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泥沙灾害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由于地势狭长陡峭 ,地质条件较差 ,极易发生土沙灾害。全国共有泥石流溪流 190 130条 ,滑坡危险区 92 390处 ,陡坡地崩塌危险区 1170 2 5处 ,活火山 86座 ,每年发生台风 2 0余次 ,雪崩也是日本多发的灾害。日本的水土保持工作始于 4 5 0年前 ,1897年实施治水三法 ,以后相继出台了《滑坡防治法》、《治山治水紧急措置法》、《陡坡崩塌防治法》、《土沙灾害防治法》。日本的砂防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极端暴雨下重力侵蚀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条件,以2019年"利奇马"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事件为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室内解译等方法,研究了位于暴雨中心的山东省临朐县曾家沟小流域内不同类型重力侵蚀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小流域内发生的重力侵蚀共70处,主要类型为滑坡(49处),其次为泥石流(14处)和崩塌(7处)。(2)重力侵蚀面积、侵蚀量分别与坡度变率、坡度、坡位、高程、坡向和坡向变率呈正相关,与距梯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呈负相关。(3)坡度是影响重力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侵蚀易发生在坡度为30°~50°的斜坡。(4)人类活动对重力侵蚀的影响较大,特大暴雨下的严重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梯田田坎、道路边坡等位置,需将重力侵蚀防治的重心放在加强道路两侧边坡、梯田田坎和坡度>30°的陡坡边坡防护上。研究结果可为应对和预防重力侵蚀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橡胶为重要工业物资,现代化工业中钢铁与橡胶的比例约为100:1—1.5。目前天然橡胶的90%来自巴西三叶橡胶树(Heveabrasillensis,以后简称橡胶树)的胶乳。橡胶树的原产地为南美洲巴西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流域,后来的盛产地则为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我国引种橡胶树最早开始于1904年。1950年前仅海南岛有少数几个略具生产规模的小胶园,每年生产干胶不到200吨。解放后国家重视发展天然橡胶,经过30年的努力,至1981年全国产胶量达12.8万吨,已超过解放前年产量的600多倍,取得很大成绩。在五十年代初期,世界上除我国外没有一个国家把橡胶树种到北纬17°以北的地点。当时有人认为北纬17°以北的地区是不宜植胶的(可能出现低于10℃的温度,而这个温度被认为是不利于纯热带性植物生长的)。我国冬季寒潮强烈,冷空气往往可以影响到北纬20°以南的地区。因此,有人把北纬17°以北视为禁区。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冲破了上述框框的限制。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不但把橡胶树种到北纬17°以北的海南岛,还把橡胶树种到北纬20度以北的粤、滇、桂、闽等地,这就是橡胶树北移种植或简称橡胶树北移。目前试种成功最北的地点有四川安宁河谷(北纬26°,海拔1000多米)和福建(北纬25°),而生产性最北的农场为云南怒江(北纬25度)和福建南部一些农场(超过北纬24度)。  相似文献   

4.
坡度对坡面侵蚀产沙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度是影响坡面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存在一个临界坡度,当超过这个坡度后,坡面土壤侵蚀量反而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这个临界坡度介于25°~29°之间,这对我国25°以下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以及超过25°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坡面上不同坡度范围内配置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削弱坡度对坡面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即在缓坡上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在25°以下坡耕地合理布设水平梯田及植物篱,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有效地控制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促进坡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改良。  相似文献   

