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外海有着丰富的鲀科鱼类资源,但由于鲀科鱼类大多内脏有剧毒,可致人于死命,故我国长期以来把它作为“禁食”的毒鱼。然而鲀科鱼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红鳍东方鲀和假晴东方鲀等,在日本更被视为珍品。80年代,舟山和山东、辽宁、江苏等沿海渔区曾组织引进日本鲀科鱼类延绳钓生产技术,开发利用鲀科鱼类资源,主要是黄海渔场红鳍、假晴等东方鲀,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生产时间长。随着红鳍、假晴等优质东方鲀资源的减少,延绳钓生产效益下降,以及  相似文献   

2.
<正> 日本西海岸延绳钓河鲀渔业发展于1955年。1965年后,在东海和黄海开辟了新渔场。这里介绍日本在东、黄海的两种主要河鲀鱼:红鳍东方鲀和假  相似文献   

3.
<正>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属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俗称黑艇巴、黑腊头、河豚。红鳍东方鲀体型肥大,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历来有"鱼中之王"之美称。日本、韩国人最为喜食,我国沿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食用红鳍东方鲀的习惯。为探索红鳍东方鲀在我国北方池塘的生态养殖技术,笔  相似文献   

4.
<正> 红鳍东方鲀是日本海水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在日本市场上成为颇受欢迎的水产品。一、生态习性红鳍东方鲀是一种温水性海洋鱼类,分布在日本本州中部以南沿海和我国黄渤海,栖息于沿岸砂质海域。日本的红鳍东方鲀生存水温范围是4~29℃,最适水温范围16~25℃,在水温14℃摄食活动开始降低,10℃停止摄食;当处于28℃以上高水温和10℃以下低水温不适环境时,潜入沙中(可能由于种群的差别,产于我国黄渤海的鲀鱼其适温范  相似文献   

5.
红鳍东方鲀属于鲀科,东方鲀属。由于红鳍东方鲀经济价值高,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大,造成了其苗种的紧缺,制约了其养殖业的发展。为解决苗种短缺问题,满足养殖用户对苗种的需求,笔者近几年来对红鳍东方鲀进行了人工育苗的探索,现将其技术总结如下:1亲鱼采捕、暂养及运输红鳍东方鲀的产卵场主要是黄海和渤海沿岸,产卵期较短(5月初~5月中旬),要求抓紧时间进  相似文献   

6.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为底栖肉食性的沿岸种类。因其性凶猛、个体大、生长陕、味鲜美,素享"鱼类之王"之美誉。1990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与烟台海带育苗场和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红鳍东方鲀工厂化育苗首次在国内获得成功以后,我国北方和南方相继进行红鳍东方鲀的工厂化养殖,红鳍东方鲀的人工育苗技术不断改  相似文献   

7.
渔业动态     
日本长崎县综合水产试验场放流红鳍东方鲀苗种36000尾 为了联合调查山口县和福冈县在外海海域放流红鳍东方鲀的效果,今年7月9日,日本长崎县综合水产试验场在有明海内湾标志放流了36,000尾红鳍东方鲀的人工苗种。 该水产试验场从1995年开始在有明海进行了红鳍东方鲀的标  相似文献   

8.
红鳍东方鲀是海产经济鱼类中价值较高的一个种类。由于近年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鲀类产品供不应求。鱼价不断上升。尤其红鳍东方鲀在日本倍受欢迎。活鱼售价高达3万日元/kg以上。为了促进鲀类养殖事业的  相似文献   

9.
国外简讯     
防止养殖河豚相咬的方法日本静冈县清水市三保的一家水产公司,用陆地水槽进行红鳍东方鲀的大量养殖首次获得了成功,并在1991年底首次上市。红鳍东方鲀的海上网箱养殖,由于水温管理困难和河豚相咬等原因,存活率只  相似文献   

10.
河豚鱼在我国分布有40余种,尤其以红鳍东方鲀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河豚鱼中毒性最小、经济价值最高的名贵鱼类,一直为日本、韩国和中国人所青睐,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首选和出口创汇的优势水产品。仅在环渤海湾一带,就有2.3万渔民的生存与红鳍东方鲀产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嵘惺 《现代渔业信息》2004,19(12):41-42
日本、所罗门渔业协议会议于9月22—24日在斐济举行,双方同意日本渔船的入渔费在渔期的前期暂缓支付。入渔费的金额将从过去3个月在国内主要渔港的卸货金额、过去4年的平均航次产量来算出。日在所罗门作业的主要鱼种是黄鳍金枪鱼,现在作业的日本渔船有围网船30艘、钓船30艘、延绳钓船10艘,合计70艘左右。去年.  相似文献   

