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现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Arcview、Arc/info等GIS软件的支持下,我们利用2000年秋季的TM影像对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情况进行遥感监测,监测面积为8.137×104 km2.2000年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类型包括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共有荒漠化土地6.311×104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77.56%,其中沙漠化面积5.081×104 km2,水土流失面积1.190×104 km2,盐碱化0.404×104 km2,分别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0.51%,18.85%,0.64%和区域总面积的62.44%,14.62%和0.5%.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吴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3):15-18
毛乌素地区是我国北方沙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阐述了该地区沙漠化的发展进程,认为沙漠化主要是因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造成,沙漠化过程虽人为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植被破坏后,以风为主导外营力所产生的土地退化。并提出了沙漠化整治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类型地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调查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农田防护林具有降低风速、调节改善气温、土温,提高空气湿度,减少水面蒸发的功能,农田防护林带作用下,农作物增产,并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类型地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防护效益关系的调查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农田防护林类型可分为林带林多状、小片林、团块状林、复合型林等4种,最佳的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应该是林带向同道路、渠系相结合,主带结合采用稀疏型或低度疏透型,副带结构采用低度疏透型或低度通风型,带距在不同类型地风沙危害程度树木生长及农业要求上的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水域防护林体系结构配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毛乌素沙地水域防护林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水域防护林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水域防护体系的配置模式,并注意搭配桑树、苹果、沙棘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治理的新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自然环境特征深入分析,结合前人治沙经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毛乌素沙地的兼具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沙地治理新模式。该模式的构建思路是将沙地推平后通过混合黄土或者其它改良剂改善沙地的立地条件,建设防护林或者种植植被固定沙地,通过打井浇水保证固沙植被的成活率,待沙地固定后进行综合利用。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水资源有保障的城镇周边和道路沿线地区。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本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8.
毛乌素沙地形成的时间已有几十万年,年降水量350~500 mm,是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的地带.根据毛乌素沙地形成的特殊成囡分析,提出了治理毛乌素沙地的新思路,即除植树种草之外,更要注意利用该区以南丰富的黄土物质改良沙地.这能够阻止大气降水通过沙层向深部的快速渗透,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持水性,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植物固沙,能够加速植被的恢复,而且还能够在平坦的地区发展良田,能从根本上治理和利用这一沙地.由于该区紧邻黄土高原,土壤物质丰富,采取以土盖沙的改良方式对解决该区沙漠化问题应当是现实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植被特征与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乌素沙地的高等植物共有1106种,分属于98科420属。主要的科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藜科。主要的属有蒿属、黄芪属、葱属、柳属、杨属,主要的种有沙蒿、沙竹、牛心朴子、沙柳、乌柳。植物群落类型有草原植被、草原和荒漠灌丛、沙生植被、草甸植被、盐生植被、沼泽和沼泽性植被、水生植被,其中沙生植被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甸植被。植物群落主要有沙蒿群落、沙蒿一柠条群落和沙柳、乌柳、沙棘组成的“柳湾”。简述了毛乌素沙地的植被分布特征,提出该区植被建设应以灌木为主,采取灌、乔、草相结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物量和降低风速百分率等为指标,对毛乌素沙地各立地条件类型上不同结构防风固沙林进行了分析,为各立地类型选择了若干种优化的防风固沙林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榆林沙区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毛乌素榆林沙区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根据该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速该区沙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沙漠化过程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解袋法测定分析了沙漠化过程对凋落物分解及碳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沙地土壤中的凋落物经过110d的分解后,干物质残留率分别为38.5%,40.8%,45.2%,55.6%和58.8%,C残留率分别为37.1%,36.6%,41.4%,53.6%和51.1%,N残留率分别为43.8%,47.6%,54.2%,59.4%和58.9%。说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凋落物的干物质失重率降低,分解速率减小,C、N释放速率减缓。分解过程中,凋落物在各生境土壤中C的释放速率明显快于N;C含量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略有上升,但总体低于初始C含量;N含量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landsat TM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3种颜色)、分辨率为30 m×30 m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Erdas8.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info9.0和Arcview3.3等GIS软件,对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 a多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 366.057 km2,具体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1 025.393,850.396 km2,严重沙漠化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从全区各旗、县的角度来看,其中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的沙漠化发展比较快,增加的面积分别为:1 038.377,185.487,69.431,51.554 km2,克什克腾旗、阿巴嘎旗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增加的面积分别为:5.492,15.715 km2,林西的沙漠化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浑善达克沙地地区土地沙漠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野外调查和对2000年TM影像的解译,分析了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分布格局与发展态势,以及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与变化和人地关系两大方面,探讨了研究区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在空间分布上,与春季风蚀气候因子分布范围不一致;沙漠化在发展的速率上,与三大气候因子的动态变化不一致。结论指出:近50年来,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不是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畜压力与环境容量严重失衡,研究区人地关系的管理上屡有失误,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缓慢,是造成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半于旱地区的沙漠地带,大气降水基本全部入渗。由于风沙土缺乏土壤毛细管,干沙层可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故风沙区的大气降水作为浅层地下水被储存起来,并以海子、湖泊、沼泽、草句和河川基流的形式出露。风沙区的浅层地下水资源,不仅是影响沙丘形态、植被状况、治理难易的关键因子,更是沙漠绿洲形成的主导因素。毛乌素沙地基本农田的发展途径,一是利用河川引水拉沙,缩河造田;二是在支毛沟修筑沙坝,拦蓄径流,下游缩河造田,目流灌溉,并利用提灌,就近在固定或半固定沙地形成沙漠绿洲;三是利用天然海子或沙井,治理固定或半固定沙地,形成小多成群的绿洲农业。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生长季内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含水量生长期末低于生长期初,按时间变化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土壤水分积累期(4~6月)、土壤水分消耗期(7~9月)、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至次年3月)。在空间上,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整个土壤剖面自上而下按水分变化规律可划分为四层:土壤水分速变层、活跃层、过渡层和稳定层。土壤水分活跃层的深度与根系分布层密切相关,深根系的植物其水分活跃层分布较深。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及其变化规律不同,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坡脚〉坡腰〉坡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