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木组织培养技术的出现,对森林生产力开创了新的纪元,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研究工作正针对采用试管和温室生产小苗的技术在加以发展和改进。大量研究报告阐述了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但是,很少有人考虑现代组织培养技术对现在和未来森林生产力所产生的作用。组织培养最重要的是显示出林木育种学家和组织培养科学家对提高森林生产力的极大效益。林业工作者必须对这一正在  相似文献   

2.
现代组织培养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原生质体与体细胞杂交育种和胚挽救技术育种等4种。在对过去10a中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进度、应用情况进行了简介,列出了试验成功的主要观赏植物种类,并对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的材料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指出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今后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笔者介绍了油松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和技术要点,从苗木扩繁和脱毒、良种选育和遗传转化、创新育苗方式3方面阐述了油松组织培养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油松组织培养在林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着认知程度与机理研究进展不相匹配、投入力度和油松价值成本不相匹配、技术经验和生产指标尚不稳定等限制性因素,应采取加强协作、提高技术要求等途径推动油松组培技术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概况,包括新方法的采用,新观点的提出,并从七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影响组织培养的因素;培养基种类及常用培养基配方;外植体材料的选择;培养方式的研究及发展;应用组培法快繁观叶植物的途径;花卉组织培养的应用价值;稀土元素在组织培养上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竹子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竹子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从植株再生途径、外植体和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添加物的使用几方面总结了竹子组织培养技术的经验,探讨了竹子组织培养在快速繁殖、遗传育种、离体成花3个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当前竹子组织培养的难点,并对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组织培养繁殖林木技术的出现对未来的林业具有深远影响。为了用试管和温室生产小苗,对这种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为数众多的报告阐述了组织培养技术以及如何把这种技术应用在林业上(摩特1981年),但很少考虑这种技术对当前和未来的森林经营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类型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进行快速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能保持植株的优良性状等优点。其繁殖类型有无菌扦插、器官发生、器官直接转变型、胚状体发生和原球茎等类型。指出了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植物组织培养法在繁殖树木优良品种方面的作用植物组织培养法是用适当的培养基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胚等进行无菌离体培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初应用对象和范围都比较窄。近40年来,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形态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以及某些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它从最初对植物根的离体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业育种中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项新技术在林木育种中得到了应用。该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分子标记技术、组织培养技术、航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分子标记技术侧重于林木基因表达性状的早期鉴定,组织培养技术侧重于远缘杂交育种以及林木的快速繁育,航天育种侧重于林木基因突变育种方向,转基因技术侧重于林木的抗虫育种。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佳的育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有关其对组培苗生长影响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细化。为给组织培养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文中就培养基成分、激素种类和浓度、琼脂、CO2及乙烯等因素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综述,着重探讨了光照强度和时间、培养温度等因素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油茶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为了加快油茶良种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提高油茶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已在油茶无性繁殖方面取得良好的进展,文章主要介绍了嫁接、扦插以及组织培养3种无性繁殖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卷荚相思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卷荚相思优树的带芽茎为外植体,进行初代培养、继代苗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组培苗移栽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初代培养最合适流程为:树冠中上部穗条经70%酒精消毒处理40 s后,再用0.1%HgCl2溶液消毒处理8min,萌动率高达35.7%;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改良MS+6-BA 0.8 mg.L-1+IAA 0.5 mg.L-1+蔗糖30 g.L-1,增殖倍数最高达5.2倍;生根培养以继代芽苗长1.1~1.4 cm,1/2MS+IBA 1.5 mg.L-1+ABT1#0.2 mg.L-1+NAA0.2 mg.L-1+蔗糖30 g.L-1培养基最佳,生根率最高达97.8%;组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为红心土+泥炭土(3∶1),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13.
从实生繁育、扦插繁育、嫁接繁育和组织培养繁育方面概述了油茶良种繁育方法的发展进程,并阐述了容器育苗在油荼良种繁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香蕉组培苗生产的主要技术及其管理。作者认为,控制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是降低组培苗室内生产成本的关键,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管理水平则是实现高效益组培苗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桉树组培苗以苗繁苗技术具有成苗周期短,利用系数大,成本低,便于生产单位大规模推广使用等特点,而且通过嫩梢扦插育苗,可获得苗木整齐粗壮,量多,遗传增益大,具有极大的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文章根据实际生产,具体介绍了桉树组培苗以苗繁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旨在促进育苗技术的推广和进步,为育苗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楸树优良无性系组培苗苗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引进的5个楸树无性系组培苗进行了苗期无性系对比试验,并对组培苗移栽时不同苗高和截干处理对1a生苗木生长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间1a生株高、地径生长量差异显著,冬季受冻害差异极显著,5个无性系中001-4表现最好;组培苗移栽前不同苗高和截干处理对无性系1a生长量不存在显著影响,苗期生长状况仅与无性系相关。本研究为楸树无性系组培苗的苗期选择及移栽方式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Applications of biotechnology for forest regener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rossnickle  Steven C.  Sutton  Ben C.S. 《New Forests》1999,17(1-3):213-226
The Forest Biotechnology Centre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group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forest regeneration. The Centre carries out contracts on behalf of clients in forest-related industri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a number of long-term, in-house projects aim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 in genetics and propagation, and seedling prod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Technical capabilities include: tissue culture, molecular genetics, pathology and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ecophysiology. These techniques are also being used to improve nursery culture regimes, disease assessment, planting regime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a variety of conifer species. Additional programs relate population genetics to adaptive traits, and develop clonal testing within elite families from tree-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18.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油茶组培苗第1、5、8代继代苗和实生苗在移栽培育前3个月中IAA、GA3、ZR和ABA 4种植物主要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组培苗与实生苗各器官中GA3、ABA和IAA含量分布趋势一致,只有内源ZR分布水平有差异。组培苗刚移栽时各器官中IAA、GA3、ZR含量都远高于实生苗,而ABA则低于实生苗;移栽1个月后,组培苗各器官中IAA、GA3、ZR含量骤然下降;此后继续培养的2个月中,组培苗各器官激素水平略有回升或维持平稳,但都略高于实生苗。移栽后,实生苗和组培苗叶片组织中ABA/GA3(K值)和ABA/(GA3+IAA+ZR)比值变化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组培苗K值降低幅度大于实生苗,移栽培养3个月后K值与实生苗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红叶石楠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有关文献和总结育苗经验的基础上,从苗圃地的选择与规划、采穗圃的营建及管理、扦插技术、苗木移栽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红叶石楠无性扦插育苗技术,为红叶石楠苗木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路易斯安娜鸢尾顶芽为外植体,利用不同激素配比诱导不定芽,定期测量组培苗株高、蓬径、主茎长和叶片数,观察组培苗的染色体数、叶片结构和开花性状等。结果表明:路易斯安娜鸢尾顶芽诱导率最高的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5 mg.L-1,产生有效生产苗最多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2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1+活性碳0.5 g.L-1。2年生组培苗平均株高达到71.6 cm,平均蓬径达到60.9 cm,叶片维持在6~12片,冬季仍有绿叶。组培苗染色体个数、叶片通气组织、开花性状等均与母株一致,表明路易斯安娜鸢尾组培苗可保持其母株的观赏性状和水生习性,可通过组培快速繁殖大规模生产优质种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