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皖西大别山茶稻间作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7年,在安徽省霍山县原种场进行茶稻间作技术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新辟茶园5年人实行茶稻间作由于采用施肥及地膜覆盖等措施,比单作茶园土壤肥力有所增加,夏季地面温度下降,茶园内相对湿度增加,有益于系统对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平均每公顷每年要产稻谷3300kg,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对解决贫困缺粮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间作模式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樟-茶、野花椒-茶、沉香-茶3种间作模式下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在春茶、秋茶2个生育期的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园中间作香樟、野花椒、沉香对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影响不一致。香樟间作茶园茶轮斑病和茶赤星病的发病率较对照茶园低,但有增加茶小绿叶蝉的趋势;野花椒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发病率、茶小绿叶蝉虫害均较对照茶园低;沉香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的数量较对照茶园减少,茶轮斑病和茶煤病发病率也较对照茶园降低。  相似文献   

3.
南方丘陵山区茶稻间作复合系统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皖南丘陵山区茶稻问作复合系统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稻间作复合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等资源。盛夏季节水稻拔节后高度高于茶树,其遮荫作用使间作茶园荼蓬面温度比单作茶园降低2.1~2.3C(晴天)和0.3~0.4C(多云),光照强度降低40%以上,相对湿度增加6%~ll%(晴天)和3%(多云),问作茶园每公顷土壤流失量较单作茶园减少159.5%,害虫天敌的数量增加,主要害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到防治标准以下,不需要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4.
茶园中合理地间作其他作物,有利于扶植天敌或抑制害虫。为评价松阳茶区几种常规间作对天敌和害虫个体数的影响效应,遂选乌牛早品种分别与吊瓜、杨梅和柑桔的间作茶园、安吉白茶品种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于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类天敌和害虫的个体数。结果表明:(1)茶园天敌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天敌个数最少的是乌牛早纯茶园,5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害虫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杨梅、柑橘间作茶园,5者之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3)茶丛上层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差异达显著水平;(4)茶园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差异显著;(5)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大,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小。分析认为:(1)间作拓展了空间,分散了昆虫和蜘蛛对于茶树的注意力,可以增加害虫或天敌的个数;(2)间作作物气味可调节昆虫行为,吊瓜与茶树间作吸引最多的害虫或天敌,柑橘与茶树间作致茶园中总个体数显著减少;(3)间作调节茶园益、害个体数量之比,合理间作可以作为一种调控害虫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夷陵区茶-林、茶-果不同间作方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和鲜茶叶品质的影响,为夷陵区茶园科学间作提供参考。【方法】以纯茶园为对照(CK),选取夷陵区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茶-杉树4种间作处理,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茶树发芽密度、生态环境、土壤养分和鲜叶品质的差异。【结果】与纯茶园(CK)相比,4种间作方式对茶树芽密度均无显著影响;茶-山胡椒、茶-板栗间作对茶园温湿度影响不显著;茶-柚子、茶-杉树间作对湿度影响不显著,而对温度影响显著(P<0.05);茶-山胡椒间作对茶园光照强度影响不显著,茶-柚子、茶-板栗、茶-杉树间作对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茶-杉树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影响显著(P<0.05),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从调节茶园土壤看,土壤pH、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茶-山胡椒、茶-板栗间作高于纯茶园,茶-柚子、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高于纯茶园;速效钾含量表现为茶-柚子、茶-板栗间作高于纯茶园,茶-山胡椒、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从茶树鲜叶品...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58-60
概述了茶园间作的原理,着重分析茶园间作对于茶园小气候、生物群落以及茶叶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并简单介绍了茶园间作的类型(茶—粮、茶—林木、茶—绿肥农作物以及茶—林—绿肥复合型间作),总结了间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为合理的茶园间作生态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连续三年分别对樟-茶间作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调查,并从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指数、稳定性系数值Ss/Si和变异系数ds/dm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和芒果-茶间作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更大的丰富度、更丰富的多样性和更高的均匀性,表明樟与茶间作、芒果与茶间作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内各物种间制约关系强于纯茶园,结构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8.
