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类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水稻生产中,由于水稻赤枯病不被人们重视,导致该病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4.
5.
1992年晚造,本站作了喷施宝对水稻赤枯病减灾效应的小区试验及较大面积示范.试验的目的是考证在常规管理条件下,水稻罹患赤枯病等生理性病害,生长受阻后,喷施宝能否使稻株较快地恢复生机,使病害损失降至较低程度.试验地点选在本县龙江乡教化村半岭屯陈正宁户的晚稻田,稻田土壤肥力中等偏低,排灌方便,历年易患赤枯病,供试品种为汕优桂99.同时在龙江乡全坡村、寨沙镇古盏村作大面积示范,连片1500亩.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报告如下.1 小区试验1.1 处理设置 本试验设喷施“喷施宝”2次与清水对照2个处理,4次重复共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0.03亩,按间比顺序排列四周有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主要病因是由于稻株缺钾引起的生理性病害,近年来在福建沙县稻区连年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当地农民不知具体病因,有的农民盲目地喷杀菌剂防治,有的农民以为是种子质量问题,也有的农民以为是肥料质量问题,因此纷纷投诉至县农业执法大队,县农业执法大队及时组织农技、植保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察看病情,笔者因此随队多次深入田间进行病情诊断,经实地察看、病状分析、走访农户,最后匀确诊为水稻赤枯病危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体接种法对龙船花叶部病害的一种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致病性测定与田间症状相似。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rDNA-ITS和β-微管蛋白序列的综合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龙船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ixorae)。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分别为6和7;光照更有利于菌丝生长;碳源以可溶性淀粉和D-甘露糖、氮源以硝酸钠最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在液态水中萌发率最高,为85.3%;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20 min或55℃5 min。 相似文献
13.
病情与症状本病发生于青森县内的7个町村,主要在津轻半岛一带及太平洋沿岸石町。两年中水稻发病的有六个品种三个品系。发病时期都是分蘖期-幼穗形成期,这段时期大体同时发病。但以后未见病情发展,两年都是到抽穗期病斑就消失了。本病的特征,是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黄色,圆—长圆形的大型病斑,初期呈淡黄 相似文献
14.
<正>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 sinensis Miquel),别名长叶孔雀松,是杉科(Taxodiaceae Warming)柳杉属(Cryptomeria D. Don)的一种常绿乔木。其树干高大,材质轻软,可供房屋建筑、家具等使用,此外,柳杉也是优美的园林树种[1]。目前,长江流域以南至广东、福建、贵州等地区均有栽培种植柳杉。但随着柳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尖枯病病原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苏13个县市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280株菌。据鉴定结果和接种试验,稻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为主要致病菌,占74.6%。此外,还分离到稻盘多毛孢(Pestalotia oryzae Har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稻喙孢(Rhynchosporium oryzae Hash.et York.)、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Boed.)、新月弯孢(C.lunata(Walk.) Boed.)、膝曲弯孢(C.geniculata(Tracy et Earle) Boed.)、镰刀菌(Fusarium spp.)、平脐蠕孢(Bipolaris spp.)、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 Perch)、球黑孢(N.sphaerica(Sacc.) Mason)等真菌。首次以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稻生叶点霉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单体式(hb-sol)。 相似文献
16.
小麦颖枯病(Septoria nodorum)是黑龙江省侬安地区发生较严重的一种病害。据两年来在该县各地调查,发病株率一般在35—55%,高的达80%。病害在6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中旬为盛发期,至7月下旬病势达到高峰。如遇阴雨连绵,为害更重,常造成麦叶一片枯焦,籽粒瘦瘪,甚至完全无收。本病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水稻颖枯病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1997~1998年,通过田间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初步了解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种子消毒、健身栽培和喷药保护为主的配套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8.
19.
20.
水稻颖枯病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颖枯病 (又称谷枯病 )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 ,1998年发生面积 0 .5 5万hm2 ,一般田块病穗率 30 %~ 5 0 %,病指 2 0~ 40 ,减产约 5 %~ 8%。而过去只零星发生 ,危害也轻。水稻颖枯病菌 Phyllosticta glumarum ( Ell. et tr)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叶点属。只侵害颖花和谷粒。在水稻破口抽穗期开始入侵 ,在广州是 5月下旬始发病 ,流行期在 6月上中旬。被侵染谷粒 ,初在颖壳尖端或侧面产生淡褐色椭圆形小斑点 ,随后病斑扩大变为深褐色 ,病斑间愈合 ,逐渐扩展至谷粒的大部或全部 ,病斑中央色泽变浅 ,最终为灰白色 ,上生许多小黑点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