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豆芫菁 (EpicautagorhamiMarseul) ,群众叫斑蝥 ,在昆虫分类上属鞘翅目 ,芫菁科。在忻州地区的历史上 ,为偶发性的害虫。近年来 ,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 ,豆芫菁的为害呈上升之势。 1 999年 ,该虫在岢岚、五寨、神池、繁峙等县大发生 ,一般地块百株马铃薯有虫 1 0 0~50 0头 ,严重的 50 0~ 1 0 0 0头 ;百株大豆有虫 80~ 3 0 0头 ,重的 3 0 0~ 750头。全区发生面积 7万hm2 ,造成作物减产 1 .4万t,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分析 1 999年大发生的原因 ,一是冬、春、夏三季气温持续偏高。以五寨县为例 ,1~ 6…  相似文献   

2.
寄生物和寄主的发育关联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人们对捕食者与猎物的同步发育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及其猎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r osea在18℃、22℃、25℃、28℃、31℃和34℃恒温下的发育特性及发育同步性。大斑芫菁幼虫(除5龄外)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10℃,而棉蝗每个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都高于10℃。大斑芫菁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为440.53日度,低于棉蝗卵的462.96日度,并且大斑芫菁1~4龄幼虫的有效积温均少于1~4龄蝗蝻。大斑芫菁成虫出现、卵孵化和幼虫滞育解除日期与棉蝗产卵和卵孵化日期,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而且大斑芫菁的滞育同步化了大斑芫菁和棉蝗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药剂试验 ,发现敌百虫1000倍液、辛硫磷1000倍液、多虫清2000倍液、功夫4000倍液、巴丹1000倍液等 5种药剂都对大斑芫菁有较好的胃毒效果。其中敌百虫触杀效果较好 ,见效快、持效长 ,在施药12h后 ,大斑芫菁平均死亡率达到100%。通过对敌百虫浓度梯度试验表明 ,在生产上使用90%敌百虫原粉3000倍液防治西番莲大斑芫菁较理想 ,既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蔡绍铭 《植物保护》1982,8(4):38-38
大蝥斑能为害泡桐树叶,其食量、群集危害,都超过泡桐叶(虫甲)(金花虫)。大斑蝥500头成虫可把一棵6年生、8米高的白花泡桐叶片,很快全部吃光,只剩下叶脉。 形态特征 为害泡桐的大斑蝥标本经南京林学院郑汉业副教授鉴定,学名为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鞘翅目,芫菁科(Meloidae)。  相似文献   

5.
大斑芫菁活体提取斑蝥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行设计的电刺激活体提毒装置,对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成虫活体斑蝥毒素(Canthafidin C10H12O4)提取进行了研究。本实验设置了1V、2V、3V和5V四种刺激电压和1s、2s、3s和5s四个刺激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活体取毒的适宜刺激条件为2V刺激电压下刺激2秒钟。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补和完善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雌雄成虫触角形态特征描述,并为揭示其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毛角豆芫菁雌雄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毛角豆芫菁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3类6种,即3种毛形感器(ST1、ST2、ST3)、2种锥形感器(SB1、SB2)和B?hm氏鬃毛(BB);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锥形感器(SB3)和耳形感器(SA);而雌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有钟形感器(SCa)和鳞形感器(SQ)。此外,对毛角豆芫菁成虫触角各类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推测。  相似文献   

7.
红头芫菁幼虫吃竹蝗卵,是竹蝗天敌。成虫喜食泡桐叶。在竹蝗发生区种植泡桐大量繁殖红头芫菁,是防治竹蝗的一个很理想的生物防治法。已知取食竹蝗卵的红头芫菁有红头豆芫菁和褐边齿爪芫菁两种。两种红头芜菁的生  相似文献   