茶园间作杨梅、柑桔和吊瓜对粉虱种群数空间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间作经济作物对重要茶虫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和空间特征的影响、以便选择适宜的间作作物,遂选乌牛早品种的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虫态的粉虱数量,网捕茶梢近空的粉虱成虫。结果表明:(1)5类茶园的粉虱总个体数、以及茶丛上、中和下层粉虱个体数之间的差异均分别达到显著水平,以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的粉虱总数最多、纯茶园次之、乌牛早-吊瓜间作茶园最少;(2)间作吊瓜的2块茶园茶丛上层的粉虱数量明显减少;(3)以茶园粉虱总个体数、茶丛上、中和下层粉虱个体数为属性、5类茶园为实体的聚类分析表明,纯茶园、乌牛早-杨梅和乌牛早-柑桔间作茶园归为一类,乌牛早-吊瓜、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各为一类。分析认为:不同品种的茶树与间作作物合适的组合可抑制粉虱种群、不合适的组合会增进粉虱种群,间作还可改变粉虱数量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南北走向的茶行中间作玉米、大豆、玉米+大豆以及遮阴对山东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⑴在南北走向的茶行中以间作玉米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间作玉米的茶园空气温度可降低1.7℃,日均光照强度降低47.6%,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5.8%,土壤含水量增加27.1%,茶苗的发芽期及全盛期分别提早8 d和11 d,茶苗成活率增加22.4%,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面积各时期测定均表现最好;⑵与覆盖遮阴相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的空气湿度,但在南北走向下覆盖遮阴则更能有效降低茶园的光照和温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东西走向的茶行中分别间作玉米、大豆、玉米+大豆以及覆盖遮阴对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⑴茶行东西走向以间作大豆的效果最好。间作大豆的茶园温度可降低3.1~3.6℃,光照强度降低86.4%~90.4%,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0.6%,土壤含水量增加13.0%,日均光合速率为对照的2.7倍,茶苗成活率、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32.3%、60.5%、33.1%2、18.9%。⑵与覆盖遮阴相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的空气湿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贵州开阳县茶叶生长的环境特点,以5年生龙井43号绿茶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茶园土壤水分及茶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稻草+薄膜覆盖方式对贵州开阳县春茶的生长环境是最好方式,使得茶园土壤水分达到最高为22.87%,茶叶鲜重产量达到最高为179.88 kg/667m2。其它4种方式与清耕(CK)相比,茶叶的叶面积、茶叶的干物质量有显著提高,稻草+薄膜处理增产最高,同比增长26.92%,薄膜处理增长最低。采用稻草+薄膜覆盖是贵州喀斯特地区春季茶园提高土壤水分、增加茶叶产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新型植物源有机药肥(烟渣有机药肥和茶皂素有机药肥)在水稻上的肥效以及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促进水稻栽培过程中化肥、农药双减的实现。方法 水稻田间试验设计3个处理:常规施肥(对照)、烟渣有机药肥+80%常规施肥、茶皂素有机药肥+80%常规施肥。测定水稻产量,分析水稻稻谷、秸秆养分吸收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并在水稻分蘖期调查有机药肥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防治效果。结果 与常规施肥相比,烟渣有机药肥和茶皂素有机药肥的部分替代施用分别提高水稻产量22.29%和18.58%,稻谷N、P和秸秆K吸收量显著提高,水稻收获后的大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植物源有机药肥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烟渣有机药肥和茶皂素有机药肥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达到81.27%和51.09%,对白背飞虱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5.74%和37.70%。结论 施用新型植物源有机药肥能部分替代化肥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水稻产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业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掺入不同植物材料对其pH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低pH的酸性红壤、近中性的黄棕壤和高pH的盐土中加入茶叶、稻草、大豆3种植物茎叶碎末进行室内培养,研究不同植物材料在短期腐解过程中对不同土壤pH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4d培养后,茶叶轻微降低红壤和盐土的pH,对黄棕壤的pH没有影响;稻草亦显示出类似的趋势;大豆叶可使酸性红壤和中性黄棕壤的pH有一定程度升高,但使盐土的pH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米糠茶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米糠与绿茶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现代饮料加工技术开发出一种复合型保健茶饮料。