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南地区猪戊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南地区猪戊型肝炎感染情况,同时掌握该地区猪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以便进一步探讨猪戊型肝炎病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分布及组织损伤,采用ELISA技术检测猪血中抗-HEV特异性抗体水平,并用RT—nPCR检测猪粪便中HEVRNA和进行RNA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猪血中HEV抗体阳性率为84.3%;猪粪便样品中HEVRNA阳性率为28.9%。所得5株HEV的ORF2部分核苷酸序列与戊型肝炎病毒Ⅰ、Ⅱ、Ⅲ、Ⅳ型的同源性分别为80.7%~84.O%、78.7%。80.7%、77.3%~82.7%和86.7%~90.7%,其中与Chi-xinjiang株同源性为83.3%~84.0%,与Chi—ⅣT1亚型的同源性为87.7%~90.7%。湖南地区猪戊型肝炎感染率比较高,且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属Ⅳ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鸡西地区猪戊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及分析其序列特征.为确定本地区猪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鸡西地区采集600份猪粪便样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PCR后检测HEV—RNA阳性率及分析序列,记录结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600份猪粪便样本中106份经检测为HEV—RNA阳性(阳性率17.67%),494份阴性(阴性率82.33%),阳性样本序列与基因IV型相似度最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殖工作者及防疫工作者应提高警惕,将预防及干预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降低猪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几率.阻断人畜共患疾病传播途径,保障人们饮食健康。  相似文献   

3.
鸡大肝和大脾病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两个鸡场发病鸡群的病理剖检发现,病鸡和死亡鸡肝、脾异常肿大,为正常体积的3 ̄4倍,肝重为体重的13.83%、脾重为体重的1.87%。病鸡临床上无特异症状。用鸡大肝和大脾病(BLS)标准抗原和阳性血清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对早期发病鸡群进行调查,鸡场I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0,抗原阳性检出率为6/39;鸡场未查出抗原。证实我国已存在BLS病。  相似文献   

4.
以肝片吸虫的分泌-排泄物作为抗原(ES抗原),建立水牛肝片吸虫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并用此方法与粪便检查法检测江苏和安微2省10县(市)302户的307头水牛的血清和粪便;间接ELISA诊断法的最佳工作条件,每乳包被0.2μg抗原,血清稀释度为1:960,二抗稀释度为1:600。结果粪便检查出虫卵的阳性水牛43头,阳性率为14.01%,其中安徽省为11.61%(18/155),江苏省为16.45%(25/152);用间接ELISA法检测299头水牛血清,阳性87头,阳性率为29.19%,其中安徽省为23.53%,江苏省为34.92%,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6.05%。  相似文献   

5.
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安徽、江苏和广西的12个县部分水牛群血清样品(n=343)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中和抗体进行检测。结果从10个县的血清中检出了BVD/MD抗体,其中安徽水牛血清(n=150)BVD/MD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为24.2%(范围10%~46.7%),江苏(n=143)BVD/MD平均阳性检出率为8.4%(0%~11.1%),广西(n=50)BVD/MD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0.0%(0%~15.4%)。本调查说明我国水牛群中BVD/MD流行在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鸡西地区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600份猪血清样本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EV—DNA,记录检测结果阳性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600份猪血清中116份HEV—RNA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19.33%),检测结果与年龄、品种相关性对比分析可知,年龄与检测结果阳性率呈正相关,而约克夏品种检测结果阳性率最高(100.0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殖者及防疫工作者应准确掌握本地区猪戊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对戊型肝炎高危猪群应采取适当药物干预措施并积极改善饲养环境,降低猪戊型肝炎发生率,提高人民饮食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对流免疫电流技术(CIET)和琼脂扩散试验(AGP)对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鸡血清50份和法氏囊材料50份进行标准抗原检测被检血清,标准阳性因清检测被检抗原。AGP法标准抗原检测被检血清阳性40份,阳性率80%(40/50),标准阳性血清检测被检抗原,阳性36份,阳性率72%(36/50);CIET法标准阳性血清检测被检抗原,阳性47份(47/50),阳性率为94%,标准抗原检测被检血清,阳性48份,阳性率为96%(48/50)。经x^2检验均P>0.05,差异不显著。CIET法与AGP法,标准抗原检测被检血清,AGP法阳性率80%(40/50),CIET法阳性率96%(48/50);标准阳性血清检测被检抗原,AGP法阳性率72%(36/50),CIET法阳性率94%(47/50)。经x^2检验均P<0.05,差异显著。结果表明,CIET法比AGP法敏感、快速、且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8.
应用蔗糖离心尼龙网筛法、福尔马林乙醚沉淀法和饱和蔗糖漂浮法,对来自青海省的83份藏獒的粪便,进行棘球绦虫虫卵检查。结果:上述三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07%(15/83),15.66%(13/83)和13.25%(11/83)。  相似文献   

