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制的火鸡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IBDS)对实验感染的IBD鸡,自然发病鸡、IBD病重鸡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6.65%和80%.每毫升IBDS可治疗30日龄左右的IBD病鸡20羽。扩大试验治疗5万余IBD病鸡,总有效率为90~95%。  相似文献   

2.
1991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哈尔滨市呈暴发流行,发生IBD疫情108处,发病鸡167620只,发病率48%,死亡52481只,年均死亡率15.3%(死亡率范围10.8~72.3%),给养鸡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根据琼扩试验(AGP)监测雏鸡IBD母源抗体的消长情况,制定了哈尔滨市商品蛋鸡、肉用仔鸡、种鸡三种IBD免疫程序。自1991年起在哈尔滨市及我省部分市、县的养鸡场、专业户的鸡群中推广试用,免疫8795万只鸡,免疫率均达90~100%。1992年以来IBD疫情在哈市得到稳定控制。从而在防制IBD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鸡新城疫(ND)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两大疫病.据调查,两病的混合感染率可达70%~80%,混合感染的发病鸡群,病死率在80%以上.因此,IBD和ND的免疫  相似文献   

4.
自1990年3月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我市广泛流行,约95%以上的鸡群发病,致死率一般在30%,严重者达50~70%。使用国内外生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均不能控制本病。我们利用当地IBD病鸡组织研制的IBD油乳剂组织灭活苗进行了免疫试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甘保罗病(传染性囊病,IBD)的控制常易犯如下错误,应引起高度重视。 1.带鸡消毒过频。在IBD盛行期,一般要求用0.3%~0.5%过氧乙酸,间隔1~2天带鸡消毒一次。带鸡消毒过频会导致应激强度增加,致使呼吸道粘膜容易损伤,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易诱发呼吸道病。  相似文献   

6.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防治。IBD是鸡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1979年我国在广州首次发现。IBD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免疫效益不佳。用中草药防治IBD不失为一有效途径。用蒲公英、金银花、千里光和艾叶等为主药组成的中草药燃熏病鸡舍25~40分钟,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达93.96%。用黄芪、白头翁和生地组成的中草药防治鸡人工感  相似文献   

7.
应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血清抗体检测病毒抗原,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T)法比琼脂扩散(AGP)法检出率高50%;而用IBD抗原检测其血清抗体,CIET比AGP有60%血样抗体效价高1~2个滴度。CIET法比AGP法的检测速度快23~37个小时。CIET是一种简易、快速、敏感度较高的检测方法,可用于IBD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8.
2003年7~8月,内蒙古包头地区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温度低、湿度大,易诱发鸡的各种疾病,如鸡沙门氏茵病、大肠杆菌病、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球虫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痛(IBD)等,其中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居多,大约占68%。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IBD。应用卵黄抗体配合其他药物对症治疗效果理想,治愈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9.
从患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中分离出一株IBD病毒(IBDV)。该病毒是一株IBDV超强毒株,可使10周龄健康鸡100%发病,83.7%死亡。死亡鸡具有TBD的典型病变。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急性、高度接触性和主要危害幼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不但能引起鸡大量死亡,死亡率一般20%~30%,高者达50%~80%,而且引起免疫抑制,易发生坏死性皮炎、包涵体肝炎-贫血综合症、大肠杆菌感染等疾病和免疫接种失败[1],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防制措施,如加强饲料管理、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定期预防接种等,但IBD仍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养鸡  相似文献   

11.
鸡新城疫病(ND)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3~6周龄的幼雏最易受感染 IBD,死亡率在5~36%.IBD 的危害不仅在于使鸡增重减少而影响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病毒破坏了淋巴细胞,使免疫器官法氏囊受到损害,鸡体抵抗力下降,导致 ND 等疫苗的免疫失  相似文献   

