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虫期生命表方法,对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Var-ley-Gradwell K-图示分析和Moris-Watt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2代为卵期,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致死因子,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的天敌捕食及自然死亡因子,2代为卵期的中华草龄捕食因子。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绿色高效地防控亚洲玉米螟,于2011—2015年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息烽县和安顺市平坝县进行高原山地环境下亚洲玉米螟成虫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亚洲玉米螟成虫始见于4月,终见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高峰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年累计诱虫量最高663头,最低175头;高峰旬累计诱虫量占全年诱虫量的比例最高可达33.71%,最低为17.13%;灯下虫峰数量1~2个,主峰明显,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贵州亚洲玉米螟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与田间的发生危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棉田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发生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辅助试验,组建了棉田亚洲玉米螟的二,三代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棉田亚洲玉米螟二代存活率仅为0.5%-3.5%,三代存活率仅1.0%左右。从种群存活曲线分析得出,影响种群增长的关键虫期为卵至1,2龄幼虫期;风雨导致初孵幼虫死亡及天敌寄生,是制约亚洲玉米螟种数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下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了解玉米螟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尤为重要。在实验室中设置5个恒温(35℃、30℃、25℃、20℃、15℃)环境,相对湿度为75%,研究不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组建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和羽化率在25℃下均为最高,繁殖力也在25℃下达到最大值;在15~30℃温度范围下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净生殖力(R0)和内禀增长率(rm)分别在36.80~60.14和0.07~0.10之间,且25℃下的这两项指标最高;根据生命表显示,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与繁殖天数呈抛物线趋势,在25℃时种群趋势指数达到最大。据此可知,25℃为最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幼虫对光温反应的差异,详细比较了来自2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玉米螟(江西南昌28.7°N、115.9°E和广西阳朔24.8°N、110.5°E)幼虫在5 个温度和6个光周期下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和光照时间的延长,2个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幼虫期的差异呈减小趋势;在光周期为L12:D12 和L11:D13 时,仅少数幼虫化蛹,绝大多数幼虫进入滞育。其结果揭示了即使在同一种类昆虫中,不同试验条件,其幼虫发育历期的地理差异也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两个转Bt抗虫基因玉米品系G03-2396、G03-2739和1个常规对照品种苏玉16为材料,研究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实验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的心叶组织对玉米螟低龄幼虫的毒性很强,1龄幼虫取食这两个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后8 d死亡率超过97%;2龄幼虫取食心叶组织8 d后死亡率超过80%;1~4龄幼虫或全部死亡不能化蛹,或平均蛹重与对照品种相比显著降低,仅5龄幼虫各测定指标与对照品种相比差异不显著;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雌穗组织对玉米螟幼虫的毒性较低,即使低龄幼虫取食8 d后的死亡率与对照苏玉16相比差异也不显著.②玉米螟高龄幼虫取食两个转基因抗虫玉米心叶后,存活的部分幼虫化蛹羽化后的成虫寿命明显缩短,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甚至卵的孵化率也有所降低.表明所选的两个转Bt基因玉米品系对玉米螟的毒性具一定的后续效应.  相似文献   