12.
<正>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为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的暖水性鱼类。近年,我国红鳍东方鲀养殖业蓬勃发展,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均有养殖,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病害问题频发。在2016年10月,本实验室接诊了一个以体表各部位尤其头部出现不规则隆起为主要病征的红鳍东方鲀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起,红鳍东方鲀已逐渐成为我国海水鱼类主要养殖品种,主要出口韩国和日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近年来由于水域环境,尤其水质的变化,再加上管理不善,饵料质量不稳定及滥用药物,使得养殖红鳍东方鲀的健康状态恶化,尤其在越冬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由于养殖过程中乱用药物,出口中被检出抗生素和甲醛类等药物的残留,严重危害养殖红鳍东方鲀的发展,因此掌握红鳍东方鲀的健康状态和鱼病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栃木县那珂川町梦创造株式会社利用温泉水开展封闭式循环水试养河豚鱼获得成功。从2008年6月开始,以红鳍东方鲀为试养对象,试验期为一年。试验分成三组:第一组将100尾红鳍东方鲀饲养在盐度为0.9%的温泉水中,第二组将100尾红鳍东方鲀放入盐度为0.9%的人工海水中饲  相似文献   

15.
红鳍东方鲀集约化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日本海域,是鲀科鱼类中可进行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并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精品,全国年成品鱼产量达4000t左右,养殖产量已接近河鲀消费大国日本。红鳍东方鲀大规模集约化网箱养殖是我国近年来新增的养殖模式,它具有养殖成本低、鱼体生长快、鱼肉品质好、养殖管理方便和易于活鱼运输等优点。笔者总结在辽宁大连、山东荣成等地进行红鳍东方鲀的集约化网箱养殖经验,具体结合2002年在山东荣成桑沟湾海区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的数据,就集约化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技术及体会介绍如下:一、海…  相似文献   

16.
杜佳垠 《齐鲁渔业》2003,20(9):22-22
1 发生 在我国,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最早于2000年初春由笔者确认于大连1家企业水槽越冬养殖的1龄红鳍东方鲀(杜佳垠,2000)。尔后,笔者在大连4家企业先后确认10例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其中,包括2002年初夏1家企业水槽培育1月龄红鳍东方鲀稚鱼盾纤虫病、链球菌病并发症;2002年晚春1家企业水槽越冬养殖1龄和2龄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冈本异沟吸虫病、链球菌病并发症;2002年初冬1家企业水槽越冬养殖当年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链球菌病并发症和2年红鳍东方鲀盾纤虫  相似文献   

17.
<正> 上期广岛大学中川简要介绍了红鳍东方鲀的营养需求情况。本期笔者重点介绍红鳍东方鲀的消化系统及摄饵促进物质,并简单介绍今后的研究课题。1 红鳍东方鲀的消化系统 关于红鳍东方鲀的消化器官,至今有有胃鱼与无胃鱼两种意见,为明确这一问题,进行了组织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从红鳍东方鲀脊椎纵向切片的照片上可以看出,由口腔开始,依次是食道、胃状器  相似文献   

18.
<正> 红鳍东方鲀属于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俗称“河鲀”、“辣头”,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经济效益很高,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迅速,育苗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红鳍东方鲀育苗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相残食。自残是东方鲀属鱼类的本性,从稚鱼阶段起自残现象逐步加剧,特别是全长达20~40mm的幼鱼阶段,生  相似文献   

19.
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的早期形态特征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在全长5 cm和10 cm时,形态上的主要差异是:(1) 菊黄东方鲀的尾鳍为浅黄色,无黑杂色;红鳍东方鲀的尾鳍为黑色,其杂交后代与菊黄东方鲀相似,尾鳍浅黄色,略带黑色;(2)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无或极少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体背黑斑不相交;红鳍东方鲀背部皮刺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黑斑相交,向下延伸至腹部,其杂交后代背部皮刺超出侧线,与体背黑斑部分相交,向下未能延伸至腹部;(3)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向前延伸至两眼连接线,红鳍东方鲀向前延伸至两鼻孔连接线,其杂交后代超过两眼连接线而未达鼻孔连接线。以尾鳍颜色和皮刺的分布特征可以区分幼鱼阶段的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在体长为5 cm及10 cm时分别选取了2个和4个框架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判别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种的准确率达到96.8%和100%。经过110 d的饲养,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以及菊黄东方鲀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10.24±3.78)、(101.16±6.56)和(82.92±4.29) mm,体质量分别为(35.68±5.04)、(33.00±6.24)和(20.99±3.00) g,无论体长还是体质量,都是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杂交,其后代早期形态与母本菊黄东方鲀相似,生长比红鳍东方鲀慢,而比菊黄东方鲀快,具有显著的经济杂交价值。  相似文献   

20.
红鳍东方鲀为近海底栖的肉食性鱼类,因其肉味鲜美,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日本、韩国等多地消费者的青睐。1994年我国北方开始规模化养殖红鳍东方鲀,工厂化集约型养殖由于其养殖密度较大,所带来的疾病问题也是无可避免的,国内外经常有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