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香冷秀     
叶青 《花木盆景》2000,(1):41-41
秋风一起,又是人们持蟹赏菊的时候了。在品菊时吟味一下咏菊诗,那会更增情趣、怡荡襟怀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首《菊花》诗的作者,是中唐才子元稹,诗平易晓畅,情寓景中。”  相似文献   

2.
菊花品种繁多,花色丰富,花香清醇怡人,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向来以素雅高洁著称,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宋人周敦颐认为菊是“花中隐逸者”,象征着品行端正的隐士,具有超凡脱俗之气。王安石在《咏菊》中也表现出对菊花的钟爱之情:“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两三峰。  相似文献   

3.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菊科,菊属。在《尔雅》上即有“鞠、治蔷”的记载,在《礼记·月令篇》记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等字句,并以菊花来代表农历9月的花卉。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上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夕餐秋鞠之落英”的名句,说明在很久之前我国人民就了解菊花的某些特点和用途。通过不断的选择、培育,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名花。早在西周《礼记.月令篇》中就已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花)。”历经数千年,菊花由野生过渡到栽培,由田园种植药用、食用过渡到庭园栽培供展览观赏。更因菊花傲霜开放,天姿高洁的品性,而深受我国历史人民的喜爱,并发展成为中国菊文化,列入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凌寒绽放,清秀骨傲的菊花"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暇",是岁月积淀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不可或缺替代的精神元素!"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携菊入诗,又有"菊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自命,"玉洁  相似文献   

6.
菊花具有特殊的清香味,自古就被人们用来作为芳香性花卉食用。苏东坡的《后杞菊赋》曰:“……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之寿。”把吃菊说得淋漓尽致,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7.
菊花脑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别名菊花叶、路边黄、黄菊仔等。其嫩叶可炒食或做汤,具菊花香气,有清凉解暑的作用。 菊花脑原产中国,湖南、贵州、广东等省有野生种。菊花脑是野菊的近缘植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野菊为“苦薏”,唐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739年)载有:“苦薏生泽畔,茎如马兰,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语日苦薏是也。”从文字描述上看和野菊极相似。  相似文献   

8.
许青山 《花卉》2021,(1):39-39
谈起菊花这种植物,人们都能脱口而出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觉得东篱采菊与悠然的南山相映成趣.读着这诗句,似乎能感觉出退隐回归农村的陶翁,心情与自然相融后感到异常的轻松欢愉.可以说菊花因陶渊明而出名,也因陶渊明的避世而隐逸,无怪乎北宋的周敦颐谓菊是"花之隐逸者",指出人们对菊花的喜爱,自"陶后...  相似文献   

9.
几种果树资源在江南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旦蕊 《浙江柑橘》2007,24(2):44-45
江南地区果树资源非常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在园林中广泛应用。果树植物有其特殊观赏效果,从古以来即为人们选择、培育和欣赏。如苏东坡《初冬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宋祁咏枇杷诗:“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以及陆游《杨梅诗》:“丹实累累照路隅”等,均为赞美果树景色的千古佳句。果树植物在园林应用中有其特殊的价值和作用。本  相似文献   

10.
缪士毅 《花卉》2019,(23):40-41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每届此时,那傲霜怒放的菊花牵动了无数诗人的情愫。于是,诗人们不惜笔墨为之吟咏赞美,并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佳诗妙句,真可谓菊花飘香诗意浓。  相似文献   

11.
花艺诗境     
菊[晋]袁崧灵菊植幽崖,擢颖洁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秋菊傲霜,凌寒开放,历来为诗人所赞赏。人们之所以钟情于菊花,固然是由于其花色美丽典雅,花形千姿百态,尤为重要的是它“发在林凋后,繁当露冷时”,表现出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首诗正是称颂了菊花的高贵品格。开头两句,用菊花生长的自然环境来衬托。“灵菊植幽崖”,用“灵”来形容菊,别具一格。菊而显出灵气,不同于一般花卉,表现了诗人对其珍视。此花虽幽居于深崖,却怡然自得,传达出菊花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擢颖凌寒飙”,擢颖:形容生长茂盛。颖,此指植物的末梢。菊花冒着…  相似文献   

12.
晓斐 《花木盆景》2014,(11):23-24
正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我国是菊花的故乡,有着2000年~3000年的种植历史,《礼记·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此外《山海经》、《尔雅》、《周礼》等古籍也有关于菊花的记载,据这些记载,菊花最初是作为物候植物被人们认识的。当时,菊被"用以准节令,大略黄花开时,节候不差",在农事上,麦子的播种就以它为标准。魏晋以后菊花才逐渐用于观赏,其菊花傲霜绽放,不畏寒霜的崇高品格深受人们赞扬,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历代描绘菊花的诗词、书画作品更是络绎不绝,其中爱菊成癖的陶渊明最得赏菊之真谛,为后人留  相似文献   

13.
丝瓜原产印度,宋朝时传入我国。南来中期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净,而不损砚。”宋朝的杜北山《咏丝瓜》诗中说:“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说明那时丝瓜已在我国栽种,因  相似文献   

14.
勾宁国  吴书玉 《花卉》2019,(10):9-9
开封作为中国菊花名城拥有丰富的菊花种质资源和深厚的菊花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开封爱菊、种菊、赏菊、咏菊之风盛行。北宋学者刘蒙在东京(今开封市)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菊谱”。开封菊花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36届菊花文化节。  相似文献   

15.
余诚 《花木盆景》2004,(9):22-22
俗话说:“养菊容易养叶难”、“红花要有绿叶衬”,这些话都是在说要保护好叶片。一株菊花下部若是没有一片脚叶,则将成为“光杆司令”大为逊色。如何保持菊花脚叶完好无缺,主要是要善于管理,自始至终。若在水、肥、光、温等方面调控管理得当,菊花将会株形矮小、茎粗枝壮、脚叶丰满、叶大花艳。笔者喜欢莳养菊花,在多年的养花中吸取了不少的教训,也取得点滴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23日,素有“菊城”美誉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迎来了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展会上百菊斗艳,各式菊艺插花和造型景点吸引着八方宾客。这是中国菊花展首次在镇级行政区举办。此次菊展展场面积约28万m^2,参展的菊花将近百万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友好国家均带来菊花精品参展。  相似文献   

17.
王松岳 《花木盆景》2014,(11):26-27
正题头话:《本草纲目》把野菊分为两种,"诸家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本草集经注》也说"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做羹食者,为真菊;青茎而大,做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可见菊素有甘苦之别。我国自秦代以后,以菊花为食的记载多起来了,《神农本草经》日:"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风俗通义》日:"菊花轻身益气",还总结出了菊花的药理作用。嵩山甘菊得天独厚,是菊中之佼佼者。它不仅气味甘淳清香,而且具有神奇的医食功效。甘  相似文献   

18.
石柱国 《花卉》2010,(10):38-38
(一)赏菊 金秋9月,古时各地大多举行菊花盛会,展出各种各样的菊花珍品。有的散成多排,有的堆成“菊塔”,七彩缤纷,极为壮观。  相似文献   

19.
李少义 《花木盆景》2007,(11):46-48
一谈到菊花,人们就会想起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指出:  相似文献   

20.
花盆底部的出水孔是用于排出盆内多余水分.在莳养盆栽菊花时.如果能巧妙利用出水孔,就能达到省工省水肥.且菊花生长良好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大批量生产盆菊的养花者,更是有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教您如何利用花盆出水孔.省工省水肥养好盆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