增产潜力而提高群体生产效率,促进根部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6种密度对一年生黄芩籽粒产量和药材产量等经济指标的影响,结合密度与各性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经济效益分析,以探索适于兰州地区黄芩栽培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密度为75万株/hm2时黄芩药材产量、干鲜比和经济效益最高,药材商品规格较好,籽粒产量适中,是适于兰州地区黄芩栽培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9.
陇西县地膜黄芩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中药材种植品种近40种,素有中国药都之美称。黄芩是陇西县道地大宗中药材种植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5.1万亩,干货产量450万t左右。黄芩适应性强,多栽植于干旱或半干旱的山区土壤中。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提高黄芩在山区旱地育苗的成活率,保证健壮种苗的培育水平和产量,增加药农经济收入。现将陇西县地膜黄芩育苗技术介绍如下。1选地整地施基肥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  相似文献   

20.
运用黄芩黑白膜露头栽培技术,以选择最佳播期为试验目的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3月20日~4月20日进行黑白膜黄芩露头移栽,产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