12.
3~6周龄幼雏最易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死亡率在5~30%。此病主要是导致免疫抑制,使ND等疫苗免疫失败,并降低宿主抗病力,易诱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 1983年以来,IBD在我市郊县逐步蔓延,给养鸡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8周龄的雏鸡,以发病急、病程短、白色水样下痢和法氏囊损害为主要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在5%-20%左右,严重威胁养鸡业的发展,成为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特种禽业的发展,特禽的IBD也曾有报道。现将一例乌骨鸡IBD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感染率、死亡率高。齐齐哈尔市某场1991年1月和6月对二批鸡39307只鸡雏,采用在第14日后用西德进口IBD弱毒苗1倍量加5%脱脂乳饮水,第28日龄用哈兽研生产的IBD弱毒饮水苗2倍量加6%脱脂乳进行免疫。结果仍于31、33日龄发生IBD,发病率分別为64%、89%。为了控制IBD再次发生,提高育雏成活率,该厂重新制定了IBD免疫防治方案,经实施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的病例中分离到一株IBD强毒。该强毒可使人工发病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剖检可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免疫保护性试验、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IBD病毒。并排除了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从而表明,我国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IBD病毒的超强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是用克隆化N_(70)型Lasota系新城疫弱毒疫苗简称N_(70)型疫苗)和法氏囊弱毒疫苗(简称IBD细胞苗),按一定配比对雏鸡联合饮水免疫。试验分4组:1组是N_(70)型疫苗和IBD细胞苗对14日龄雏鸡1次联合饮水免疫,间隔21天再用IBD细胞苗单独饮水1次,免疫后66天,免疫鸡HI抗体为2.2~3.8(Log_2),IBD琼扩试验4/5出现阳性;2组为N_(70)型疫苗和IBD细胞苗经二次联合饮水免疫,第一次在4日龄,然后间隔3周进行第二次联合免疫,免疫后61天HI抗体为2.2~6(Log_2),IBD琼扩9/10出现阳性;3组是N_(70)型疫苗和马立克疫苗对1日龄雏鸡联合免疫(皮下接种),间隔21天用N_(70)型疫苗和IBD细胞苗联合饮水免疫;4组为对照组仅于1日龄鸡注射马立克疫苗。试验进行二批,这二批试验鸡分别在80日龄和75日龄时,每组抽取10~12羽免疫鸡用新城疫强毒株攻击,结果保护均为100%;二周后再用法氏囊强毒株攻击,结果全部保护。试验表明,这两种疫苗同时免疫对新城疫免疫力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这两种疫苗联合饮水免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用IBD复合油佐剂组织灭活苗(简称IBD油苗)接种14日龄蛋雏鸡(0.2ml/只)后7、14日用琼扩试验(AGP)测IBD抗体,全部阴性。于32日龄第2次接种上述IBD油苗(1 ml/只)后26、46天测IBD抗体,结果全部阳性。平均效价为1.31g_3及3.5 Ig_2.雏鸡于第1次注IBD油苗后18天(32日龄)和第2次注苗后90天(122日龄)用IBD强毒攻击,均获得全数保护。于现地用IBD油苗接种500只青年蛋鸡(0.5ml/只),注苗后第6天,同舍来注苗的3批青年蛋鸡(499只)暴发IBD,6天内死亡率达7.6~53.6%,而注苗鸡全获保护。  相似文献   

18.
以碱式碳酸铋与其他西药制成片剂(简称“囊克灵”),用于治疗人工感染发病的IBD患鸡,试验组病鸡经用药治疗后死亡率为0~3.12%,药物保护率为96.88%~100%;对照组死亡率为15.63%,自然保护率为84.37%。保护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证明,囊克灵对鸡IBD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2~3d)、病程短(7~8d)、呈尖峰死亡曲线。IBD对养鸡业危害巨大,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率、淘汰率增加.影响鸡体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IBDV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活疫苗、鸡传染性支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目前养鸡业中威胁和损害最大的疫病之一。为了探索对该病有效的防治办法,我们利用IBD康复鸡所产的蛋制取卵黄抗体,做了防治IBD的试验,现报告如下。一、卵黄抗体制剂的制备选抗体效价高的IBD康复鸡所产的蛋(要求新鲜,3天内产的蛋),用0.5~1%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分钟,捞出晾干。在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