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南 《现代园艺》2001,(6):27-28
1 适时采收 人工栽培的黑木耳 ,一年种 ,三年收 ,当年初收 ,次年盛收 ,第三年罢收。每年接种一批段木 ,便可连续生产。 (一 )采收的成熟度耳色转浅 ,由黑变褐 ,耳片边缘舒展软垂下来 ,肉质肥厚 ,耳根收缩 ,腹面已产生白色孢子粉 ,此时应立即采收。 (二 )采收季节。分春、伏、秋三个阶段 :从清明到小暑前采收的叫春耳。这段时间的木耳 ,朵大肉厚 ,色泽灰黑 ,吸水膨胀率好 ,质量佳。从小暑到立秋前采收的叫伏耳 ,此时由于气温高 ,病虫害也多 ,容易造成烂耳 ,质量差 ,但是产量最高。立秋后采收的秋耳 ,朵形略小 ,肉质中等 ,质量好于伏耳次于…  相似文献   

2.
袋栽黑木耳春季木耳高产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永镇 《食用菌》2004,26(1):40-41
袋栽黑木耳,在我地区7月初之前采收的叫春耳,7、8月份采收的叫伏耳。伏耳耳片薄,虫耳、烂耳多,并因已到雨季不易晒干,损失较大。春耳要高产,首先制作菌丝长的壮的菌袋;其次,划口时间要争取4月末之前;再次。改进出耳管理,缩短耳片生长期。现将袋栽黑木耳春季出耳高产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袋料黑木耳是把黑木耳的菌袋摆放在室外的田块上或者在大棚内进行吊袋出耳管理的一种栽培技术。袋料黑木耳色泽好,耳大肉厚,深受消费者青睐。1栽培品种黑木耳在5月初之前采收的叫春耳,6—8月份采收的叫伏耳,9月份后采收的叫秋耳。在西乡县主要种植春耳和秋耳。按黑木耳后熟过程所需积湿不同,可分早、中、晚熟三个品种;按耳片形状可分为全筋、半筋和无筋。其中全筋品种产量高,但品质差,半筋和无筋品种质量好,  相似文献   

4.
孙永琴 《食用菌》2009,31(6):51-52
黑木耳是中温性食用菌,这个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东北地区只能在春秋两季栽培黑木耳。春季栽培黑木耳进行了十多年的栽培实践,栽培技术比较成功,但由于春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所以采收的黑木耳易产生颜色黄、耳片薄、病虫害重等缺点;而秋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耳片厚,颜色黑,无病虫害等优点。但秋季栽培刚刚兴起,只有三年左右时间,技术不太完善,主要表现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秋耳春管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华 《食用菌》2013,(6):48-49
黑木耳秋耳春管栽培模式是通过延后秋耳下地时间,成功使黑木耳生产避开炎热多雨的夏季,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从栽培品种选择、栽培季节、菌包制作、出耳管理、采收等环节介绍黑木耳秋耳春管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浅谈防流耳     
栽培黑木耳,防止流耳是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特别是夏季进入伏天之后,由于高湿高温流耳现象尤为突出,若防治不及时将会全功尽弃,因此务必严加防治。 1.适时收耳。流耳很大程度是采收不及时而造成的。耳子成熟时,产生大量担孢  相似文献   

7.
夏季防流耳     
夏季特别是进入伏天之后,气温升高,流耳现象比较突出。前些年,郧西县主产黑木耳的前庄村,每到伏天约有10~15%的耳杆出现流耳,近些年来,由于讲究了科学管理,流耳现象大大减少。他们的主要经验是:1.适时收耳。见部分耳子长到开片时,应及时采摘,并大小一齐采收。2.摘净耳根。采收时要将手指齐木耳基部捏住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温度对黑木耳耳芽发生及耳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下出耳芽快、齐,35℃耳芽发生困难。20、25℃耳片生长整齐一致,耳厚、色黑、耳质好,30℃虽然产量较高,但耳黄、薄、耳根大,边缘不整齐,商品价值不好,35℃耳片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黑木耳子实体生长阶段前期低温有利于耳芽发生,耳片生长期适当提高温度可加速耳片生长,但低温出耳有利于提升黑木耳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袋料黑木耳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种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椒江新绿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黑木耳菌棒制作到出耳采收,探索出了一套袋料黑木耳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从黑木耳质量○谈代料栽培的季节安排隋进清徐立(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食用菌研究所153031凡是从事黑木耳生产和经营的人都知道,春、秋季产的黑木耳色油黑,耳片肉厚,朵整状,食感好,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夏耳则色褐黄,片薄,流耳多,质量低劣。野生耳、段木栽培...  相似文献   

