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16-18
土地是城乡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在介绍城乡统筹和土地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土地流转与土地市场、土地制度、土地权益、土地利用与规划等方面对城乡统筹理念下的土地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县域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杨丹  谢娜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11-12,19
县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重要衔接点,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城镇化的进程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都给县域土地的利用带来诸多的问题,使得本来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的县域土地情况更加严峻。应从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管理机制与加强土地执法监督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都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展开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探索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与联系,避免二者被混淆使用。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在于:目的、范围和实施的手段不同;二者的联系在于:土地整治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整治统率着土地整理的发展,二者的作用都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平衡土地利用中数量、质量与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书是全面、系统地开展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与模式研究的学术专著。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国家或地区土地利用战略及其借鉴、中国土地资源态势及其利用特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需求、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供求总体态势、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导向与目标、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模式及其选择、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构建本土化的土地发展权移转制度,对于促进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构建中国土地发展权移转制度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政府规划与市场运作相统一是中国土地发展权移转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坚持土地发展权移转收益归属的农民倾向与尊重土地发展权初始设定的政府权威是中国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基本性规定。中国土地发展权移转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但农民的收益主体地位不容动摇;中国土地发展权移转的实现方式可以设计为土地发展权授予、土地发展权出让、土地发展权国家购买与土地发展权市场转让等形式,基于不同的政策目标其移转过程可以更加复杂;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土地发展权移转未来应用的两大政策目标与应用领域。此外,推进土地发展权移转制度还要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土地系统研究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祥征  姜群鸥  战金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70-16473
探讨了土地系统的概念,论述了土地系统研究的内容、理论方法,介绍了土地系统研究的程序与步骤,总结了土地系统研究的模型与方法,解析了土地系统研究的技术集成体系。该研究为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推进全球土地计划研究明确了目标、确定了对象与任务,同时提出的技术集成体系为国土规划、整治和区域开发提供了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无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南京城郊G村进行调查,以农民和土地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城市扩张与农民土地价值观念变化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城郊农民的"乡土情结"淡化,土地成为无奈的谋生手段,可替代性极强;城市扩张早期,土地价值观念多元分化,表现为传统土地为本型、土地兼业型、土地脱离型、土地保障型和土地财富型并存。这与其带来的经济意识、转移就业、市民倾向、面子观念、"农民农"现象紧密相关;随着城市扩张加剧,特别是土地征收的到来,城郊农民的土地亲和性将空前加强,土地价值观念也相对趋同,表现为土地的物权与资本意识凸显,而非传统乡土情结意识回归。  相似文献   

8.
构建适用于中国与东盟国家(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对比与分析各国家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等级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的土地投入能力与程度、土地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益及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均明显高于东盟国家平均值;中国自身虽在土地可持续发展优势最大,但上升的空间与潜力巨大且漫长,土地投入能力与程度仅次于越南、土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益仅弱于新加坡;新加坡处于集约程度相对最高的第一等级,中国、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位处第二等级,缅甸、菲律宾、老挝、柬埔寨与马来西亚处在第三等级;除新加坡外,其余国家的土地可持续发展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比重均最大,土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益、土地投入能力与程度比重均较低且呈现不均衡态势;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中,土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益居于主体地位,土地投入能力与程度、土地可持续发展不相伯仲;农业机械化先进程度对于土地投入能力与程度至关重要,"三废"排放、农药和化肥乱施滥用严重影响土地可持续发展,地均制造业与服务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表征的土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益大幅增强。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土地资源正面临严峻挑战,为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土地生态的健康发展,新一轮土地整治工作正全面展开.在此背景下,该研究结合国家新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以及多年来土地复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当前土地复垦中低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结果表明:土地复垦作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措施,目前缺乏相关低排放控制研究;现行土地复垦模式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其传统的复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新理念;通过文献综述法,结合土地复垦的内容与特征,总结归纳了边坡治理低排放、自然灾害损毁土地低排放、矿区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低排放、土壤与和植被固碳减排等关键技术;低碳排放与土地复垦息息相关,做好土地复垦与低碳排放工作,对我国碳排放控制目标具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管理方式使得政府管理部门对实现土地有效管理与规划更具有时效性与准确性,同时工作效率也更高。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介绍与分析,结合对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现状的描述,综合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地籍管理、土地地价评估、实现土地动态监控以及实现土地的跨区域精准测量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05-17807,17810
基于土地利用美学的视角,分别对耕地、林地、草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7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审美价值的实现进行探索,以期为土地利用决策和管理提供美学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小方差法研究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可以分成七大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即耕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其它农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主导均衡类型区和耕地主导均衡类型区等.这不仅揭示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也为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制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宝华 《农学学报》2021,11(4):62-67
利用山东省1970s、1980s、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s—2015年山东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除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外,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规划分类和节约集约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分类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毅  陈进发  徐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76-10178
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在新的土地规划分类的基础上,应用建设用地分类预测法,分别对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需求量预测,同时结合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分析,得出乳源瑶族自治县新一轮土地规划各项建设用地指标。结果表明,以土地规划分类和节约集约为基础,对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分类预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更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5.
杨波  杜忠潮  谢晓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77-20680
以陕西省略阳县为例,在新一轮土地规划分类的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需求量预测,同时结合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分析,得出略阳县新一轮土地规划各项建设用地指标。结果表明,以土地规划分类和节约集约为基础,对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分类预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更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了10年,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数量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政策和经济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此文论述了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充平衡中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中国功能区划工作完成和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新宏观形势,分析总结了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四点特征:(1)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新增耕地逐渐由开发为主向土地整理转化;(3)平衡管理由"数量"向"数量质量"平衡,由"区域平衡"向"项目平衡"转化;(4)耕地后备库"批、供、用、补"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孙艳敏  林培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7):1408-1413
 农业用地是土地的农用类型。根据FAO关于土地的定义,土地应当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该文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工作区采用了土地类型的系统分类中的小单元的分级理念,分为土地综合类、土地综合亚类和土地利用综合体三级分类系统,既解决了农用土地分等的理论问题,又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所困扰农用土地分等的最低评价单元的实际问题,并利用“面向对象”的土地资源的信息编码技术,将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的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土地类型划分为10个土地综合类、42个土地综合亚类和309个土地利用综合体。并在GIS支持下,绘制了该区1:3.5万土地类型图。该方法初步建立了利用土地类型概念进行农用土地分等的理论基础及其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是指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土壤、微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带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的变化。土地整理能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结果直接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和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将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中的7个指标分别定量,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本次评价中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4、0.623、0.137,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得到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提出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的对策和建议,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占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耕地、林地、园地等各类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要有3个特点: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利用向多元化发展;土地利用条件和手段逐步得到改善。但与社会需求和周边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粮食供求缺口日趋增大;林地、因地产出率较低。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攻目标是:大力挖掘中低产耕地、林地、园地以及食草畜禽的生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出水平。其措施是:改善水利设施;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中低产田;重视发展用材林;提高林特产品的质量;采用割草加以氢化等技术围栏圈养食草畜禽;按照距离城镇的远近,实行不同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重庆丘陵山区位于不同区位条件、具有不同功能定位和不同级别的10个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分析,解析现代农业园区选址布局、用地规模、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土地经营方式转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土地利用特点,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面临的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建设用地供需困境、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局部用地低效等土地利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园区土地政策法规、加强园区用地规划的审批和监督、加强园区用地集约化管理、探索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经营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