9.
牛结核病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枝杆菌(mycobacteria)保守的插入序列IS1081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牛结核病的巢式PCR方法。该方法一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35pg,二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35fg。在对95份PPD阳性牛临床病料组织和23份血液样本的PCR检测中,用引物TB—Q1和TB-Q2做一次扩增,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95(37.5%)和5/23(21.7%);用引物TB—B1和TB—B2做二次扩增,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95(85.3%)和14/23(60.9%)。该方法作为辅助PPD试验的快速检测方法用于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获得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Ⅰ)RNA聚合酶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DHVⅠ的RT-PCR方法。该法能从DHVⅠ中扩增到440bp的条带,而对正常鸭胚尿囊液、健康鸭肝、鸭瘟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禽流感病毒(H5N2亚型)、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5:A)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法最低可以检测到30pg的DHV工核酸模板。RT-PCR对DHVⅠ强毒CHv-1株人工感染发病死亡鸭肝的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和Dot—ELISA检测结果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脾、肺、脑病料的检出率显著(P≤0.01)高于病毒分离和Dot-ELISA。RT-PCR、病毒分离和Dot—ELSA对1987~2005年采集且保存于-20℃的经病毒分离已确诊为鸭肝炎的临床送检肝病料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9/19)、36.84%(7/19)和57.98%(11/19),对2000-2005年采集且于-20℃保存的来源于中国18个省份发病鸭群的48份肝病料的检出率分别为100%(48/48)、56.25%(27/48)和75.00%(36/48)。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DHVⅠ的分离鉴定、临床病料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粪团表层和内部类固醇激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熊猫粪团表层和内部的类固醇激素含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关系到取样量、取样精度及相似研究的可比性。通过测定5只大熊猫(3♀2♂)粪团表层和内部类固醇激素(雌二醇、睾酮、皮质醇)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粪团雌二醇、睾酮、皮质醇在粪团表层和内部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圈养大熊猫蠕虫病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对从四川地区采集的210份圈养大熊猫粪便样品进行了蠕虫虫卵的检测,结果只检出了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虫卵,粪样蛔虫卵阳性率为25.71%(54/210)。在不同饲养单位以及不同月份,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组成以及耐药基因和寄生虫的真实情况。采集6只健康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利用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组成及功能、耐药基因种类、丰度和寄生虫的组成,探讨优势细菌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内微生物种类多样,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但以细菌为主。在门水平上,细菌类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在真菌菌门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亚门(Mucoromycota)相对丰度较高,雌性和雄性大熊猫粪便菌群丰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Unigenes功能分析表明,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的功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等过程。在大熊猫粪便中共检测出25大类、304种耐药基因,其中,外排泵类基因的种类最多、相对丰度最高。此外,在大熊猫粪便中共发现63属126种寄生虫,寄生虫种包括线虫、绦虫和吸虫,其中,线虫为优势虫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埃希杆菌属(Escherichi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与外排泵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糖肽类、多肽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本研究从宏转录组水平揭示了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耐药基因组成以及寄生虫种类,对大熊猫微生物相关疾病和寄生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sustaining ex situ popul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infectious pathogens in giant pandas ex situ. Serologic antibody titers against 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 canine parvovirus (CPV), canine adenovirus (CAV), canine coronavirus (CCV), canine herpesvirus, canine parainfluenza virus (CPIV), Toxoplasma gondii, Neospora caninum, and Leptospira interrogans were measured in 44 samples taken from 19 giant pandas between 1998 and 2003 at the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in Sichuan, China. Seroassays also included samples obtained in 2003 from eight red pandas (Ailurus fulgens) housed