8.
豆芫菁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10年来豆芫菁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豆芫菁的生活习性、发生为害规律.提出秋耕翻土地、捕捉成虫、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甘兰害虫     
甘兰害虫б.л.阿夏肯O.B.依万诺娃有300种以上的害虫能够危害甘兰、冬油菜、芫菁、萝卜、四季萝卜和其它的十字花科植物。危害植物地下部份的有甘兰蝇幼虫、象甲虫和叩头虫幼虫(叩头虫科);危害茎的有象甲虫幼虫;危害叶的有十字花科的跳甲亚科害虫、金花虫科...  相似文献   

10.
生物农药0.1%斑蝥素水剂的田间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从芫菁科昆虫体内提取的生物杀虫剂0.1%斑蝥素水剂对菜青虫和菜蚜的田间防治效果和使用方法。结果表明,150-200倍液对菜青虫的防效为84.0%-98.7%;150-300倍液对菜蚜的防效为92.2%-99.2%。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1、3、5、7 cm播深,对34个高粱品种在不同播深下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和幼苗干物质量进行分析,筛选耐深播性鉴定指标,综合评价高粱品种的耐深播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加大,出苗率、苗长、根长、根数和苗重均呈下降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分别为0.84~0.60、0.96~0.75、0.83~0.53、0.88~0.64和0.95~0.85;中胚轴长、根重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为1.52~3.30、1.10~1.25和1.17~1.50;胚芽鞘长在播深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647%,相对根冠比、相对根长、相对中胚轴长和相对出苗率载荷量最大,将其作为高粱耐深播性筛选的主要指标并计算隶属函数值。根据隶属函数值对高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4个高粱品种可聚为3类,晋粱白2号等11个品种为耐深播品种,红青壳等14个品种为中等耐深播品种,吉品609等9个品种为深播敏感品种。品种间耐深播性差异明显,杂交种较常规种耐深播性强。  相似文献   

12.
黏虫体内两种微管蛋白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黏虫4龄幼虫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分别扩增得到该虫的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各1条。其中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1 443个碱基,包括一个1 353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450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约为50.0ku。氨基酸的142~148位存在一个微管蛋白标志信号片段GGGTGSG,在氨基酸序列的C-端有一个酪氨酸残基,N-端存在一个对转录后调控非常重要的保守区MRECI序列,以上特点与其他昆虫α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相同。黏虫β微管蛋白基因cDNA序列含1 906个碱基,开放读码框1 344个碱基,编码氨基酸447个,分子量约为50.2ku,等电点4.75。1~4个氨基酸MREI为β微管蛋白转录后调控信号,140~146GGGTGSG位同样存在一个微管蛋白标志信号片段。序列比对表明,克隆的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与其他昆虫的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都是高度同源的,黏虫与家蚕(Bombyx mori)α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3%,与其他3种夜蛾科昆虫α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更是达到100%。黏虫与家蚕β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8.7%,与烟草天蛾β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6%。两个基因的cDNA序列已经登录GenBank并获得登录号分别为EU100016和EU234504。  相似文献   

13.
以39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2017—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设置田间自然抗旱鉴定试验,筛选抗旱鉴定指标,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39份玉米自交系的粉丝间隔时间延长了0~3 d,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干重、籽粒干重、出籽率及百粒重均降低,其中,穗干重、籽粒干重和出籽率3个指标分别为正常灌水处理的81.5%、79%和88.5%。穗干重、籽粒干重和出籽率与平均抗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玉米自交系抗旱鉴定的主要指标。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筛选出强抗旱玉米自交系10份,其中自交系E28、DH351、陇1222、浚92-8和黄早四,抗旱性达到极强。本研究所筛选到的抗旱自交系可在选育抗旱新品种中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沧州市1961—2018年58 a逐日降水量、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气象资料和1998—2017年19 a沧州金丝小枣产量及枣园灾害调查资料,采用金丝小枣生长期气象灾害判别指标分析得出:金丝小枣不同生长期的主要气象灾害是萌芽展叶期高温、开花坐果期高温低湿、果实膨大期高温日灼、果实白熟期和成熟收获期连阴雨天气.通过...  相似文献   

