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浙优10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三系单季晚籼杂交稻,2009-2010年在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中平均亩产570.3 kg,平均生育期134.3 d。制种技术主要包括: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培养壮秧、花期预调、巧施穗肥、穗期管理、防病治虫、收晒藏防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2.
钱优1890是由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三系单季晚籼杂交稻,在2012-2013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中平均亩产575.8 kg,比对照增产2.6%;平均生育期138 d。制种技术方面要求主要掌握父母本播种差期、培育壮秧、大田管理、花期预调、穗期管理、去杂保纯、防病治虫、收晒藏防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发展单季早熟晚粳的再探讨,中心内容强调三个坚持:1.坚持优化品种结构,适当发展早熟晚粳;2.坚持引种试验推广,深入挖掘优良种性;3.坚持栽培调控熟期,兼顾全年晚中求早。  相似文献   

4.
“中浙优1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省种子公司合作育成,是一个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区域作单季种植的优质米新组合。它具有产量高(平均在亩产500—550公斤,高产田块可达650公斤)、米质优(主要品质性状达优质米1~2级)、抗性强(对穗瘟病的抗性平均3.3级,白叶枯病平均4.8级)等特点。2003年列人浙江省单季杂交稻区重点示范组合,并进入省品种审定考察。2004年5月通过浙江省品审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钱优911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三系单季晚籼杂交稻。经2011-2012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域试验,钱优911平均亩产567.9 kg,比对照增产4%;2013年省生产试验,钱优911平均亩产598.5 kg,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6.3%,平均生育期132天。制种技术主要掌握父母本播种差期,培育壮秧、大田管理、花期预调、穗期管理、去杂保纯、防病治虫,及收晒藏防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强化栽培省工、节本、增收的技术优势,探索单季杂交晚稻采崩免耕强化栽培的技术优势及增产效果,笔者在2005年晚稻生产中,开展了单季杂交晚稻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强化栽培对比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高山区旱育秧与半旱育秧的对比试验,发现旱育秧有利于克服高山区单季晚稻育秧期间的不利气候因素,从而育出矮壮秧苗。移栽本田后的单季晚稻表现出抗病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本文总结出高山区单季晚稻栽培的技术关键为:育秧期加强水分管理,防止鼠雀危害;大田期调整施肥比例为基肥50%,分蘖肥40%,穗肥10%,明显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旱育秧大田管理。  相似文献   

8.
涂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直播是一项省工、省本、省力、高产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经三年连续试验,早稻直播平均产量比移栽增2.24%,单季晚稻直播平均比移栽增产7.04%,双季晚稻直播比移栽的减产11.56%,直播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选用良种,提高整地质量,适期播种,播种量为每公顷75 ̄105kg,科学用肥防止倒伏,合理水浆管理防除杂草。高产途径在足穗前提下,主攻大穗和粒重。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发展单季早熟晚粳的再探讨,中心内容强调三个坚持:1.坚持优化品种结构,适当发展早熟晚粳;2.坚持引种试验推广,深入挖掘优良特性;3.坚持栽培调控熟期,养顾全年晚中求早。  相似文献   

10.
于2011年进行了籼粳杂交稻单季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籼粳交杂交稻新组合"甬优6号"、"甬优9号",作单季栽培,产量平均效应均比籼型杂交稻"宜优99"极显著增产,但早播早栽更能充分发挥大穗优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3个碾米品质性状主要决定于组合的遗传特性,但整精米率较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播栽期对米粒垩白大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总结嘉兴市南湖区单季晚粳稻机插秧主要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培育壮秧、适期播栽、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等,并对产量产值、成本、效益作了分析,结果机插栽培单季晚稻667 m2平均纯收益493.63元,比直播增效达7.15%。  相似文献   

12.
胡美华 《新农村》2009,(4):15-15
浙江省缙云县前路乡种植茭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当地充分利用山地气候和水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山地茭白,已成为全乡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该乡种植茭自原先为单季茭栽培模式,即年前寄秧,次年3月插秧,6—7月收一茬单季茭即进入冬闲期,土地资源利用率相对不高,茭白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也只有2000—2500千克。  相似文献   

13.
浸种因素对杂交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模拟农户单季杂交稻生产种子浸种催芽过程,探讨了在杭州地区推广种植的3个单季杂交稻主栽品种浸种催芽过程中关键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提出单季杂交稻浸种催芽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上海奉贤地区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上海市奉贤区1959-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4-2008年单季晚稻苗情、产量和产量结构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计算了单季晚稻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以研究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单季晚稻产量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平均气温稳定≥15 ℃、≥20 ℃初终期早晚、间隔日数长短及活动积温对产量影响显著,且这些气象因子总体演变趋势使单季晚稻生育可利用的适宜生长期延长,提高了气候资源利用率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播种育秧期平均气温在21.7~24.3 ℃产量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抽穗扬花期最适宜平均气温为25.3 ℃,籽粒灌浆期平均最高气温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延迟型低温冷害和阶段性低温冷害对单季晚稻产量或产量性状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单季晚稻免耕强化栽培技术是水稻强化栽培与免耕栽培两项技术在单季晚稻上应用的有机结合,在兰溪市生产中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应用。在总结试验示范及生产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单季晚稻免耕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及应用效果.并阐述了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22个肉牛冻配改良点3年来的肉牛冻配改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生产实际,从技术角度出发.总结了提高母牛情期受胎率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提高母牛情期受胎率的技术措施,使母牛情期受胎率平均达到86.12%,总受胎率提高到97.18%,较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8.6和3.3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稻中改晚栽培技术的推广,把单季中稻改种单季晚稻,水稻插秧期推迟了一个多月,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插秧。单季晚稻本田立地时间短,只有4个月。而冬春季休闲期长达7个月。稻田腾出了大量的空间和时间,为发展冬春作物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但仍有一些冬闲田抛荒长草。光泽县农民对抛荒长草的冬闲田进行技术改造,总结出利用冬春休闲田蓄草养草肥田技术,开展了一种新的用地养地方法。采取半年种草半年种粮的方式改良土壤,提高稻田肥力,稳定稻田产量,起到了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光泽县地处低纬度的南方丘陵山区,冬季气候…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单季晚稻田环境条件下的紫云英种植技术,我站于2001~2002年进行了紫云英不同播期试验,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江苏农垦岗埠农场食用菌协会(邮码222344),以稻草为原料.在稻田套种紫小耳.获得转化率高达200%的好效益。在大面积推广中,平均单季667平方米产稻谷超500公斤和产鲜木耳3000公斤,每667平方米增值5000余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甬优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农业科学》2010,(1):171-171
甬优12(原名05G364)为半矮生株型。在2008年百亩示范方中,方内攻关田每667m^2产量达836.69kg,创浙江省晚稻单产吉尼斯记录。2007—200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区试,平均667m^2产量565.4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1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