[方法]以米糠为主要原料,经高温挤压稳定化处理、干燥、超微粉碎后与绿茶粉溶解液混合,同时添加乳化剂和稳定剂等其他配料,制成米糠茶饮料,并对米糠茶饮料的配方、工艺路线、工艺参数以及稳定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试验最终确定了米糠茶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米糠挤压稳定化最佳工艺为温度130℃,含水量25%;米糠粉与绿茶粉的配比为4∶1,添加量为6%;乳化稳定剂的添加量为0.3%,最佳配比为:CMC-Na 0.10%、黄原胶0.03%、结冷胶0.04%、蔗糖酯0.07%、单甘脂0.11%。[结论]该米糠茶饮料香味自然浓郁,口感鲜美,带有绿茶的自然清香,兼具茶叶的保健功能与稻谷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省祁门县茶农户和粮农户生产、收入状况调查比较为依据,调查比较结果显示:茶农户生产、收入状况主要表现为茶农户生产不断增长,茶农户之间收入水平差异显著,其中纯茶农户的收入水平最高,茶农户总体收入水平高于粮农户;粮农户生产规模减小,收入水平下降;并对两者现状差异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信阳市稻田退耕种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稻田退耕种植茶树田块的选择、打破犁底层、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选择优良茶树品种、整地移栽、合理间作等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开展四川省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为四川省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2009-2011年四川省主要农产品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内部、外部比较优势,探讨近年来四川省主要优势农产品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在全国的竞争优势。【结果】四川省优势农产品为油菜籽、薯类、茶叶、烟叶和水稻。从趋势特点来看,2009-2011年四川省主要优势农产品的综合优势指数呈上升趋势的为薯类、烟叶和水稻,呈下降趋势的为油菜籽和茶叶。规模优势指数呈上升趋势的为烟叶和水稻,规模优势指数基本不变的为薯类,规模优势指数呈下降趋势的为茶叶和油菜籽。效率优势指数呈上升趋势的为薯类,呈下降趋势的为茶叶、烟叶、油菜籽和水稻。【建议】应提高油菜籽、薯类、茶叶、烟叶和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科技水平,提高其综合效率。同时,结合发展实际调整优势农产品范围,倾力打造精品优势农产品,统筹规划精品农产品的区域新布局,以提升四川省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控草措施对丘陵茶园杂草的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3~6月开展了间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稻草覆盖、中耕除草和化学除草4种措施控制茶园春季杂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对茶园春季杂草的控制效果明显,其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以上,与化学除草结果相当,对茶园主要杂草的株高也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间种三叶草处理措施对茶园主要杂草数量、生物量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化学除草对茶园各种主要杂草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其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以上,主要杂草平均株高仅为3.72 cm;中耕除草对茶园主要杂草防效不及稻草覆盖和化学除草。  相似文献   

19.
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及其品质相关基因克隆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本研究所农产品品质研究的进展情况:(1)高赖氨酸蛋白基因转化杂交水稻恢复系,T5代转基因稻米的赖氨酸含量最高的株系比CK高46.9%;(2)发掘出稻米中分别富含钙、铁、锌、硒、黄酮、谷维素、γ-氨基丁酸、辅酶Q10的水稻优异种质;(3)发掘出甘薯中富含DHEA和β-胡萝卜素、葡萄中富含白藜芦醇和原花青素、茶叶中富含EGCG和茶氨酸的优异种质;(4)发掘出水稻、小白菜Cd和Pb累积量低的优异种质;(5)克隆出甘薯β-胡萝卜素,黄芪异黄酮,人参皂甙,水稻谷甾醇、γ-氨基丁酸和茶树EGCG等6种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9个关键酶基因.  相似文献   

20.
红壤丘陵景观土地利用变化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研究区域景观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利用野外实地采样中1264个土壤样点有机碳含量的调查,采用遥感和GIS手段,分析红壤丘陵景观1933-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与林地、茶园呈双向演替机制,以林地转变为稻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集中在高程50m-150 m内。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3 g/kg,显著大于林地(13.0 g/kg)和茶园(9.5 g/kg)(p<0.01);且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仅为26.0%,明显低于林地(55.5%)和茶园(50.9%)。1933-2005年间,由稻田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主要为林地和茶园)的面积为1233.53 hm2,共损失碳10015 t,而由其他利用方式转变为稻田的面积为1598.90 hm2,共增加碳15372 t。总体而言,1933-2005年间稻田土壤表层碳库呈增加的趋势,表现为碳增汇;土壤有机碳储量在高程50m-150 m内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最为显著。因此,保护和增加50m-150 m高程内的稻田面积对于提升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