11.
高云虹 《中国食用菌》2012,31(3):64-64,68
通过黑木耳冻菌栽培试验,得出此栽培方法可行。并且子实体产量高于对照5%,颜色较黄,耳片较薄。下地时间相同,原基形成时间相同但采收时间冻菌早于对照4 d~6 d。  相似文献   

12.
以活性肽部分或全部取代黑木耳培养料中豆粕栽培黑木耳。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形态、产量等,并测定黑木耳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添加0.3%活性肽可以促进黑木耳菌丝生长和耳芽形成,提高产量,但作用不及添加2%豆粕。添加活性肽可明显改善耳片性状和耳片营养成分,并且活性肽与豆粕混合使用增产效果优于单独添加活性肽。因此,活性肽可以部分替代豆粕作为栽培黑木耳培养料中辅料。  相似文献   

13.
全面介绍北方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经验,包括栽培品种的选择,生产季节的安排,原料选择及配方,拌料、装袋,灭菌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催耳、分床,出耳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菌丝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出耳期耳片的高温抗性,提高黑木耳出耳抗性和产品品质,实验设计5组不同发菌温度,对黑木耳菌丝培养温度、菌丝生理与出耳期耳片耐高温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5℃、20℃发菌菌丝生长速度较对照组(25℃)慢,但菌丝粗壮,培养期感染杂菌少,酶活性高。低温培养的菌丝出耳期抗杂菌污染能力强,耳片不易流耳。低温发菌有利于提高黑木耳出耳耐高温性。  相似文献   

15.
唐楚才  张东祥 《蔬菜》2001,(4):18-18
台耳即台湾白背木耳,其栽培技术日趋系统完善,出口量逐年增多。它能在室内及大棚立体层架栽培,200m2就可栽培2万袋,只需人工控管,营造一个简易的生长环境,就能收人4万元。因此,一种规范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迅速引进全国。 “台耳”的干品加工虽然极其简单,但也并不是每个生产者都懂得其技术环节的。为了人人能掌握其技术要领增产增收,特将其干制方法介绍如下: 一、适时采收 台耳进入成熟期即耳片开始卷曲,阴雨天应于采摘前5~6天,晴天应于2~3天就停止喷水。当耳片反卷至1/(3~4),腹面可见白色孢子粉时便可采收…  相似文献   

16.
杜庭树  赵传孝 《食用菌》1995,17(2):29-29
近年来,代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北方农民治穷致富的门路之一。榆树县土桥乡王显宝组织本地农民,利用杂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资源,袋栽黑木耳800000袋,接种后60天左右开采,每袋可收干耳30~50g,当年收黑木耳28000kg,收入达120000元。七队农民王季燕栽培黑木耳8000袋,当年收干耳300kg以上,纯收入达12000元。现将袋栽速生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充分利用现有光伏钢架塑料大棚栽培黑木耳,集成可控的生长环境及精简、规范、配套生产技术体系,主要环节包括光伏钢架塑料大棚黑木耳栽培系统设计、菌株选择、菌包生产、场地选择、刺孔催芽、分床、出耳管理、采收、贮存等。该体系提高立体黑木耳生产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为推动黑木耳产业向轻简化、立体化、标准化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初步研究了春季全光5个地摆栽培时间对黑木耳出耳、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黑木耳最适栽培时间为4月末~5月中旬;表现为耳芽发生快,耳片生长整齐,出耳质量好,产量高的特点。地摆时间过早(4月16日)或过晚(5月26日)均影响黑木耳耳芽发生和耳片生长,尤其是过晚地摆,遇高温黑木耳耳芽发生困难,出耳期易感染杂菌,影响黑木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适宜的栽培时间是全日光栽培方式下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黑木耳生产是黑龙江省东宁县"头号"富民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黑木耳发展规模达15亿袋,其中12亿春耳全部应用春耳秋管栽培技术,单袋产量平均0.05 kg,总产达70 000 t,产值45亿元,实现为农民人均增收13 680元。东宁县春耳一般7月初采收结束,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不宜进行伏天出耳,通过摸索形成了一套春耳菌袋秋后管理出耳的栽培模式,多采收5~15 g的优质秋耳,增产增收。栽培上要选择优良品种,严格进行菌袋生产,科学划口、撕袋及浇水。  相似文献   

20.
瓶栽黑木耳     
实验证明,瓶栽黑木耳,周期短,成本低,质量好,产量高。从接种到采收只需80天左右,每瓶(500毫升罐头瓶)可采干耳15克左右,最高可达20克以上。菌种为本省野生黑木耳分离培育而成的黑人4号和黑人5号。母种培养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