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瑛 《北京农业》2010,(12):49-49
"种三亩超级杂交水稻,可产现有四亩田粮食!"在长沙举办的2010中国中部国际农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满怀信心地说:"力争10年后,第四期杂交水稻667米2产可达千千克左右!"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资》2009,(3):72-72
<正>近日,超级杂交稻田传出喜讯:掺混缓控释肥在中稻上增产效果明显,在等氮量条件下,增产幅度在12%-15%左右,在减少30%氮用量条件下仍能保持稳产或取得10%左右的增产效果。众所周知,2006年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又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就是用3亩地产出4亩地的粮食,真正让农民增产增收。这一喜讯对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有何现实意义?缓控释肥这一新型肥料应用于超级杂交水稻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3.
信息快递     
<正>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丰产工程初显成效近日,在安徽芜湖举行的水稻产业提升高峰论坛的专家组测产结果显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选定在芜湖市推广的20万亩超级杂交稻试验区平均亩产达  相似文献   

4.
近日.在安徽芜湖举行的水稻产业提升高峰论坛的专家组测产结果显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选定在芜湖市推广的20万亩超级杂交稻试验区平均亩产达到了724公斤。袁隆平提出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芜湖初步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超级杂交粳稻两优122是江苏省农科院水稻863课题组引进两系法哑种间超级杂交梗稻新组合,丹阳市从2002年开始示范种植60亩取得成功,示范方理论测产每亩为815.7公斤、生育后期受到两次强风暴雨侵袭,在上部功能叶受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在农业部组织的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测产现场,传出喜讯"百亩方平均亩产达1026.7千克,再创世界纪录!"在第34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这一消息无疑令人振奋。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又一次登上世界巅峰,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对维  相似文献   

7.
月度人物     
<正>袁隆平:广东粮食可"种三产四""广东人才荟萃,经济能力很强,广东是农业强省、粮食弱省,粮食单产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我希望未来广东也能变成粮食强省!"近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广东农业科技促进年启动仪式上说。据介绍,两年前广东省与袁老合作试验水稻高产项目,袁老还计划在广东推广"种三产四"项目,即"用三亩试验田种出四亩普通稻田的产量"。自2009年与广东签订合作协议以来,袁隆平常常南下指导项目。他表示,"2007年我在湖南启动这个项目,效果很好,到去年一共推广了700多万亩。去年湖南增产18万亿公斤粮食,有将近11亿是‘种三产四’的成果。"袁隆平  相似文献   

8.
月度人物     
《中国农业信息》2012,(9):12-13
正袁隆平:广东粮食可"种三产四""广东人才荟萃,经济能力很强,广东是农业强省、粮食弱省,粮食单产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我希望未来广东也能变成粮食强省!"近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广东农业科技促进年启动仪式上说。据介绍,两年前广东省与袁老合作试验水稻高产项目,袁老还计划在广东推广"种三产四"项目,即"用三亩试验田种出四亩普通稻田的产量"。自2009年与广东签订合作协议以来,袁隆平常常南下指导项目。他表示,"2007年我在湖南启动这个项目,效果很好,到去年一共推广了700多万亩。去年湖南增产18万亿公斤粮食,有将近11亿是‘种三产四’的成果。"袁隆平  相似文献   

9.
甬优4949籼粳杂交新品种于2014年作一季中稻从江苏引进宜昌市试种,2015年在夷陵区分乡镇插旗村连片种植5.33hm2平均产750kg/667m2,最高单产达820kg。通过2a试种,该品种表现为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优,抗性强,结实率高,米质优的特点。2016年宜昌市农技中心利用水稻"籼改粳"工程项目继续加大了对该品种示范推广力度,在夷陵区鸦鹊岭镇长湖村进行甬优4949千亩连片高产示范展示。  相似文献   