5.
<正>为防治火山地区的泥砂灾害制定火山砂防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推算由于泥石流而产生的泥砂流失量。在此,以流经云仙普贤岳东麓的水无川所发生的泥石流为例,对由其产生的泥砂流失量的推算方法加以研讨以便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泥石流发生、流动和堆积结构机理,常规采用水文模型试验。而研究泥石流发生时河床堆积泥沙的形状与时间和空间变化关系的相对甚少。2009年日本学者池田晓彦等进行了模拟自然河流的缓慢河道坡度,发生泥石流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坡度为30°~27,°明显在前峰形成流动层,相对流动速度大。在24°~21°流动层停止时形成沙堆。在18°~12°区流动速度慢。相对于陡坡区间形成流动层是表面流或渗透流,在河床堆积的泥沙为饱和状态流动;相对于缓坡区间形成沙堆的表面流与渗透流,河床堆积泥沙是饱和状态。表面流具有越过沙堆肩胛流动的趋势。在坡度变化点等泥沙有大量堆积的现象。有关泥石流发生条件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1981年9月5日至1982年8月30日,我们参加了广西科委组织的大瑶山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对大瑶山植物真菌病害及其他一些病害进行了调查。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结果综述大瑶山为广西中部弧形山脉的东南翼,位于东经109°50'~110°27',北纬23°40'~24°24'。地处柳州、桂林与梧州、玉林地区之间,倚南靠北,地势高拔,在气候上系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常采用SAR图像反向散射强度数据来检测火山喷发干扰地区。日本学者通过研究2008年2月及5月发生的两场不同规模的火山喷发,提出了预测或减小火山喷发引起泥沙灾害的方法。研究结果:受火山碎屑流或熔岩穹丘等火山干扰的地区能从SAR图像中鉴别。在2个研究中,在SAR图像中火山灰冒顶区是不可见的。SAR图像反向散射强度数据能用于紧急程序的初步扫描,协助预测和减少火山喷发引起的泥沙灾害。  相似文献   

9.
冬雪蜜桃具有成熟晚、耐贮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水土保持经济植物.为使这一品种得到推广,自1995年春开始,进行了冬雪蜜桃早期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经两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当年栽植半成苗,当年成花,第二年平均株产5.3kg、最高株产12.3kg的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改传统的一穴栽植1株为一穴定植3~4株,主枝角度由传统的60°~65°开张到70°~80°,并在生长季节喷生长延缓剂促花,是实现早期丰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日本无人化施工技术在山地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山工程的实施是山区防止山地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日本在近10年内,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治山工程新方法——无人化施工新技术,并在实施后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详细介绍了日本无人化施工技术的发展史、无人化施工系统和无人化施工方法,并以东京都三宅岛泥石流对策工程、长野县小谷村蒲原泽崩塌灾害复旧工程、熊本县八代郡河内谷川崩塌土沙对策工程为例,介绍了无人化施工技术在山地灾害治理中的应用,可为我国山地灾害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由崩塌物流入河道后继续流动而泥石流化的泥石流称为复合型泥石流。若崩塌物的坡下部存有使其能形成天然坝或岩锥的地形 ,则可阻止泥石流的运行。日本学者山田孝等人在日本过去已发生的泥石流实例中 ,选择 7件复合型泥石流、6件形成天然坝的泥石流事件 ,进行统计分析。崩塌底部至流入河道的距离 ,崩塌地与崩塌底部的比高 ,在进行复合型泥石流及天然坝的判别中影响不大 ;崩塌物流入河道的角度为 10°~ 6 2°(平均为 31 4°)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流入河道地带的坡度为 6°~ 2 5°(平均 15 1°)时 ,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2.
<正> 台湾岛地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交界处,位于东径120°3′~122°,北纬21°53′~25°18′之间。土地面积35780km~2,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岛上多山,山地面积占三分之二,平原仅占三分之一。中央山脉纵贯南北,东面有台东山脉,西面有玉山及阿里山,玉山海拔3950m,为我国东部最高峰。地质上属于造山活动带,构造复杂而且脆弱,多火山,常地震,我国23条地震带,台湾就占了两条,以嘉义、台南、花莲等地地震最为严重。台湾的土壤以红壤为主,黄壤次之。土壤酸性强,有机质缺乏,速效性养分含量低,抗蚀性能差。 全岛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属我国降雨最多的地区,年雨量一般在1500~3000mm之间,平均  相似文献   

13.
在ArcG IS平台下,利用璧山县2001年DEM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等级图等数据源,对研究区土壤侵蚀在不同坡度、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15°坡度是各级侵蚀发生最多的地带;200—400 m海拔梯度是各级侵蚀发生的主要地带;耕地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针对璧山县实际,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M模型,探讨了在受到自身地形遮挡和周围地形遮挡综合影响下北京西部山区太阳实际直接辐射分布的计算问题,并对研究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分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区太阳直接辐射分布受多种地形因素共同影响。随着坡向由阴坡转为阳坡、坡度由小变大,太阳直接辐射量最大值逐渐增大,但在15°~20°坡度处,太阳直接辐射量开始下降。在1275~1475 m海拔间太阳直接辐射的平均值最小,之后随海拔的升高和降低,其平均值向两边均逐渐增大,海拔在1075 m以下,平均值差异不明显。研究区直接辐射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坡度为10°~15°、坡向为-67.5°~67.5°的坡面上,低值区出现在坡度为35°~40°、坡向为112.5°~247.5°的坡面上。该试验采用的方法通用性较好,原则上适用于一切复杂地形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相似文献   

