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使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其中几个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使小流域综合治理传承创新,不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的关系,小流域治理总体布局的调整,综合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人与自然和谐的治理措施布设,小流域治理中的基本田建设,生态建设中的生态用水,综合治理的土壤侵蚀控制标准等。  相似文献   

2.
小流域是我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发展生产的基本单元。结合英国赠款参与式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探讨了参与式流域工作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进一步摸索出一条优化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推动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管理,使小流域治理管理的模式更加优化,为今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为类似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典型。其中,庭院水保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农户居住的庭院为中心,山、水、田、林、路、井、渠(沟)、气、园、塘等综合配套的一种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探讨了庭院水保内涵、发展历程及成效等,总结了庭院水保建设要点,认为大力推广庭院水保,对带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可以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而且可以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小流域植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生物措施。以南平市西洋小流域综合治理植被配置为例,依据立地类型、土壤水分状况和各树种(果品、茶叶、竹种等)的生物特性合理配置,探讨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植被配置的科学模式,总结出了林—药、乔—灌混交、林—竹(果)、林—粮、林—绿肥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抢救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的有效途径,其成功模式有:以地下河开发利用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以表层岩溶泉开发配合生态建设的综合治理和以地表水开发利用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发展农村经济上升为主要问题。北票市找到发展保护地栽培技术,作为流域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日光温室,促进农村经济,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又一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夏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于2021年列项实施。依据浅岔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梯田标准偏低、生产道路不完善、沟道坡面立地条件复杂及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确定采取梯田提升改造、沟坡造林、沟头防护、封禁治理等措施,对浅岔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93.85%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5%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40%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 500元。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符合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需要,是落实西吉县“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及转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查和对村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IPA)法研究了当地村民对秦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感知度。结果表明,村民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感知度可用相关因子体现。结合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可将筛选出的28个可体现村民感知度的因子在IPA分析图上进行划分,其中第Ⅰ象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因子分布区,第Ⅱ象限因子为劣势因子分布区。针对综合治理的优势与劣势因子,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继续保持水保优势发展,重点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针对于当地村民最关心和紧迫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从而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水平,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条件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新时代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突出主导功能,推进分类治理;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建设管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直接补助、招投标等多种建管方式;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支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0.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代替的基础资源,而由土壤侵蚀引发的水土资源流失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为此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5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成效显著,治理模式已日趋成熟,然而在肯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理论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主要基于理论角度,从流域土壤侵蚀、流域水文与水资源、流域生态经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环境和流域生态工程等6方面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定西地区重点治理小流域抗旱减灾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土保持》1996,(1):53-56
1995年,定西地区遭受了192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全区粮食减产幅度达45.5%,有102个乡、52万人、19万头大牲畜、37万头(只)猪羊无粮草可食。定西水保所对官兴、里仁等四条重点治理小流域及其相邻的对比小流域进行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与正常年相比,尽管重点治理小流域与对比小流域小麦产量均有大幅度减产,但对比小流域的产量仅为相应重点治理小流域的37%~70%,重点治理小流域所产粮食、"三料"加上上年结余,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对比小流域缺口较大;重点治理小流域人畜饮水可基本得到解决,而对比流域发生了水荒。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广聚流集水技术,稳定解决人畜饮水,正确引导脱贫群众的消费趋向,使群众有一定的粮草储备,真正做到逢灾不见灾,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流域黄土丘陵区,郭罗沟流域探索出一种成功的水土保持开发治理模式,即"梁峁造林戴帽子,坡耕地上修台子,地埂种草挂胡子,山腰果园系带子,沟道工程穿靴子"。该模式的实施使流域内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使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转向良性循环。该模式为长江流域黄土丘陵区乃至周边地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一种较成功的经验。可为区域综合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流域治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对几种小流域治理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基础上 ,提出主成分分析法是适合于小流域治理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认为该方法具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点 :注意到小流域治理的阶段性 ,可以对小流域治理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 ,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指标权重的均化并可对小流域进行聚类分型。  相似文献   

14.
小流域治理的景观规划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的设计观点虽然尚未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于小流域治理实践,但在小流域治理规划中引入景观理念必然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小流域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等,规划方法主要包括斑块法、廊道法等5种,小流域景观生态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林业生态景观等诸多形式。建议加强景观小流域评价标准研究,以便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管理小流域,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同人文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使小流域的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更为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小流域治理是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北京市保护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水和谐的重要途径。基于北京市小流域治理的多年实践经验与现代治理要求,对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提出的小流域治理理念——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了其内涵的界定和建设技术体系的探讨,并以密云水库上游蛇鱼川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例,介绍北京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流失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流域土壤流失特征不仅反映了流域的土地利用和管理状况,而且对其下游水体环境和水利设施安全具有深刻的影响。1999—2000年间以紫色土区3个具有不同集水面积、物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雨型下土壤流失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特征。中大型降雨和间歇型降雨侵蚀下,以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流域输沙模数最小,平均为866kg·hm-2,谷地农田利用类型最高,平均为5 550kg·hm-2。次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峰值径流流量,分别是紫色土区非林地和林地利用为主小流域输沙模数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太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划分了河北省太行山区小流域类型及其立地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区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治理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分析比较,提出了一套适合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石灰岩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80年4月水利部在山西省吉县召开的13省、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座谈会上,明确了小流域的概念和标准,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要求。从此,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很快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促成了规模治理,显示了整体效益,加快了治理速度,在小流域治理内涵上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1984年以来,水利部有关领导同志又先后提出:把小流域建设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基地,寓经济效益于治理措施之中;措施配置和发展方向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突出经济效益;小流域治理要向“高、深、细”发展;并制定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办法”,使小流域治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小流域治理如何向“高、深、细”发展,这是当前小流域治理深化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根据这几年小流域治理经验和10年试点实践,提出了“高、深、细”的应有内容。供同志们深入探讨,以把小流域治理水平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谢儿渠流域1983~1995年13年的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流域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一次降水量特点以及拦蓄利用的可能性,预测了可利用的降水量、径流量以及可发展窖灌农业的潜力.提出了流域利用水窖蓄水发展窖灌农业的方案。发展窖灌农业是雨育农业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种植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小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李博 《水土保持研究》1998,5(3):40-42,55
随着小流域治理与开发一体化的推进.小流域经济推向了市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群众关注的中心由解决温饱到致富达小康。以乌盟永定河流域重点治理两期成效及治理特点为例,结合这几年的工作体会,探讨治理开发小流域,发展小流域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以阐明发展小流域经济是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