16.
 引起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多为多核杂核真菌,也难以通过有性态使其细胞核进行单一化。利用原生质体再生的方法对单核玉米纹枯病菌JN的细胞核进行同核纯化,比较从单个原生质体再生菌获得的rDNA\|ITS序列,发现序列间存在差异,说明其细胞核没有达到预期纯化的效果。继而扩增了双核和多核玉米纹枯病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它们自身的rDNA\|ITS序列也存在差异,因此认为立枯丝核菌的这种rDNA\|ITS序列的差异可能是长期未经过有性阶段的结果且与其细胞核数目无关。使用转化丝状真菌的载体转化纹枯菌未获得稳定的转化子,进而对载体进行了改造,用纹枯菌(AG\|3)actin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控制潮霉素基因构建了载体pRsA。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实现了对单核纹枯菌的转化,PCR验证得到3个转化子。但在PDA培养基连续继代5代后,转化子的潮霉素抗性消失。结果对改进纹枯菌的转化方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前期从大庆地区盐碱土中分离得到的3株耐盐碱促生菌(Zobellella、Serratia和Bacillus)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单株菌和复合菌在盐碱胁迫下对绿豆植株生长的影响,并通过Biolog-Eco板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施用耐盐碱促生菌后绿豆根际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和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菌株S29处理后,绿豆根...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生长发育及取食选择的影响,采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大叶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ostriatus和靓竹Sasaella glabra f.albostriata单寄主饲养黄脊竹蝗初孵若虫至成虫,分别测定取食5种竹子的黄脊竹蝗1~5龄若虫和成虫的死亡率,若虫的发育历期,成虫的体重和寿命,并测定了黄脊竹蝗不同发育阶段对5种竹子的取食选择。结果表明,黄脊竹蝗1、2龄若虫取食大叶箬竹的死亡率最高;3~5龄若虫取食铺地竹的死亡率最高,尤其是4、5龄若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取食其余4种寄主;成虫期取食5种竹子的死亡率则无显著差异;黄脊竹蝗若虫取食不同竹子的总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取食毛竹的发育历期最短。发育至成虫后,毛竹处理组的黄脊竹蝗雌、雄成虫体重均为最高,靓竹处理组雌虫体重最低,铺地竹处理组雄虫体重最低,两处理组成虫体重均显著小于毛竹处理组;取食5种竹子的黄脊竹蝗雌、雄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取食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蚜虫饲养对大灰食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温下分别用甘蓝蚜、豌豆蚜、桃蚜和大麻长管蚜饲养大灰食蚜蝇,幼虫历期分别为10.17天、10.29天、9.16天和9.50天,蛹期分别为8.69天、8.96天、8.46天和7.30天,蛹重分别为32.2毫克、32.3毫克、31.9毫克和26.6毫克,以大麻长管蚜饲养成虫获得率最高,达23.3%,桃蚜最低只有15.1%,研究表明,蚜虫种类对大灰食蚜蝇发育历期、蛹重及存活率有一定影响,人工饲养蚜蝇必需选择适合的蚜种。  相似文献   

20.
以黏虫[〖WTBX〗Mythimna separata〖WTBZ〗 (Walker)]为寄主,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Bt杀虫蛋白Cry1Ab对淡足侧沟茧蜂[〖WTBX〗Microplitis pallidipes 〖WTBZ〗(Szepligeti)]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寄主从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后开始取食含Cry1Ab杀虫蛋白浓度为1、2、4 μg/g和 8 μg/g的饲料时,淡足侧沟茧蜂卵 幼虫发育历期比以对照黏虫为寄主的显著延长,茧(蛹)重和成虫体重显著下降,但对茧历期及成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淡足侧沟茧蜂的卵 幼虫发育历期随着寄主取食Cry1Ab杀虫蛋白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茧重和成虫体重则随Bt蛋白浓度的上升而显著下降。因此,尽管Cry1Ab杀虫蛋白对淡足侧沟茧蜂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其仍可以在取食Bt毒蛋白的黏虫上完成整个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