at the same institution. All individuals had been vaccinated with a Chinese canine vaccine that included modified live CDV, CPV, CAV, CCV, and CPIV. Positive antibody titers were found only against CDV, CPV, and T. gondii. Sera were negative for antibodies against the other six pathoge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vaccine may not be reliable and that it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protective or safe in giant pandas and red pandas. Positive antibody titers against T. gondii were found in seven of the 19 giant pandas. The clinical, subclinical, or epidemiologic significance of infection with these pathogens via natural exposure or from modified live vaccines in giant pandas is unknown.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imperative to sustaining a viable population of giant pandas and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究年龄对大熊猫个体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本研究采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J1(亚成年大熊猫个体)、J2(成年大熊猫个体)、J3(老年大熊猫个体))的新鲜粪便,基于16S rRNA基因技术,测定不同年龄的大熊猫个体肠道细菌组成,分析其物理和化学特征及酶活特异性,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t analysis,RDA)分析大熊猫肠道微生物菌群丰度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属水平上,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力在J2肠道最高,淀粉酶活力在J3肠道最低,纤维素酶活力在J1肠道最低,蛋白酶活力在J1肠道最高,在J3肠道最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与淀粉酶活力和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与还原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大熊猫个体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表现特征不同,其肠道细菌优势菌的相对丰度与其消化酶等环境因子存在相关性;建议需对亚成年大熊猫加强饮食和生活环境管理,并可以通过添加益生菌等方式加强对老年大熊猫肠道健康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慢性胃肠炎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9例大熊猫慢性胃肠炎病及其继发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有5只完全恢复了健康,3只有明显疗效。并对患病大熊猎作了血液学检查,与健康大熊猫的肠道菌群、毛发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患病大熊猫的电解质水平普遍偏低,血清蛋白较低,白细胞水平大多处于正常范围,在患慢性胃肠炎病大熊猫粪便中未检出肠道病原菌,其双歧杆菌的检出率和数量明显低于健康大熊猫。毛发中Cu、Zn、Mn等元素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大熊猫的水平,初步提出了大熊猫慢性胃肠炎病及其继发病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熊猫犬瘟热病及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2月和1999年7月,重庆动物园和雅安碧峰峡生态动物园喂养的小熊猫(red panda)分别大面积爆发和流行犬瘟热病,重庆动物园小熊猫死亡11只,死亡率达100%,雅安碧峰峡生态动物园小熊猫死亡4只,死亡率为25%。两地发病小熊猫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不完全一致,但均有血便、呼吸急促、不食,精神差,肺出血充血等类似症状。从雅安碧峰峡生态动物园患病小熊猫分离出的犬瘟热毒株(cdv2株)对VERO细胞适应性比从重庆动物园分离的(cdv1株)强,其TCID50达10^-6/0.2mL,两地分离的毒株均能同抗犬瘟热阳性高免血清反应。此外,用抗犬瘟热高免血清治疗,成功地挽救了12只病重的小熊猫。  相似文献   

19.
禽白血病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均为禽的肿瘤性免疫抑制疾病,是危害养鸡业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为调查重庆市肉鸡中禽白血病及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流行情况,在北碚区、涪陵区、开县、垫江县、潼南县五个区(县)的8个活禽交易市场采集260份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所有血清中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V)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禽白血病病毒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5%(43/260)和5%(13/260),双抗体阳性率为4.61%(12/260)。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重庆市肉鸡中这两种病原的感染率相对要低,但仍应重视这两种疾病的防控,以控制病原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20.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主要引起人的戊型肝炎,新近研究发现猪在病毒传播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我国部分省区HEV感染血清学调查,在被检的1 138份血清中,有666份(57.5%)为HEV抗体阳性,猪群抗体阳性率随着月龄增长而升高.通过RT-PCR方法从一份猪粪中扩增并克隆了HEVORF2 N端主要抗原决定区339bp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该段基因与我国人群HEV基因4型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9%,但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这一结果提示我国猪群存在广泛的HE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群HEV毒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