15.
:对参加 1994年日本第一次火山防灾研究会的 180名人员进行调查 ,发现有 11项火山防灾研究课题。从防灾手段方面主要分为硬对策、软对策研究。其主要研究课题为 :灾害图的绘制 ;火山喷发与灾害实况资料的整编 ;火山喷发的预测预报 ;火山沙防计划与实施 ;警戒、避难体制的配备 ;观测与监视手段及设备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 ;防灾教育及启蒙活动 ;灾后重建等。火山防灾的课题 ,不仅需要沙防学、火山学 ,还涉及土木学、建筑学、地质学、地形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从广义上讲 ,尚须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正>1 前言欲掌握热带地区的降雨时空分布特性,首要的问题是解析以降雨为主系列因子的所有水文现象。本文通过对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西南山麓降雨时空分布规模的考察解析,与日本富士山的对比,揭示了热带地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性。2 资料来源在默拉皮火山西南山麓,为研究因火山活动而引起的泥沙灾害,设置了13处地面雨量观测点。本研究采用了其中5个(Babadan,G.Maron,Mranggen,Girikerto,G.Plawangan)观测资料连续性较好、应用遥测雷达雨量计观测到的最小时间单位为10min的1990年的降雨资料,并将其作为解析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降水在凸—凹形坡上再分配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地面倾斜度大,降水常在坡面上发生再分配。通过研究,已得到几点结论: 1、坡面接收雨量与坡度的关系式为P_a=Pcosasinβ〔见文中式(1)〕;2、坡面上降水不发生再分配的临界值,7°坡面为7毫米,15°坡面为4.3毫米,27.5°坡面为3.2毫米,30°坡面为2.8毫米;3、土壤蓄水量沿坡的变化规律是,旱季,在坡的中部土壤湿度最大,雨季末,自山顶至坡脚,土壤湿度逐渐变大。  相似文献   

18.
以GIS为平台,通过1998年及2008年两期遥感影像和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按照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对海南昌化江下游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了计算。采用GIS的叠置分析功能,进一步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坡度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强烈侵蚀和强烈侵蚀主要发生在天然林区,两期测算结果侵蚀量所占比例分别为48.59%和47.25%;人工植被区域因不同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人工林土壤侵蚀面积在下降,而果园土壤侵蚀面积却在进一步增加。坡度在15°~25°时土壤侵蚀模数最大,8°~15°和5°以下区域土壤侵蚀情况亦不容乐观。此研究方法与结论可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措施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明确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坡度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川中丘陵坡耕地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05—2012年四川省丘陵区353组玉米“3414”测土配方施肥试验中不施氮(N0P2K2)和推荐施氮(N2P2K2)两个处理的数据,将坡耕地坡度分为0°~2°、2°~5°、5°~8°、8°~15°和15°~25°共5种类型。通过分析不同坡度下玉米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土壤肥力等指标,明确不同坡度玉米的土壤养分供应特征、氮肥产量效应和推荐施用量。结果表明,N0P2K2处理玉米产量随坡度增加逐渐降低,5种坡度下的平均产量为4260.7~4941.9 kg/hm2;施用氮肥后(N2P2K2)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坡度由低到高的氮肥偏生产力依次为35.3、30.3、33.1、31.5和28.7 kg/kg;在相同的目标产量下,氮肥推荐用量依次为217.4、230.3、228.09、227.7和233.4 kg/hm2。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坡度增加而不断降低,而土壤氮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也不断下降。整体上土壤氮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为67.9%,而氮肥贡献率为32.1%。耕地坡度显著影响土壤养分供应、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坡耕地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大于施用氮肥贡献率,因此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坡度地力变化及施氮反应特征合理施用氮肥,通过培肥地力,降低氮肥用量,提高产量水平和氮肥  相似文献   

20.
印度尼西亚的泥流预警预报系统刘孝盈(北京水利部国际泥沙中心,100044)印度尼西亚是个多火山的国家,火山爆发常导致泥流灾害。火山爆发后,大量的火山物质堆积在山坡上,在热带强大暴雨作用下,往往引起泥流发生,给临近火山爆发地区的人民带来严重灾害。居住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