10.
<正>国际杂交水稻大会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将走"超模"路线,身高将长到1.8米,甚至2米,三年内大面积超级稻667米2产将实现超过1000千克的目标。这是袁隆平院士第五次来印度推广杂交水稻,他向  相似文献   

11.
《浙江农业科学》2010,(6):1258-1258
<正>目前,浙江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承担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钱优0506中试与示范"高产示范方进行了产量验收。通过对整个示范方的目测,选取3块田进行整田机收测产,其中最高田块667 m2产量达751.4 kg,百亩方平均667 m2产量达725.3  相似文献   

12.
海南临高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又将扩大.在冬交会上,临高县杂交水稻制种协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签署联合建设琼北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协议,在临高建立3万亩杂交水稻种子制种基地,经过临高神农大丰加工厂加工包装,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出口柬埔寨、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是四川的优势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优越的自然条件,严格的制种操作规程、先进的制种技术使得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在全国保持优势地位。全省杂交水稻制种创造了全国“四个第一”:一是面积第一,据四川省种子协会统计全省杂交水稻常年生产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最高年达到54万亩以上,占全国水稻制种面积的30%以上;二是平均亩产第一,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稳定在200kg/亩,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明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统一供种面积将达到11亿亩。这是笔者从7月下旬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的全国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田间花检现场会议上了解到的。 种子问题,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从1996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以优化种子品质、打击假冒伪劣为主要内容的“种子质量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头,杂交水稻的推广则使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一个飞跃。目前,全国推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4%。杂交水稻的制种,需要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湖南省科技厅、农业厅传出喜讯,在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实施的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品种"广占63S/1128"组合,经专家现场测产667米  相似文献   

16.
水稻免耕抛秧将水稻生产推向一个轻松愉快的轻型化生产的更新境界,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抛秧技术的升华和飞跃。我县是全省免耕抛秧项目重点示范县,我们把项目工作定位于中心工作,在两年技术探索改进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四项技术,推广免耕抛秧五万亩获得丰收。现将2004年水稻免耕抛秧情况概述之。1 示范实施概况1.1 早稻早稻示范推广1.7万亩。7月11日,省农业厅组织省市县专家对我县免耕抛秧示范进行现场测产,在两个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取五点取样,实割测产结果:免耕抛秧亩产384.1kg,比对照翻耕抛秧的亩产338.5kg,增产45.6kg、增13.47%;比对照免耕插秧亩产319.9kg,增产64.2kg、增幅20.07%。对测产田块单打单收,其实际产量(见附表)。免耕抛秧亩产379.5kg,比对照翻耕抛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溆浦县横板桥乡兴隆村基地进行的百亩连片高产示范,在2012年"百亩片"单产突破了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单产达13.5 t/hm2。在高产示范中进行了根际微生物检测分析,总结了栽培技术,提出了实现高产的微生物种群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家"十二五""863"计划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2014年9月30日宣布取得重大突破:该课题最新成果"Y两优900"湖南隆回百亩高产示范片,经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现场测产,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到1006.1公斤,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单产过千公斤的目标,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的重大突破。据悉,"Y两优900"是通过进一步塑造理想株型和扩大利用籼梗亚种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日又创奇迹,超级杂交稻"Y两优二号"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下我国水稻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袁隆平的梦想是,90岁时让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根据省市领导要求在赣榆县土城乡进行万亩高产示范攻关.其面积10070亩,品种特优559.土壤为黑粘土,栽前土壤有机质1.53%,速效氮98×10-6,速效磷15.8×10-6,速效钾102.6×10-6.5月3日落谷,肥床旱育,6月12日移栽,8月15日始穗,8月20日齐穗,10月3日成熟收获,全生育期153d.经市县业务部门测产验收,平均亩有效穗18.23万,穗粒数154.2粒,实粒141.8粒,结实率91.8%,千粒重29g,理论产量748.6kg,实产726.4kg,攻关田水稻比周围对照水稻平均亩增12.86%,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其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