7.
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证明,影响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量的关键因素首先是7月26日至31日的降水日数,降水日数长短与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为害程度呈负相关;其次为卵期赤眼峰的寄生率,该因素是控制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8日降水日数多有利于第2代玉米螟幼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廊坊、衡水、阜新、公主岭、双鸭山和哈尔滨6个地区3种化性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得出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而相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无明显差异.一、二化性的种群化蛹盛期较明显,而三化性的种群则无明显的化蛹盛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在(27±1)℃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 h之间时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 h,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 h.新疆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在光照时间时数为8~12 h之间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数长于14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
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均匀设计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研究了斯氏线虫Steinemema feltiae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作用.通过试验得出了应用斯氏线虫在甜玉米地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施用剂量和施用次数组合,即施用剂量为1.0万条/株,施用次数为2次(心叶中期喷第1次,5d后喷第2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氮素含量人工饲料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分析玉米螟种群激增的内在N素营养驱动。【方法】 测定5个氮素含量水平(3.94%、7.33%、10.69%、18.84%、30.31%)人工饲料对亚洲玉米螟个体生长发育及种群增殖的影响,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 25℃,低氮水平N1(氮素含量3.94%)幼虫发育缓慢且未能正常羽化,当氮素含量增加到18.84%(N4)时,幼虫历期明显缩短,内禀增长率(0.13)、净增殖率(66.14)、周限增长率(1.14)、孵化率(90.06%)最高,平均世代历期(30.79)、种群加倍时间(5.17)最短,并与其他4个氮素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且其化蛹率(98.66%)、羽化率(95.45%)、存活率(91.33%)、平均单雌产卵量(120.12±9.73)最高;但当氮素含量提高到30.31%后,内禀增长率(0.04)、净增殖率(44.71)、周限增长率(1.04)最低,平均世代历期(92.36)、种群加倍时间(16.85)最长,25和30℃结果与20℃接近。3个温度各处理蛹期、成蛾寿命、雌虫生殖力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氮素含量对亚洲玉米螟个体发育与种群增殖关系密切,在一定区间内随氮含量增加生长加快,种群增殖能力增强,且高氮30.31%和低氮3.94%均对玉米螟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兰考县玉米螟的种群动态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玉米螟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人们长期的栽培和防治实践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体制的变更,对玉米螟种群数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基于害虫种群的变动,对防治对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对兰考县玉米螟种群动态及防治对策作一粗浅的分析探讨。一、防治手段演变情况兰考县无霜期221天,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5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小,对玉米螟的防治不普遍。以后由于新品种的引进,单产提高,特别是60年代杂交种  相似文献   

13.
夏新  丛斌  宋立秋  刘洪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5-5795,5797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方法]采用直线最优法对采自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二化性、三化性种群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一化性种群有效积温最高,二化性种群次之,三化性种群最低;除成虫外,其它虫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三化性的最高,二化性居中,一化性最低,成虫则刚好相反。在每一个供试温度(152、02、53、03、5℃)下一化性的存活率最高,二化性次之,三化性最低。[结论]在供试的5个温度梯度中,25℃是亚洲玉米螟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大发生的因素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亚洲玉米螟分布在东亚、大洋洲,公认为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笔者综合国内外资料同时结合多年研究工作,对玉米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如越冬种群质量特性和环境条件、越冬幼虫化蛹前的气候条件、玉米螟发生期田间气象条件及寄主植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飞翔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配有微机记录系统的飞行磨吊飞方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irinia furnacaris)的飞翔能力及温度、湿度,气流等不同生态条件对其飞翔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亚洲玉米螟的飞翔扩散活动及可能的迁飞活动。玉米螟1日龄和2日龄雌蛾可累计飞翔30小时,150公里以上。飞翔速度平均1.5米/秒,最高可达2.4米/秒。雄蛾飞翔力初期稍弱,但3日龄以后强于雌蛾。玉米螟的飞翔适温区为20—30℃,高温低湿不利其飞翔。玉米螟在风速不大于1.53—1.6米/秒时可逆风飞翔,在较大的风速下顺风飞翔时,其自身的飞翔速度随风速增加而渐降,风速9米/秒时停止振翅,随风飘流。  相似文献   

16.
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中的一化性与二化性玉米螟各生态历期和有效积温进行系统比较后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一化性玉米螟各虫态的历期均比二化性的长,各虫态的有效温一化性的比二化性的高,而自然种群的则处于两者之间且偏于后者。说明一般年份沈阳地区玉米螟二化性比例比一化性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黑龙江、山西、海南3个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地区一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长,为34.54 d左右;山西地区二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居中,为21.47 d左右;海南地区的六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短,为16.73 d左右,各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发育历期长短与化性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甜玉米亚洲玉米螟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otter喷雾法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乐斯本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作用明显,处理72 h后致死率均超过90%;乐斯本·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致死作用次之,致死率分别为87.8%、78.9%.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药剂筛选结果相吻合,以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乐斯本的防效最好.大田防治示范试验进一步表明,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是防治甜玉米亚洲玉米螟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19.
20.
巴彦淖尔市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巴彦淖尔市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危害规律。[方法]调查巴彦淖尔市亚洲玉米螟成虫和幼虫的危害情况。[结果]成虫活动从6月21日开始,8月20日结束,在8月5日前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8月5日以后逐渐下降,其活动高峰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发生规律是在田间从南至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试验结果为巴彦淖尔市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